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坦克叫M8型,有一个好听名称叫:雷霆。其实,这型坦克早在2004年美军就开始研制了当时叫XM8坦克……美军当时的防长‘拉姆斯菲尔德’要求美军超轻量化、数字化发展,摒弃重装备……后来美国政府换届,对于“前朝”的一些东西必然要砍掉,XM8也被下马。通用动力公司的“狮鹫”轻型坦克,也是在竞标美军的新一代轻量化坦克,从炮口“胡椒瓶”来看,它的主炮将是低膛压的,可能是以发射“炮射导弹”为主的坦克装甲车辆。

但是,美军目前又将它从“回收站”里面捞了回来,也是看到了其他的坦克制造大国纷纷出现新型轻量化装甲战斗车辆的缘故,本着他有我也得有的思想,又将它捡起来打算继续完善,另外美军现在的所谓中型旅,比如“斯特莱特”旅没有坦克也确实不行!如M1A2SEPV3加了进来又影响“中型旅”的快速反应能力……所以,有必要研制一型轻量化坦克,并且82师、101师这样的更轻型的部队也得有坦克增加突击和防御能力,任何事情不能总是靠直升机来完成!也许不久的将来美军的装备当中出现21世纪设计水平的坦克,至于它到底是“雷霆”还是“狮鹫”还有待观察。

中国“高原铁甲”旅为何要换装新轻型坦克?

中国“高原铁甲”旅为何要换装新轻型坦克

每日点兵为您解答:说到这个中国的新型轻型坦克,就得先从国外对我国的评价说起。事实上,美欧等国一直称中国的重型坦克十分先进,对其造成了致命的威胁,却从不对我国的轻型坦克发表评论,美欧这样的宣传无异于想让我国只重视发展重型坦克而放弃轻型坦克,将我国的坦克发展引向歧途,我国的99式重型坦克先进不假,但99式只适合我国北方平原地区,难以应付南疆的水田湿地,更不要说西部的高原山脉了,这也是我国在重型坦克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同时,仍在大力发展轻型坦克的原因。

更何况作为宣称重坦压倒的美国,在不遗余力增强自身重坦的同时,为了适应不同地形的作战需要,也自行研发了被称为FCS未来战斗系统的轻型坦克,虽然项目最终被国会大佬砍掉,但却为其新一代轻坦发展积累了技术。如今更是在FCS的技术基础上推出了被称为MPF“格里芬”的美国新一代轻型坦克。可见美欧一再宣传我国重坦如何之强大,实则是在捧杀我国。

而对于俄罗斯,考虑到其远东地区糟糕的交通条件,不发展轻型坦克应该只是因为没钱。我国地幅辽阔,温度带涵盖了寒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而地形则包含了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雨林等各个种类。根据测算,只要坦克对地面的压力小于70kPa即可适应我国南方及高原地形。我军62式坦克勉强达到67.69kPa,59式坦克是79kPa,96式坦克则达到80kPa以上,99式则更高,显然仅靠99式这类重型显然无法满足我国如此复杂的地理条件。

况且62式轻型坦克虽然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受到了不小的损失,但取得的战果也更大,同时也证明轻型坦克凭借自身较小的体型、相对较轻的重量以及强大的火力,在我国南部及西部地区的丛林、山路、高原等地形中,有着中、重型坦克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我国发展新型轻型坦克显然十分明智。我军的新型轻坦,重量约30吨左右,虽然超过了62式的21吨,但在先进的总体设计下,新型坦克在保证与62式相近的通过条件下,防护能力大幅提高。

况且如今复合装甲的大量应用,对于爆炸穿甲类武器的防御力大幅提高,想要像击毁62式那样战胜新型坦克无异于痴人说梦。再加800马力柴油机,液气悬挂系统以及液力传动的应用,新型轻坦的吨功率以及机动性和99A主战坦克一样,同处世界先进水平。我军新型轻坦装备了105毫米炮,配合新型钨合金脱壳穿甲弹,2000米距离可以击穿约500毫米厚的匀质钢,再加上猎歼火控系统和自动装填机的应用,新型轻坦的打击能力十分强大。

反观我国南疆和西部边陲未来有可能成为新型轻坦的对手们。越军如今已经穷的要靠自己经商过活,其装甲部队还在大量使用老旧不堪的T-62、T-55等原苏联五六十年代研制的坦克,最先进的也不过是烂大街的T-72坦克,先不说其见到我军新型轻坦只有被炮炮穿的命运,数量还少的惊人,完全不够我们练手用的,而中南半岛上的其他国家更是弱鸡的一塌糊涂,完全不够看的。

西部的印度三哥手中的T-90到是有一些威胁。但我军新型轻坦能去的地方,三哥的T-90去不了。三哥T-90能去的地方,我军的99A也能去,当三哥开着正面装甲只有四五百毫米,挂满对脱壳穿甲弹没什么卵用的反应装甲,揣着穿深撑死也就400毫米的俄制钢芯穿甲弹的T90,面对我军正面装甲厚度超过1米,注意不是等效,有着超过700毫米穿深钨合金穿甲弹的99A时,小兵兵在这里还是先为三哥烧柱香吧。

二战前谁的思想和政策,带歪了苏联军工造出来bt?后来谁扶正搞出kv t34?

BT作为一种30年代定型的快速坦克,在当时技术是很先进的。这种高速轻甲求生存的思路也不能说就是错误,英国二战期间的多种巡洋坦克也是走的这条路。实际上远东的BT一直到45年八月风暴仍然是主力车型之一。T-34的总体设计思路、倾斜装甲、悬挂系统等其实来自BTBT系列缘起于美国的克里斯蒂快速坦克设计,当时坦克这个概念都没有完全固定下来,各种探索都有,总不能说发明者就把谁带歪了吧。

无炮塔的克里斯蒂样车,当年苏联进口的原型车就是这样的BT有个毁誉参半的能力就是不装履带的负重轮公路高速行走功能,这个功能并不实用,也增加了车的复杂程度和制造成本。但在当时尝试此种能力也并非仅苏联一家,比如瑞典也搞过轮履两用的试验车,新西兰甚至在二战中还在尝试类似设计。今天说不对实际上是建立在之前试错的基础上,如果之前没有BT之类车型尝试,今天假如突然出个新闻中国某种坦克摘了履带能跑,保证网上一堆人美帝惊呼不可战胜。

所以不要太苛求先行者。除此之外我还真想不出BT系列有啥不可原谅的毛病。实际上不管是T-26也好,BT也好,在30年代都是平均线以上的优秀车型。如果说有什么问题的话就是为啥在战前造了如此之多。这个要怪恐怕只能怪后来被捧成活圣人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在他的大纵深作战设想中,BT是突破之后向纵深发展胜利的快速车型。

这样想本也不错,但狂造数千辆就未免是不顾国力的狂举了,甚至超过了保障能力,结果后来战争到来的时候不但老旧了而且还失修。硬要给BT定罪,我看也只有这位来扛至于T-34,这本来就是在BT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来的车型。根据西班牙内战时期的经验,去掉复杂的负重轮行走功能,加厚装甲,强化火炮,最后出来的就是一代名车T-34。

BT-7M、A-20、T-34 1940型、T-34 1941型的型号演化第一功臣当然是设计师科仕金,敏锐地发现和解决了所有问题,设计了一代名车并为了它奋斗到底。当时他几乎是在孤军奋战,而对手包括科京和他老丈人伏罗希洛夫元帅、巴甫洛夫大将、库里克元帅等一干大佬。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如果失败就是人民的敌人要身败名裂的。

科仕金为T-34的研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好歹名誉未受损也是万幸。第二功臣就是斯大林,没有钢铁同志拍板再好的设计也是枉然,再好的设计师也免不了进监狱。斯大林同志没被身边的佞幸左右,慧眼识珠,保下了这个优秀型号。第三功臣是元首和他身边的一票人。科仕金死后苏联曾使用进口的德国三号坦克样车和T-34等苏联坦克进行对比试验,前面我说的一堆小人佞幸于是总结出三号坦克的种种优点,并要求按此设计新的T-34M。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关山重重  雄风  铁甲  抗战  坦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