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29日,日军下令30日再猛攻一天,如果不能得手就必须撤退。最终,日军攻击没有进展,总撤退。石牌战斗的意义是,11师守住了石牌主阵地,而其余诸如118师和18师表现也相当出色。日军攻击不能得手,被迫做总撤退,石牌要塞就安全了。如果石牌沦陷,对于大后方的军事、政治影响都是非常大的。至于有些人纠结伤亡数字,这就有意思了。

因为谁都知道抗战是敌强我弱,面对日军野战部队,尤其是13师团这种强悍的师团,鄂西会战以伤亡3万人代价,造成日军1万多人损失,已经算是不错的发挥。石牌战役本身,日军可能确实只有几千人的伤亡,但要知道日军攻击石牌一线前后只有5天时间,随后就主动撤退。在这短短时间内,国军能够保住石牌,还有歼灭一部分日军,已经难能可贵。

原则上说,石牌战役虽谈不上扭转抗战局势,但坚守多日改变1943年抗战全局还是没有问题的。在战时夸大一点,说成是东方斯大林格勒,也无可厚非。就像平型关消灭800多人,一度也宣传成歼灭3000甚至1万人,还是“平型关大捷”,这在战时都是可以允许的宣传策略。即便是战后,恢复了真实的历史数据,石牌战役仍然是有相当意义的,恶意贬低怕是只有日本鬼子来会去做。

所以,既然是谈抗战,就不要动辄打着极左思维胡乱评论,那是二三十年前的历史观你可以说国军或者八路军作战有哪些欠缺,但不要不顾历史现实的恶意攻击,好像是你做的不怎么样,那么我做的差一点也没什么。这就像有个贴吧盘踞着一群蒙古、满族人,对西方的古代文明评价很高,对中华古代文明恶意贬低,却对元蒙和满清的文化历史不做评价。

二战中,日军为何偏偏不敢和美军、苏军拼刺刀?

二战中,日本兵是最喜欢与对手拼刺刀的,而且日本兵也非常擅长拼刺刀,曾经在中国战场,倒在日本兵刺刀下的中国士兵及平民是不计其数。日本兵的“三八大盖”步枪前端都配得有刺刀,而且刀身比较长。可见,日本兵已经把拼刺刀作为了他们非常重要的一种战术。这与日本兵的“武士道”精神是分不开的。但是,在二战后期,日本兵却不敢与美国大兵和苏联士兵来拼刺刀,这是有原因的。

在太平洋战场,当美国与日本在东南亚一些岛屿上面做殊死搏斗时,因武器装备不如美国大兵的那么精良,所以日本兵就想办法寻找与美国大兵拼刺刀的机会。刚开始,日本兵也曾经与美国大兵拼过刺刀,而且取得了很多优势。日本兵仗着身材矮小,东南亚的岛屿上又丛林密布,日本兵借助丛林的掩护悄悄向前推进,然后出其不意地端起刺刀叫嚣着向美军猛扑过去。

美国大兵哪里见过这种阵势?在他们平时的训练课程中并没有拼刺刀的练习,而且也没有像样的冷兵器。所以牛高马大的美国大兵面对日本的刺刀冲锋是根本就不知所措,被捅死了很多,剩下的只有溃逃,损失相当严重。后来,美军指挥官痛定思痛,便制定了一套便于近战的战术方式。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人手配备一把手枪。因手枪体量小巧,携带方便,射击角度又灵活,而且射速不如步枪,所以就算穿透了日本兵的身体之后也不会误伤自己人。

所以, 下次再遇上日本兵哇啦哇啦冲过来时,美国大兵抬手就是一枪给他直接崩了,根本不给其展示刀法的机会。但手枪有一个弱点,就是每个弹夹只有6发子弹,而且有时会子弹卡壳,所以后来,美军便自发地结为几人一组,同伴之间相互轮流掩护装弹。因此,日本兵以后就不敢与美军近战了。日本关东军与苏联红军在诺门坎进行战斗时,面对苏军的机械化部队毫无胜算,所以也曾经想过用拼刺刀的方式来进行战斗。

但诺门坎地区是清一色的广阔平原地带,非常适合苏军机械化部队作战。每次作战的场景一般都是前面是厚重的钢铁怪兽坦克在前隆隆推进,天上有飞机嘶叫着对日军进行轰炸扫射。进过坦克飞机的清理之后,剩下的日军也就是残兵败将了。如果还有日军不知好歹向苏军进行刺刀冲锋,很简单,苏军的冲锋枪可不是吃素的,还没近身就像割韭菜一样给直接突突掉了。

古时候山峰顶上的寺庙是怎么建的?几千米高,材料是怎么运上去的?

如今,我们依旧能够有幸目睹古人们建造的许多恢弘的建筑,古时候人们修建房屋,特别是修建庙宇一类,都会选址在很高的山上,这些高山普遍高耸入云、危险陡峭。但古人们不仅把寺庙修在了山上,在曲折蜿蜒的山路上铺设石板路,在陡峭高耸的山顶上建立了房屋。这些房屋不仅设计精美,更是经历风吹雨打都没有受损,宛如世外桃源一般,一直留存到了今天。

在后世的人们看了都不仅感叹,这种建造技术简直犹如鬼斧神工。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光凭人力能够建造出来这些宏伟惊人的山顶建筑吗?这个问题是肯定的,古代的人们既没有大型工程器械,也没有真正的“神力相助”,在陡峭的崖壁上搬运建材、修造建筑,的确只能凭借人力为之。这些能够保存至今的山顶寺庙和楼宇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和遗产,并在今天作为名胜古迹接受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鉴览。

犹如大自然鬼斧神工,实为人力修造的恢弘庙宇,其中有名的例如贵州梵净山的红云金顶——拔地而起的高山如支柱一般,脚踏大地,山顶与天顶相连,孤山四周毫无附庸,悬崖峭壁的顶端是大气恢弘的佛家寺院。两座分离的山头只有一座石制的天桥相连,令人叹为观止的同时又不由好奇,这到底是如何建造的?自古上山必有路,不可说无法建造,修建在山顶峭壁上的房屋只是难以建造。

这些建筑哪怕放在今天,用工程器械其实都是难以建造的,山路崎岖,建材只能够依靠人力搬运。古时候建造这些奇险建筑,何尝不是单纯靠人力呢?能够修建建筑的山顶,人必定也能够上去,只不过是修建时间长短的问题。人们选定修建地址后,首先会勘探建造的位置和路线,在途经之处劈砍树木、开辟道路,最后由壮丁做苦力,把建材抬上需要修建的地方。

古时候也有脚手架一说,古代的脚手架不如今天复杂,但坚固程度还是比较可观的。毛竹这种植物在中国境内很早就有种植了,那个时候的人们多会砍下毛竹,削成合适的大小,搭建起方便使用的脚手架,方便人们攀爬和建筑作业。这些脚手架有时候被搭建在建筑周围,有时候会被搭建在山体上。而至于有些条件更为恶劣的悬崖峭壁,人们通常会在山体上修建“栈道”,这种栈道依山而建,通常在山石上凿开孔洞,将木板或者毛竹片嵌在里面,建得艰险却也坚固。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张韶涵  命锁  玲珑  瑜伽  空中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