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现在他们不断有了好去处,还能时常提醒我,这本书的精髓到底是什么。但是记笔记真的能找回独立思考吗?我想,每一个曾经写过日记的人一定深有体会,即便是写流水账也总能回忆起一些当下情绪和思绪,当你把情绪和产生情绪的原因链接起来的时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因果思考,思绪当然也不只是直线的,它是发散的。正如书中所说,“要勤于动手,思考才会逐步前进。

边抱着胳膊边看电视,思考是无法前进的。”当然,记录本身也存在着非理性面,当你回顾笔记时,可能发现“有用”的东西并不多,但是那些无意识想到的好点子,也绝非凭空而来,这些积累总是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的思维模式。乍看毫无联系的信息能触发灵感吗?很多人,在还没开始做某件事之前就习惯性追问,我做了之后有什么好处呢?我学了之后有什么用呢?7岁时因为学游泳太难就放弃了,18岁时因为一次意外,落水而丧生。

例子虽然极端,却也说明了功利心驱使下的行为方式在不可预测的未来中并不可取。那么,记录一些和工作、自身毫无相关的东西,是否有必要呢?《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把自己有兴趣的东西记下来,这些事情和工作是否有联系暂且不说,我认为在不抹杀好奇心的前提下对发散思维而言是很值得一试的。”很多时候,能触动你的部分,不管是不是“有用”它都是值得被记录。

这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好奇,更是对自我的探索。而那些看上去毫无联系的信息,也会在日常的举一反三和积累中,被冠以新的链接或者提炼出全新的角度和观点。当点变成线,线变成面时,你一定会为之惊喜。为什么不推荐用智能手机记录呢?毋庸置疑,手机已成为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电子产品,没有之一。那么,你还愿意“勤劳”地动笔抄一大段自己认为有用的内容吗?诗歌里优美的句子,令人眼前一亮的观点,一段影评或读书过程中思考等等。

很多人会说:“不愿意,太麻烦了!”、“这年头谁还随身带笔记本啊!”偷懒是人之本性。但在人性懒惰的通病下,我依然不推荐使用手机记录。正如书中所说:“很多时候,在解锁手机的过程中就会忘记自己打算记什么。”太太太感同身受了,很多次我要用手机搜一个东西,最后却发现自己不知道为什么打开微信刷了10分钟,10分钟之后绞尽脑汁才想起来我拿手机是要干什么!智能手机的出现,除了让我们更“便捷”之外,也会分散我们更多的注意力,让我们更“麻烦”。

抛开书中翻覆啰嗦的语言,记录的本质在于积累、回顾、思考。人是容易遗忘的动物,我在翻阅曾经的笔记本时,常常惊叹于“咦,我还做过这事儿啊。”、“我竟然还有过这种想法”、“我当时居然能从这个角度想问题”等等。书中有句话说的很好,“如果没有生活日志,你也许只会记得不尽如人意的结果,甚至会记忆模糊;但如果用生活日志,你可以亲眼看到自己曾经的努力和辛苦,即使没有任何结果,曾经的努力也会成为自己内在的支柱”。

正史中的吕布是怎么死的?

事实上,正史中吕布的死和刘备没啥关系!这一点和三国演义的描述有很大的不同!正史中的吕布,和演义中的吕布,有很大的不同,甚至于说他们完全算是两个人!接下来本文就介绍一下正史中吕布和演义中吕布的区别!个人武力在三国演义中,吕布被描述成了天下第一猛将,连关羽张飞都不是他的对手!但是在正史中,吕布虽然也是弓马娴熟,但是他本人的战斗力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只能算是还不错!而且正史中吕布之所以名气比较大,并不是因为他武功高,比较能打,而是因为他手下的那支并州军战斗力很强!古时候的战场,很少出现两军作战,主将单挑的情况,那种事情,大多数情况下都发生在三国演义中!忘恩负义“三姓家奴”的名声,也是三国演义喊出来的,不过很多网友现在也发现了一个事实,相比于吕布“三姓家奴”的劣迹,其实三国中的其他人,在换主公方面更为厉害!比如刘备,他这一生,不知道换了多少主公了。

正史中的吕布,确实是有忘恩负义的劣迹,不过仔细品味他的背叛经历,会发现很多事情也是情有可原的!吕布背叛丁原,这是他真正的卖主求荣的劣迹,历来为众人不齿。不过他背叛董卓,这事倒是情有可原。董卓原先允诺吕布杀掉丁原后,对他予以重用,结果等到吕布真的杀了丁原后,他在董卓这边的待遇其实算不上好!吕布属于并州军,不被董卓手下的凉州军喜欢,甚至在出征之际,凉州军将领想要杀掉吕布,使得吕布非常尴尬。

 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吕布  顿悟  处决  收集  曹操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