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认为《隆中对》是三国第一谋的想法有偏颇。《隆中对》称不上“三国第一谋”的美誉,在同时代有很多设想都极为精彩。PS:《三国志》中没有解释刘备为什么选择中策。那么,为什么刘备会选中策,而不是上策或下策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它传递出的战略远见,所以很多人认为这是三国中最为精彩的谋略。

为什么说《隆中对》是三国第一谋?

为什么说《隆中对》是三国第一谋

《隆中对》还称不上“三国第一谋”的美誉,在同时代有很多设想都极为精彩。《隆中对》因为本身就是一篇精彩的散文,再加上《三国演义》在社会上的影响,被很多人熟知。因为它传递出的战略远见,所以很多人认为这是三国中最为精彩的谋略。但如果考察史实就可知道,《隆中对》中所讲述的天下格局其实是当时一流谋士的共识,并且有人早在诸葛亮之前就已经提出过这种构想了。

所以,认为《隆中对》是三国第一谋的想法有偏颇。下面就对这一天下格局的构想做一个简单的解析,并看看与诸葛亮同时代的谋士是如何来预见这一格局的。第一,《隆中对》都讲了什么内容《隆中对》中,诸葛亮主要给刘备讲了三件事,可以看作能让刘备统一天下的“三步走”。首先,提出联吴抗曹的外交政策。通过对曹操和孙权力量的分析,认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但是,曹操的力量强大,孙权的优势在于固守,力量相对弱小。所以,这个时候应该联合孙吴,共同抵抗曹操,作为保存自身的方法。其次,提出荆州、益州两处根据地的建设。诸葛亮介绍荆州的地利: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先取荆州,然后再图两川,做到三分天下的格局。可以说刘备的王霸之路就是从取得荆州开始的。

而“隆中对”实际上就达到了这一步,然后随着荆州的丢失而夭折了,第三步成为了构想。最后,规划统一天下的进军路线。由荆州北上,汉中牵制,可以让曹魏陷入两线作战;以益州为大本营,从荆州东进,可以攻取东吴。这是《隆中对》最终的战略目的。从三足鼎立变成二分天下,进而达到一统。这种方式的可行性很高,所以曹操在汉中之战、襄樊之战都败给刘备的同时,孙吴撕毁孙刘联盟,和曹魏一起擒杀了关羽,将蜀汉势力从荆州清除。

《隆中对》的构想就此夭折。第二、有人在诸葛亮之前就提出过这个构想如果此种格局唯有诸葛亮一个人提出来,那《隆中对》被认为是“三国第一谋”绝不为过。但实际上,不止一个人提出过类似的构想了。公元200年,鲁肃为孙权规划了三分天下的格局。据《三国志·鲁肃传》记载: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可以看出,鲁肃也同样看出来了,曹操是不能硬碰的,只有发挥优势,固守江东,夺取荆州,然后再逆江而上,攻取两川,与曹操划江而治。其路线也是从三足鼎立到二分天下,与《隆中对》的构想是一样的,只不过是站在东吴的角度来看格局的衍变。

《隆中对》的提出实在公元207或者公元208年,鲁肃和孙权的这次对话在公元200年,早了诸葛亮7年多的时间。甘宁同样对孙权提出过此种规划路线。据《三国志·甘宁传》记载:宜先取黄祖。……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可以看到,甘宁这种“二分天下”的路线其实是和鲁肃同样的规划,也是从“三分”变为“两分”。

可见,占据荆州,攻取两川,《隆中对》所提出来的战略规划其实是当时一流谋士的共识,并不是诸葛亮独到眼光。第三,和《隆中对》等格局同等重要的,还有毛玠的理论毛玠这个人在《三国演义》当中戏份不多,所以人们对他的熟悉程度也不高。但是这个人凭着他对曹操的一次谏言,足以被列为一流谋士之中。据《三国志·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中记载,毛玠向曹操规划了天下大计: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

……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和《隆中对》一样,毛玠先是分析了国家现状,认为现在是诸侯割据,百姓流离,袁绍、刘表等人势力强大,但是都没有远虑。这就是曹操能崛起的良机。毛玠根据现状,认为只要能让百姓安定下来,从事生产,就能使得自己的势力逐渐壮大。所以,他对曹操建议了三件事:修耕植。

 1/2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三国  龙头  自主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