太史慈虽为三国有名的猛将,但是却活得很挺憋屈。△太史慈单骑突围请援兵时,他错过了能重用他的刘备;北海之围解除后,上杆子地投奔了不重用他的刘繇,只能做个“侦查骑兵”;与孙策惺惺相惜,终遇明主,但孙策短命;孙权把他放在南疆镇守,看似委以重任,其实这就好比把矛当盾用,相当于找个角落雪藏起来。△孙策孙权在人事方面很敏感,尤其是孙策旧人,大家懂的。

不然太史慈四十一岁死时,为何会发出“大丈夫当提三尺剑,以升天子之阶”这样的喟叹?憋屈!失望!其实就是临终发出了终极牢骚:在开疆进取这一块,你孙权比你哥孙策差远了!害得我太史慈只能做一个守城之将。回到正题,今天咱们主要说说刘繇为何不重用太史慈?当时孙策的进攻很犀利,刘繇手头只有张英、樊能这样的将领,没有像样的猛将。

有人进言拜太史慈为大将,刘繇却说:“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刘繇许子将就是许劭,三国著名评论家,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营销标签”就是他给贴上的。许劭当时为了躲避战乱,离家投奔了扬州刺史刘繇,成为了刘繇的重要谋士。那么,刘繇的话就不难理解了,意思就是我若拜太史慈为大将,许劭会笑话我的。

言外之意就是用太史慈是个昏招。△许劭关于原因,目前主流观点是太史慈年轻、没名气、出身寒门,刘繇看不上,委以重任没有说服力,所以只让太史慈负责侦查任务。这个解释说得通,我部分认同。但我觉得还是没有说到点子上,或者说是太小看刘繇和太史慈了。东汉社会,讲究世家门第,寒门难入仕途,入了也难有发展。刘繇自身有名望,又是宗亲世家,他的伯父刘宠是著名的“取一钱太守”,在江东颇得人心,刘繇也能因此沾光。

所以,刘繇在江东声望很高,很得群众拥护,是理所当然的。刘繇和刘表很像,都是单身赴任,手里没兵、没资源,只能靠与当地世家豪强合作。单枪匹马成不了事——犀利如孙策也是在要回父亲旧部,有了程普、黄盖等人的辅佐,才逐步走上巅峰的。如果刘繇贸然提拔太史慈,这明显是破坏规矩、破坏平衡的举动,因为世家豪强对兵权很敏感,对破格提拔寒门也会心有不满。

不信你看看曹操提拔寒门的措施,到了曹丕时期就坚持不下去了,后来曹魏也算是被世家反噬了,所以其中的阻力是非常大的。结语所以,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刘繇不完全是看不上太史慈,他也知道太史慈是猛将。可问题在于,刘繇急需的是整个江东豪强的支持,比起这一点,一个太史慈并不是关键。我推测,有人进言重用太史慈时,刘繇说怕许劭笑话的言语,应该是变相地向江东豪强表明态度,安抚他们自己会守规矩而已,并非就是单纯轻视太史慈。

北海解围后,如果太史慈投奔刘备,他能够在五虎上将之中排第几?

太史慈的武艺和五虎上将相比还是要差着不少,不过要是他早年就跟着刘备,那么可能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太史慈虽然通常被认为是东吴第一猛将,不过在演义中东吴基本属于配角,其武将的武艺总体水平不高。因此这太史慈的真实武艺水平距离顶尖的超一流武将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像太史慈在实战中先后战平了孙策、程普、张辽三人。程普武艺不过和黄盖、韩当等人相当,而张辽也只是和夏侯惇、张郃、凌统、乐进等人一个水平。

韩当曾经和周泰联手大战许褚不能取胜,夏侯惇败在吕布手下,张郃输给过赵云、马超、张飞,乐进和于禁联手不敌吕布。从这些战例看,太史慈在演义中也就是一流水平,属于第二梯队。而五虎上将无一例外都是超一流水平。如果真的打起来,太史慈在五虎上将面前最多也就是能走上三五十合而已,差距不小,显然他不够资格入选五虎上将,只能和魏延等人并列。

不过要是北海解围以后太史慈就跟着刘备,那么对于早期人才匮乏,只有关张二将的刘备来说裨益不小,会多出一个猛将,而且可能对刘备的命运产生不小的影响。比如说如果太史慈跟着刘备,那么在刘备奉诏去打袁术时,就可以留下太史慈守徐州。太史慈性格比张飞稳重得多,可能就不会丢失徐州,这样的话刘备也不会无家可归,对未来的发展颇有帮助。

吕布典韦孙策太史慈群殴关羽黄忠许褚庞德,谁会赢?使戟的厉害,还是使刀的厉害?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太史慈  做虎臣  主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