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美丽名字的兵器,二战苏联喀秋莎火箭炮如何震撼敌军?

喀秋莎火箭炮,德军称之为“斯大林的管风琴”,它们是苏联战争年代开发的一系列导轨式火箭炮的统称。大致来分的话,“喀秋莎”可以分为4样,分别是:БМ-8、БМ-13、БМ-30、БМ-31四个型号系列。它们有时候被统称为“喀秋莎”,这个名字来源于共产国际车厂的“K”字头标记,但也有被单独赋予了名字的БМ-31“安德柳莎”。

上图.1941年10月被德军缴获的БМ-13-16,这时候它们的底盘还是吉斯6卡车这四个系列又各自有不同的改型,具体差异主要为发射导轨的数量和载具底盘的不同。БМ-8弹体口径为82mm,БМ-13口径为132mm,БМ-30口径为300mm、БМ-31为310mm。上图.装在T60坦克底盘上的БМ-8-24估计都看出毛熊是怎样给装备取糙名了吧?无非多少mm口径就取其前面的数字。

其实这些“喀秋莎”的型号也是这种方式分的。比如БМ-8,就有8、12、16、24、36、47、72的分型类别,后缀代表了不同的弹药联装数字。坦克、卡车、舰船、雪橇甚至人推的型号都有。如БМ-8-24就是24联装的82mm火箭炮系统,看到这些汹涌的多联装数字就能令人脑阔痛。通常意义上的“喀秋莎”指的是132mm口径的БМ-13型,这种卡车拖着的导轨火箭炮形象渗入人心,成为“喀秋莎”最直接的特征。

不足为奇,苏联二战时一共生产了6800门БМ-13,远超2400门的БМ-8和1800门的БМ-30,以及1944年才赶上趟的“安德柳莎”。上图.苏联战机携带的RS-132火箭弹不过最早的82mm和132mm火箭弹并非专为火箭炮车开发,而是从30年代苏联开发的RS-82和RS-132型航空火箭弹上研发而来。

其中RS-82还上过诺门罕战场,炸过日本鬼子。上图.经典的早期“喀秋莎”БМ-13-16吉斯底盘型1938年,在欧洲战争的阴云笼罩下,苏联加紧了新型装备的研发进度。体验过战场上火箭弹威力的苏军对此特别上心。所以130mm的RS-132航空火箭弹很快就被改造成了用于陆战的БМ-13型火箭炮。人们通过简陋的钢梁充当发射滑轨,分上下双层搭载16枚火箭弹,一次齐射即可在10秒内放出全部弹药。

这样的一门БМ-13-16瞬时火力不下于10门152mm重炮齐射。上图.发射中的БМ-13-16,注意其美式底盘有意思的是,战场上的“喀秋莎”们其实是个混血菇凉;苏军的汽车工业非常落后,开始挂载“喀秋莎”的卡车大都是自产的吉斯5,这种粗陋的卡车抗战时还曾经援助给中国。但苏联的火箭部队对状况百出的吉斯5是一百个不喜欢,所以,随着租借法案的到来,大量“喀秋莎”都换上了美系军车,如GMC、斯蒂庞克SU6等等,这下“喀秋莎”真可以借着越野底盘满山蹿,上到“峻峭的岸边”了。

1939年,少量的БМ-13-16秘密进入了苏军服役,1941年6月22日苏德开战以后,“喀秋莎”们也迅疾得到了实战考验的机会,开始奔赴前线。1941年7月14日,苏军БМ-13火箭炮迎来初战,他们于白俄罗斯奥尔沙市,对占领火车站的德军装甲部队进行了齐射覆盖。猝不及防的德军完全不清楚这是哪来的凶残火力,在火海中被炸得差点崩溃。

上图.1944年一队“喀秋莎”的炮兵班被授勋,身后是美国斯蒂庞克SU6底盘的БМ-13-16这次袭击的“喀秋莎”仅为1个连编制,拥有7辆БМ-13-16,连长为伊万·安德烈耶维奇·费列洛夫大尉。他们在经历了1星期的临时训练后,被派往斯摩棱斯克前线,并于7月14日到达奥尔沙河岸边,向德军发射了112枚火箭。

上图.1941年10月8日战斗中德军第四装甲师缴获的БМ-13-16,它的吉斯6底盘已经损毁,但火箭弹保存的很完好费列洛夫大尉的“喀秋莎”连在1941年10月莫斯科保卫战中全部牺牲,他们在斯摩棱斯克遭遇了德军大部队突击,陷入重围。弹尽粮绝后,费列洛夫带人炸毁了全部的“喀秋莎”,随即牺牲在突围过程中,他在1995年被追授为“俄罗斯英雄”。

上图.德军二战的火箭炮型号众多,性能也不俗,但受限的永远是产能和后勤,苏联的大规模运用他们学不来,但德国火箭炮照样揍得美英盟军哭爹喊娘不过德国人也得到了粗陋的钢架子和不少完整的喀秋莎火箭炮,这使他们明白了屡屡轰炸自己的是一种长导轨的车载火箭弹。但这种作战德国人学不来,仅火箭弹的后勤就能要德国人的命。上图.“陆地施图卡”之称的德国Wurfrahmen 40多管火箭炮其实当时的世界对火箭弹一点都不陌生,德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都有自己的火箭弹研发。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mig13  入坑  崩坏  火箭炮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