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并没有什么东西属于个人的观点,物尽其用,人索所缺而已。如果说“善良”是“生而为人之本”,那么“信”则是“立身处世之本”——定身以行事谓之信。“信”自古有很多解释,归根结底可以理解为“信,诚也”,也就是真心诚意、一诺千金、言出必行等。

日本人的信条是什么?

日本人的信条是什么

看到这个,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国人现在的信条是什么?多数人的信条可能是过上“普通”的生活吧。所谓的“普通”,就是买房、结婚、生子,不落后,过上大家都在过的生活。那么,日本人的信条是什么呢?不结婚,不生孩子的日本人越来越多,似乎跟中国人已经不一样。而且也不太会去赡养老人,家庭关系逐渐生疏。我想他们的信条,可能更多体现在他们日常的一言一行当中。

1:保持和的氛围这种和就是不主动与人发生冲突。保持社会的和谐,公司内的和谐,会阅读空气。就算对自己不利,也不要轻易发作。注重集体的统一感。(不过久而久之,整个社会似乎失去了张扬的活力,所有人都生活在他人的目光当中,努力做好自己,前提是不出错。)2:保持整洁一致与一股认真的劲儿对于日本人来说,无论是从事多少卑微的工作,着装上都会有所讲究,特别是要戴名表。

另外工作内容无论多么单调乏味,也要真的认真或表面上摆出一副这份工作道道很深的感觉。(这种表面功夫,日本人是做到家了。当然这也成就了日本的工匠文化,一条道走到黑,黑到底,发出金光。)3:保持美美是日本民族的集体追求。不但是环境美,在对日本式的道德要求上,日本人也要求做到美学上的高度一致。动作要美,说话要美,仪态要美,这种过于清楚杂质的倾向,也让社会的整体美,承受了巨大的强迫性。

德政与仁政有什么区别?

德政与仁政有什么区别

以德治民是孔子的思想,仁政治国是孟子的思想,二人都是儒家的典型代表,所以这两种思想也是一脉相承具有相似性的.关于德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仁是一种态度,德是一种手段,以德行仁就是王。(每一个人都有他的生存之道,顺应这个道,就叫德。)俺是这么理解的比如,你谈对象,你爸妈一看,哎呦,儿子不错,爸妈挺你,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张罗的么?以力假仁者霸:用强力推行的都叫霸,哪怕目的是好的。

强制和德是两种手段。比如你妈说,你得和谁谁结婚,这是为了你好——这就叫霸。比如计划生育不被很多人理解,但政府说这个社会整体是有某种好处的,所以必须执行——这就叫霸。社会这么大这么复杂,为了维持某种社会构架,不可能放任所有人自如,所以:汉家自有制度,以霸王道杂之——刘询他们之间的相同点:1、孔子德政和孟子仁政的目标都是重建社会伦理秩序。

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正名”;孟子讲不“遗其亲”、不“后其君”,讲“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中庸》以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五伦为“天下之达道”。在儒家理念中,五伦既是每个人,也是家、国、天下共同的存在方式,从个人到家、国、天下,离开这五种伦理关系都不能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因此,社会伦理秩序的建构和维护从孔孟开始就是儒家治道一贯的根本问题。

2、在孔孟思想中,仁即德的内涵,因此二人都把仁德视为“为政”的根本要素,这是二者之所同。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之以政的“政”是指法制禁令,“刑”指刑罚,“政”、“刑”都是强制性的规范,只能制约民众外在的行为,不能养成内在的羞耻心、价值观,人们不违背规范,只是规避可能受到的惩罚,并不认为违背规范是可耻的,“道之以德”,是通过为政者道德人格的魅力与其德行的感召,兴起民众为仁向善的心志,在内在心志的驱动下,自觉自愿、自动自发地效法为政者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

“齐之以礼’是通过礼乐的教化、规范功能,使社会推崇的道德伦理潜移默化地植入人们的内心,养成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孟子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他认为“以力服人”只能是暂时的,并且还会在人们心中积聚不满情绪, -旦有机会,就会爆发为反抗行为,破坏社会秩序。“以德服人”才能使人心悦诚服,无论力之大小强弱,都会自觉自愿地效法为政者的价值导向,遵循社会伦理规范。

 1/4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北政所  择偶  标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