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条建议极有战略眼光,成为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为指导,朱元璋实力不断壮大,建立起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但是要最后取得天下,还要与几股割据势力作斗争:长江上游有陈友谅,长江下游有张士诚,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方国珍、陈友定的目标只是保土割据,而张士诚最没有雄心,对元朝的态度摇摆不定。

力量最强、疆土最大、野心最大、对朱元璋威胁最大的是陈友谅。陈友谅原来只是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后来他先后杀死倪文俊和徐寿辉,在应天附近的采石这个地方称帝。接着,陈友谅和张士诚约定一起东西夹击朱元璋。当时朱元璋的谋臣刘基认为,目前最危险的敌人就是陈友谅,必须集中力量消灭他。可是陈友谅势力强大,怎么办呢?刘基分析,陈友谅有明显的缺点,就是不得人心,他杀君自立,部下离心离德,连年征战,人民厌战,所以要战胜他,并不难。

大方向已定,朱元璋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诱敌深入、制造战机。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朋友,康茂才写信,假装作内应。结果陈友谅上当,大败而逃。最后,朱元璋又通过一系列交战,尤其鄱阳湖水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经过十六年的征战讨伐,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第四阶段,称帝之后,巧妙调整与功臣们的关系,从“上下级关系”过渡到君臣关系。

朱元璋称帝后,以前的一起出生入死的文臣将领,地位一下子也尊贵起来,有人开始变得骄傲,贪污腐败,欺压百姓,甚至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此时,朱元璋需要重新让这些功臣明白昔日的生死兄弟关系,已经变成了今天的君臣关系。朱元璋从建立明朝到去世,一直喋喋不休、不断地教育他们坚守君臣之道、遵纪守法,而且颁布针对性的法令制度和警示性文件。

与功臣之间的权力之争,朱元璋转化为法制和破坏法制之争,充分利用了自己作为皇帝的权威。至于功臣遭到杀戮,清除了皇权的威胁,这一点我们在后面会有更详细的讲述。作为大明王朝的顶层设计者,朱元璋如何塑造了皇权的新形态?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说。首先,废除丞相制度。明初中书省负责处理天下政务,地位最高。长官是左、右丞相,位高权重,结果是丞相跟皇帝很容易发生矛盾,尤其是胡惟庸担任丞相后更为严重。

胡惟庸是朱元璋早年起兵时的老部下,他做事干练,有魄力,也有野心,做宰相十年,门生故吏遍于朝野,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势力集团,威胁皇权。胡惟庸和朱元璋冲突不断激化。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处死了胡惟庸和有关的官员,同时宣布废除中书省,以后不再设丞相。朱元璋还下诏,以后的皇帝不准讨论设置丞相的事情,如果大臣有上奏请求设立丞相的,要处以极刑,不仅犯人本身要凌迟,全家也要处死。

吴晗认为,胡惟庸被杀在政治制度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丞相制度从秦始皇开始延续了一千多年,辅助皇帝处理朝政,对政治的顺利运行发挥了有效作用,而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君权和相权合二为一,皇帝兼任宰相的职务,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君主独裁。废除丞相,导致朝无重臣,到了后来,权力落到了宦官手中。作为朝廷负责行政事务的文官集团难有作为,做事要处处顾忌或依靠宦官,张居正就是明显例子。

所以黄宗羲说,“有明一代政治之坏,自高皇帝废宰相始”。意思是,明代政治的恶化,是从朱元璋废除丞相开始的。其次,是对于全民的文化教育控制。朱元璋时代,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皇权的顶点,用吴晗的话说是“皇权的极峰”。皇权的控制几乎无处不在。朱元璋调用大量资源对百姓进行思想控制。比如朱元璋下令在村头巷尾建立两个亭子,一个是“申明亭”,申明,是申明大义的申明,这里是召集大家一起学习皇帝谕旨的地方;一个是“旌善亭”,类似今天的好人好事光荣榜,树立正面榜样,号召大家学习。

还在每村里选派一位老人,摇着铃,在乡村街道上一边走一边大声朗诵朱元璋的“六谕”,六句谕旨: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而这个朗诵是在每天天没亮的五更时分就开始,让人在床上就猛然惊醒,一心向善。朱元璋还指导戏曲工作,认为人整天看戏,耽误正常工作。不仅限制人看戏,还限制戏剧的内容,禁绝对专制统治不利的戏曲,大力倡导歌功颂德的戏曲。

 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朱元璋  传奇  人生  英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