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部队大部分是骑兵部队,佩刀都是反戴的。所谓的“太平腰刀”的称呼就是这样来的,是长期作战得出来的经验。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单降服孙悟空的事迹,在当时也是能吹一阵子牛的。但这里面是有问题的,孙悟空的头或许真的能做到毫发无伤,不管是狮子精的大钢刀,是猪八戒的九齿耙,甚至太上老君的金刚镯,都伤不到孙悟空的脑袋,他的腿就不一样了。

什么清朝武士的腰刀是反戴的?

为什么清朝武士的腰刀是反戴的

清朝勇士的腰刀到底是正戴还是反戴。清朝时期的勇士腰刀并不是一直反戴的。根据奕赓(道光年间侍卫)所著《侍卫琐言》的记载,康熙、雍正以及乾隆前期的清朝侍卫佩刀,刀柄都是朝前,刀尖朝后。到了乾隆后期侍卫的刀尖朝前,刀柄朝后,就是所谓的反戴了。这里面有一个变化的过程。清朝勇士的佩刀是正戴还是反戴?我认为这里一定要区别步兵佩刀和骑兵佩刀,因为作战方式的不同,佩戴刀的方式也不同。

一、清朝骑兵的佩刀一般是反戴的。这个和记载没有多大关系,假如你穿上清朝骑兵的配置,骑在战马上冲锋时就能体会到为什么佩刀要反戴了,这是骑兵长期作战形成的标准动作。第一,骑兵佩戴的战刀如果刀柄朝前容易脱落,伤及战马,同时如果拔刀可能更容易伤到战马了。第二、战马上反戴佩刀,在骑马作战时会自然而然跑到屁股上,左侧佩刀,右手拔刀,安全快捷。

所谓的“太平腰刀”的称呼就是这样来的,是长期作战得出来的经验。二、步兵佩刀一般都是正戴的。步兵作战和骑兵作战模式不同,步兵的佩刀如果反戴拔刀也不容易拔出,这样费事的反戴根本帮助不了作战,反而增加作战的反应时间,因此步兵作战一般不会反戴佩刀的。三、乾隆皇帝要求侍卫佩刀反戴的含义。本人以为,乾隆皇帝后期皇宫侍卫的佩刀改为反戴有这样几层含义:1.时刻不要忘记满清是马上得天下,尚武的传统不能丢。

满族的部队大部分是骑兵部队,佩刀都是反戴的。2.乾隆时期天下太平,战事不多,更多注重在礼仪和仪式上,统一规定一下成为定制。3.侍卫佩刀反戴是出于安全考虑。步兵反戴佩刀,这样拔刀不容易,而且拔刀时动作大,如果刺杀的话很容易被发现。关于腰刀反戴的其他说法。根据一些评书的说法,腰刀反戴是下官对上官的尊敬,我认为这纯属讹传。

马其顿方阵在当时真的没有破解的办法吗?

马其顿方阵在当时真的没有破解的办法吗

马其顿方阵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来源于希腊的步兵阵型。枪兵们只有短小的圆盾作为防护,排列成重步兵方阵,在可能的条件之下,极力加长作为战斗力输出的长枪。另一部分就是在旁边随时等着发起致命一击的重装伙伴骑兵,他们可以在敌人忙于对于中央方阵的时候从侧翼卷击,从下图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大致的阵型。马其顿方阵的厉害之处在于兵种分开:骑、步、炮(弩炮)、弓分开布阵,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这要求极高的协调能力,步兵有着很强的自保能力,能够维持正面方阵枪兵战线的完整性。

理论上万无一失的阵法,在马其顿和继业者帝国的初期,真的找不到一丝突破口。而实际上随着战争的持续,马其顿阵法也露出了致命缺点,两次败于罗马军团手上,而且都是同样的原因。公元前197年,在库诺斯克法莱的一处山丘之上,罗马人利用他们阵法之中左右翼之间的空隙插入马其顿阵法之中,从而破了他们的阵法。而在彼得那会战之中,罗马军团已经在平原之上被马其顿方阵打得连连败退,马其顿人乘势追击,追到一处山坡之上,罗马军团同样利用方阵之间的间隙打入马其顿阵法之中,将他们分解得支离破碎。

在阵法之中的士兵拿着长枪无法作战,仅有的小圆盾和短剑,根本就不是罗马重兵的对手,一番恶斗之后,方阵内已经慌了手脚,罗马人直接杀敌两万。所以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破解马其顿的方式无非就是破坏方阵的完整性或者阻止两翼骑兵的围攻。近战破解马其顿方阵需要部队有极高的士气、纪律性和灵活性,能够承受牺牲一小部分部队诈败,诱使马其顿方阵走上山区,导致阵型破裂,从而可以深入到马其顿阵型内部,将其打乱并歼灭之。

马其顿阵型组织起来很吃时间和地形,而到了后期,帝国还是看不到根本缺陷,坚持迷信长枪的长度,甚至于增加到6米以上,这样的枪杆子已经完全失去了机动性。马其顿方阵比罗马严密,攻击力更强,但是它对地形和战士的体能要求太高,一个战士要高度紧张随时保证队列完整,而且还要举着长枪,听领导者调令。罗马的百人队方阵就是专门针对古典长矛方阵的,更小,但更灵活,看过一种说法是罗马战术的容错率要高于马其顿方阵。

 1/3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蓝翎  精彩文章  上边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