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时代,山贼只能是一个过渡职业。不可能干一辈子。作为山贼们的老大,就必须为自己和兄弟们考虑一个前程。小弟们静下心来,也懂这个理。所以,这也是宋江以死相逼后,大家会“俱各垂泪,设誓而散”的原因。要说宋江有什么不对的。就是他大大低估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性,过于软弱,在斗争中一味退让妥协,任由蔡京等人摆布。

又太在乎自己名誉,把自己和兄弟们的命运,都交付在奸臣手里,任别人摆布。施耐庵曾经的主公张士诚就是这号人。做小人物时,张士诚仗义疏财,对手下乡亲有求必应,经常搞得自己揭不开锅了,还要接济别人。也因为如此,他的名声很大,江湖人称“救急雨”。但当了大王,做大事时的张士诚,却经常犯糊涂。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时,他不掺和。

在古代,遇到朱元璋和刘邦这样的老板,该如何保命?

其实无论是在古代还是近代,有才能的人遇到刘邦和朱元璋这样的"主公″,可以说既是他们的幸运同时却又是他们的不幸!让我们浅显的分析一下,就明白这一点了!帮助刘邦打下了天下的文臣武将们,以"汉初三杰″为首。他们是韩信、萧何、张良!这些人的功勋事迹大家耳熟能详,在这里也不必再多提了。单说汉初三杰等人之所以能够建立那样的业绩,和刘邦的知人善任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有了刘邦为他们提供的舞台,才使这些人才能够将其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当刘邦坐天下时,情况就变了!刘邦此人可以共患难,难以同富贵!而且疑心太重,深怕功臣谋反,危害到他的刘家天下!同时也为了从功臣手中收回权力,将权力转到刘姓各诸候王的手里。

因此才不择手段地逐一除掉大批功臣勋旧:韩信、彭越、英布等无一善终!连深受赏识的萧何都差点性命难保,何况他人?刘邦手下的功臣,若想保全自己,恐怕只有"半隐″了!也就是放弃诱人的王候富贵,而隐退于能被刘邦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让刘邦放心才能使自己安全!这个下场对于功臣们当然是不幸的,但却是唯一的保身之法!朱元璋这个人简直就是刘邦的翻版,两位相距千年的帝王,在对待功臣的问题上几乎是一个德行,在打天下时他不惜群臣用命,极尽笼络之能事!而在坐天下时却又担心功臣们谋反、造逆!猜疑心太重,动耴因为猜忌而放大功臣们的错误而大加诛戮!当然有些功臣也的确有一副“小人得志、趾高气昂"的心态!横行不法、欺虐良善的人也不少!这些人也的确该死!但是也有许多忠臣、良将因为偶触"圣怒″而被诛杀!假如在朱元璋坐天下后,各功臣还想保全富贵的话。

那就只有两条路好走了:要么弃官归隐、安居乡里,做个富家翁。要么奉公守法、老老实实,放弃军权、实权,安心任个闲职,或许可使朱元璋安心!功臣也可以保全自己…最后想表达的是:当时的历史实际情况或许比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听到的复杂的多!今天的人们(包括那些专家们)也都只能根据正史、野史及考古发现去还原那段历史,因此真正的情形是什么样的?恐怕谁都难以不带情绪化地,说得清、道得明!欢迎各位与作者交流见解。

陈友谅的楼船舰队如此庞大,为何还是输给了朱元璋?

元末红巾军起义,元朝政府一边镇压一边招抚,很快起义军内部矛盾重重,不等元军来打,自己都内斗起来。其中有四支部队最强悍,一支是老牌起义军,由小明王韩林儿和刘福通带领,一路北伐,甚至都打到了山海关附近;一支由朱元璋率领,隶属于小明王管辖,南下占领集庆(南京),并不断扩展地盘;一支由陈友谅率领,干掉徐寿辉后自称大汉皇帝,占据长江上游地区;还有一路由张士诚率领,占据江浙富庶地区,跟元军眉来眼去,打打合合。

这四支起义军都有自己的特点:刘福通的部队就是大杂烩,依靠人多,打仗靠碾压战术,一旦遇到正规部队,一溃即散;朱元璋的部队以步兵为主,但有相当精锐的重装骑兵部队,后来攻打张士诚的时候,骑步兵人数曾达到惊人的一比二;陈友谅比较崇尚科学,相信科学技术才是第一战斗力,所以他大力发展水军,建造了大批楼船;张士诚则以守城为主,主要是步兵,耐力强,单兵作战能力爆表。

刘福通的部队很快在元军和张士诚的两面夹击下溃败,张士诚对小明王最后的据点安丰发动猛攻,这种情况下考验朱元璋的时候到来了。由于南京处于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势力范围中间,他们俩要想夺取天下,必须要干掉朱元璋。这就给了他们俩结盟的机会,这俩人商量同时出兵,给朱元璋来个两面夹击。当然,虽然是结盟,不过各怀鬼胎,都希望对方先打个你死我活,我坐收渔翁之利。

 6/9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星明王  奥拉  攻略  过关  天使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