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的蜀国对吴国没有了威胁,为了表示和好的诚意,孙权决定迁都到南京。之后的孙权继续征伐南方的不臣势力,鉴于管理的地方越来越大,为了便于治理各地的民政和战争,公元208年孙权审时度势的将治所由吴郡迁徙到京城(今江苏镇江),这是孙权的第一次迁徙都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算是迁都,因为孙权没有称帝。

都说迁都会动摇国本,为什么东吴的皇帝却热衷于迁都?

都说迁都会动摇国本,为什么东吴的皇帝却热衷于迁都

公元229年也就是黄龙元年,孙权在新都武昌称帝。他完成了孙家几代人没有完成的梦想,同时开创了中国在南方地区建立国家的一个创举。孙氏家族世代在吴地做官,在当地算是名门望族,一个家族的崛起往往就在那么几个关键的人物上,庆幸的是孙家恰恰出了几个当时的豪杰。父辈孙坚少时即英武果敢,后又屡立战功,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又生了两个好儿子,孙策号称江东小霸王,假如孙策不死,也没有孙权什么事了,孙权更不用说,史称东吴大帝。

东吴的皇帝为什么爱迁都,我看要分成几个阶段。一、草创江东汉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北方的割据势力有曹操、袁绍、袁术等实力雄厚,柿子要挑软的捏。因此,投奔袁术的孙策开始全力向江东发展,在此期间不断的有人来投效,相继吞并了会稽、吴郡、丹阳、庐江等地。之后的孙权继续征伐南方的不臣势力,鉴于管理的地方越来越大,为了便于治理各地的民政和战争,公元208年孙权审时度势的将治所由吴郡迁徙到京城(今江苏镇江),这是孙权的第一次迁徙都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算是迁都,因为孙权还没有称帝。

第二次的迁徙都城是建业。秦始皇东巡会稽,看这儿的地形有王者之气,就下令掘断连岗,改名秣陵。谋士张紘认为这儿的地气并没有被破坏,仍然是帝业都城的好地方,于是向孙权建议。公元211年,孙权将治所迁徙到秣陵(今南京)。第二年筑石头城,并将秣陵改名为建业。二、称帝迁都孙权称帝的迟了一些,刘备自称汉室宗亲之后,称帝反而在前面,徒留一笑。

那么为什么要在武昌称帝呢?因为这个时候孙权跟刘备互掐起来,相继发生了襄樊之战、夷陵之战,为了便于指挥对刘备军事集团的指挥战斗,所以第三次将都城迁徙到武昌。孙权称帝后与蜀汉化干戈为玉帛,又成了好兄弟好哥们,再待在这儿就不好意思了,有挑衅的意味,所以必须撤了;又因将士大臣皆是江东这一块的都思念家乡,江东父老也盼望着游子回来,同时武昌的经济又不发达,所以孙权下令迁都建业。

有老百姓民谣为证:“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三、帝都永固孙权死后,后续继位的孙亮、孙休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内部的权力纷争上,那顾得上考虑迁都了,只有末帝孙皓执意想迁都武昌,因有望气的人说荆州有王气会对建安宫不利,于是265年迁都武昌,结果遭到举国上下的强烈反对。又因武昌在长江中游,物资由江东向荆州逆江运送不便,引发了民怨。

三国时期,孙权为何在武昌称帝,又为何将都城迁到南京?

三国时期,孙权为何在武昌称帝,又为何将都城迁到南京

孙权一开始是打算定都武昌的,武昌属于荆州,在三国时期,荆州经济繁荣,人口众多。荆州本来是刘备的地方,是孙权用偷袭的卑鄙手段得来的,还害死了关羽。蜀国一直想要夺回荆州,为了加强对荆州的控制和防止蜀国来夺回荆州,孙权决定定都武昌。孙权后来为何迁都南京?原因有三:一、刘备死后,诸葛亮要北伐魏国,要联吴抗魏,只能跟吴国和好。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诸葛亮听说后,派陈震前往祝贺,并与孙权订立了盟约。盟约规定:吴蜀联盟,共同伐魏,事成之后,平分天下。这个时候的蜀国对吴国没有了威胁,为了表示和好的诚意,孙权决定迁都到南京。二、东吴的地盘大部分在长江以南,而武昌的位置在长江北岸,这个位置不好防守。南京就安全一点,因为南京在南岸,有长江天险保护,魏国来进攻是很难的。

当年崇祯提出迁都南京,为何大臣们一反常态的极力反对?

当年崇祯提出迁都南京,为何大臣们一反常态的极力反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原因不复杂:第一,南迁等于放弃北方,大臣、贵族们不愿意。当年很今天不同,贵族、大臣的主要财富都是田产,也就是地租。他们在北京生活,田产基本都在北方。依靠田产每年的稳定收入,这些贵族和大臣才能维持骄奢淫逸的生活。如果政府南迁,就等于放弃了北方,那么田产就全部没了。当年东晋王朝南逃,那些贵族大臣到了南方因失去田产几乎一贫如洗。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贵族变成穷人,在他们看来还不如死了。所以,贵族、大臣们反对南迁,实际上是维护自己的利益。只是这群人目光短浅而已。第二,贵族、大臣不是皇帝,他们可以投降。为什么李自成杀入北京,崇祯自杀了,贵族、大臣却有很多人不逃走?后来满清杀入北京,这些人还是不逃走?很简单,这些人认为只要换个主子效忠就可以继续富贵荣华。

大家注意,崇祯在自杀前因军费匮乏,走投无路,向大臣、贵族借钱,希望每人出3万两。结果出钱最多的竟然是太监王之心,拿出了1万两,而内阁首辅魏德藻,竟然只拿出了500两。有的大臣为了躲避捐款,有的把家里的锅碗瓢盆拿到大街上卖,以示自己真的山穷水尽;有的则是在家外面贴上廉价出售的红纸,表示要举家搬迁。最终一共凑齐了不到10万两。

搞笑的是,李自成来了以后,刘宗敏奉命对这些守财奴进行酷刑勒索,不少明朝的官员都死在了拷掠过程中。结果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刘宗敏拷掠出7000万两白银,随即铸成银饼,约数万块,后来用骡车运至西安。看看,宁可被李自成拷打交出来,也不愿意给自己的皇帝崇祯。为啥?这些官员认为只要换一个主子效忠,一样可以荣华富贵,所以拒绝南迁。

而崇祯则没办法换主子,等待他的只有投降或者自杀。第三,南迁确实有一定的危险。整个朝廷的南迁有难度,因为即便皇宫就有上万人,都是无法作战的。如果加上大臣、贵族家眷,总数量恐怕有十多万人。这么多人南迁到南京,在和平年代也不是容易的。现在天下大乱,李自成的军队在河南、河北横行,山东则是赤野千里的饥荒地区,无论走哪条路都是非常困难。

如果这么多人在南迁路上遭遇袭击,那就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恐怕皇后、妃子都会被抢走做土匪军阀小老婆了。比较合适的是皇帝带着子女和一部分大臣,偷偷溜走。但连自己的老婆都保不住,皇帝还有什么威信,以后怎么服众?其实,崇祯聪明一些就不要管这些人,学宋高宗那样,自己先溜了再说。再看看刘邦,自己开溜不惜抛妻弃子,为了跑快点把儿子推下车。

若刘备割让荆州连吴抗曹,迁都汉中为北伐做准备,能光复汉室吗?

在魏蜀吴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初期,也就是刘备、曹操、孙权当政时代,实际上从综合国力来说蜀国是实力最弱的一家,但是要说谁能将谁灭国,那是基本不可能的。即使是作者所提出的刘备让荆州,联吴抗曹,这些情况实现也无法一统天下恢复汉室。主要原因区下:1、三国初定,魏国实力最强,曹操几十年东征西讨,占据的大多数是北方战略要地和中原产粮之地,而且猛将如云,良臣谋士众多,更有精兵百万。

再观孙权,孙权几代公卿,世居江南富庶之地,长年休养生息,民不思战,统治阶级也缺少对外扩张的思想,并不一定真心实意和刘备联合,即使联合也会貌合神离,出工不出力,另外还得考虑刘备如果灭了掉魏国,下一个会不会是自己?这个严峻的问题。所以,从实力和各方情况来看,恢复汉室基本无法实现。2、从蜀国自身来说,缺兵少将,地处偏远,劳师远征都是制约蜀国发展最大的因素,即使有诸葛亮这种千古难遇的良臣谋士,但是终己一人之力,毕竟难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章TAG:孙权  吴国  建都  武昌  迁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