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使关中百姓对其恨之入骨,恨不能食其肉而寝其皮。如今项羽又将有着“杀子、杀父、杀夫”之仇的章邯等人封为关中王,面对生死大仇。试问天下人谁能忍受?“日曷时亡,吾与汝谐亡”成了当时关中的主要民情。所以,当刘邦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帜“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杀出巴蜀的时候,关中百姓自然欢迎鼓舞,临阵倒戈前往迎接。

试问形势如此,纵有登天之能,又待如何?四:将军只当沙场死,声名岂能再受辱?相比于董翳和司马欣而言,章邯无疑是真正的男子汉、为丈夫。“马革裹尸真细事,男儿只当沙场死”。在四面楚歌,独困危城之际,面对刘邦封侯拜爵的诱惑而能无动于衷,坚守道义,毅不再降的节操是十分令人动容和感叹的。换言之,当年若非赵高从中作梗,大秦帝国自中枢而崩溃,以章邯之能,扫平叛乱,再定乾坤未尝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能说,天命在此,人力无能罢了。

刘邦在韩信攻打齐国前后曾两次拿走韩信的官印和兵符。可能吗?

刘邦在韩信攻打齐国前后曾两次拿走韩信的官印和兵符可能吗

兵符可能产生于战国时期,形状类似于老虎的兵符,又叫虎符,这个兵符本来就是调动军队用的信物,用完后必须归还国君。刘邦曾经做过秦国的“亭长”,也知道怎么用这些东西,其实兵符对领兵的将军来说,非常类似“一次性筷子”,而对国君来说就是永久性的宝物,必须时常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仔细推敲,刘邦在短期内“两次拿走韩信的兵符”的原因,主要有这么两个方面。

其一、兵符本来就不是永久性的送给韩信事实上,不是刘邦拿走“韩信的兵符”,而是刘邦收回自己的兵符,兵符是刘邦的随身宝物,韩信仅仅具有暂时使用的权力,兵符的所有权是归刘邦的,就算今天给你,明天也可以收回。事实上,虎符作为中国古代君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它通常为铜制、虎形、分左右两半,有子母口可以相合。

右符要留在王朝中央,左符在领兵将领之手。君王若派人前往调动军队,就需带上右符,持符验合,军将才能听命而动,兵符可以说是最高信物,军队可以不执行执有君王其他金符节者的命令,除非君王亲临现场调兵。其实,刘邦还算是比较放权的诸侯王,只收回了两三次而已,所以说不是“可能不可能”的问题,收回兵符是非常正常的军务。

其二、刘邦亲自收回兵符,是当时使用兵符的常规方法和规范刘邦亲自到韩信军营,这个是因为军情紧急,没有必要假借他人之手,一般来说,兵符都是君臣直接受授,不存在由第三方传递的情况。准确的说,要么君主当面授兵符给大臣,要么大臣当面归还兵符,这个是使用兵符的常规,也是对兵符授受的高度重视。其实,兵符是很小的物件,我国现存有最早的虎符实物,1973年在西安郊区的北沉村曾经出土过一枚杜虎符。

杜虎符长9.5厘米,符身上有铭文9行40字,错金而成。铭文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其实,杜就是地名,在古代秦国杜县。可以看出,刘邦拿走韩信的官印和兵符也是合情合理。因为君王必须经常行使权力,以便重新调整军队的部署。只是刘邦的做法确实值得一提,怎么能偷偷摸摸,跟做贼似的,这个才是比较古怪的事情当时,西线战事紧急,汉军被项羽穷追猛打,喘不过气来,刘邦只身从成皋逃出,来到韩信和张耳的军营,是想调他们的军队支援成皋的战场。

那天,刘邦起得很早,带着夏侯婴直奔韩、张二人军营。刘邦居然谎称自己是汉王派来的使者,骗过守卫,进入了韩信的大帐。这时韩信还在熟睡之中,于是乎,刘邦悄悄地偷走了韩信的将印和兵符。随后前往汉军中军大帐,传令召集众将领。韩信和张耳开始以为来的是刘邦的使者,没有太在意,走进大帐却见刘邦突然驾到,有些不知所措。

其实,刘邦这样做,有一石二鸟的作用。首先是“微服私访”,查看韩信的治军是否严谨,可以借机监督其治军的各种毛病。再则,刘邦可以造成即成事实,先做再说,就可以省去索要兵符的过程,万一韩信舍不得交出兵符,或者借故推脱,都是有可能的,比如韩信可能会说一时半会找不到兵符了,所以,刘邦这么做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可以说是一石二鸟。

为什么韩信要受胯下之辱?有人说韩信的将印被一而再的偷取,是什么原因?

我说一个观点抛砖引玉。韩信奇人奇志,就跟个严重偏科的学生,数理化特别棒,史地政特别烂一样。军事才能特别棒,政治才能特别弱。业务能力特别棒,登高一呼应着云集的能力特别弱。这样直接导致会出现第一个问题中,有人敢欺负韩信,无人帮他。韩信在直面冲突的时候,按照自己的价值标准选择留取有用之身,以待后日。但是有没有其他策略呢,如果刘邦呢,张良呢,萧何呢,会怎么应对这种难题,我看都不会在屠夫划的圈里做选择。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刘邦  天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