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为什么难封?就是因为军功不够。你说,如此条件,怎么能不让那些身无长物的平民们,犹如打鸡血地去报名参军?怎么能不让他们在战场上嗷嗷直叫,看见敌人犹如饿虎扑食的杀敌?其次,拥有爵位的人,可以申请一名“庶子”这个“庶子”不是儿子,而是类似于仆人一样的身份,说白了,就是朝廷允许获得爵位的人,拥有一名仆人,并且,是不用发工资那种。

秦国是如何崛起的?

关于秦国的崛起在司马迁的《六国年表》是这样说的: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埶利也,盖若天所助焉。班固也有类似的言论:盖得圣人之威,河神授图,据狼、狐,蹈参、伐,佐政驱除,距之称始皇。两种言论其实意思相近,在他们看来秦国的崛起倒像是受到了上天的眷顾,不约而同的带上了神话色彩。

其实秦国崛起的过程就是秦人的励志之路1.被深深刺激了的秦人自公元前771年,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开始,一直以来地处偏僻之地的秦人终于可以与中原各诸侯国比肩了,最起码得到了周王室的认可。周王室这样做的目地无非有两个原因:一是继续让秦人抵御西边的戎人,防止他们作乱;二是可以起到牵制那些日益强大且又不尊王室诸侯国的作用,给自己找一个外援。

周平王能够封秦人为诸侯国,就表明周王室对各诸侯国的约束力已经微乎其微,要知道周朝的礼仪制度完全具有法律的性质和作用,周礼对上下贵贱的要求有着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是神圣不可越愈的,所以出生低微(祖先曾为周孝王养马)的秦人能一跃成为诸侯就是周礼制度奔溃的开始。但是好景不长,刚成为诸侯国的秦人并没有被中原诸侯们所认可,那种在心理上被鄙视的感觉实在是让秦人抓狂:《史记·六国年表》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於戎翟。

《资治通鉴》六国皆已夷翟遇秦,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2.砥砺奋进,开疆拓土,秦穆公是秦大厦的奠基人有了危机感的秦人在打败西边的戎人后除了设置史官教化百姓之外,还将周朝遗民收为己有,这不得不说是个很大的政治上的进步,因为与周朝遗民的融合标志着秦人思想上的解放,这种解放便是他们接受新文化引进新制度的开始。

公元前679年发生的两件事情对于秦穆公来说是个不小的刺激,一个是随着晋国内乱的结束和对外的征伐(曲沃代翼事件:详见《史记·晋世家》)让晋国成为了军事强国;另一个便是齐桓公在鄄地称霸。一心想向东发展的秦穆公一方面采取联姻策略,向强大的晋国示好,迎娶了晋献公的女儿为妻;一方面便是收拢人才招为己用。秦穆公的治国方略得到了回报,国内经济发展迅速,最能说明原因便是公元前648年的晋国大旱,来自秦国的援助,当时的情形是:船队从秦都雍城到晋都绛城络绎不绝,史称这次运粮为“泛舟之役”。

不过秦晋的友好联邦关系并没有维持多久,随着晋国骊姬之乱的发生(详见《史记·晋世家》,究其原因就是晋献公没有严格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要求办事,而立了庶子奚齐为王,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事件)晋国再次陷入了困境之中。不过秦穆公为了能重修秦晋之好,先后支持公子夷吾和重耳登上王位。说实话秦国想以晋国为跳板实施东进的战略部署开展的并不理想,当晋文公去世后,秦穆公想通过攻打郑国来扩大影响力,结果是攻打郑国未能凑效,于是秦军在回程的路上袭击了晋国边境城邑滑城,但遭到了晋襄公的愤怒一击,致使全军覆没,主将被俘(此事记录在《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蹇叔哭师中)。

这就是崤山之败,此役过后秦穆公做了深刻的反思,越发的信任和听取别人的意见,虽然后来经过努力为崤山之战报了仇,也亲自为战死的将士筑坟发丧,但他并没有为此感到高兴,而是作誓:今后世以记余过。就此勉励后人和告诫自己。南有雄楚,东有强晋,秦穆公东进的门户算是被彻底堵死,于是他改变策略,采用由余的计谋向西攻打戎王,增加了十二个属国,开辟了千里疆土,从此称霸于西戎地区。

秦穆公的崤山一败是坏事同样也是好事,他能及时的改变策略,开疆拓土为秦国的强国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故有齐景公与孔子之问答:景公: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子曰:其志大,行中正…虽王可也,霸小矣!3.采用正确的治国理念,才能真正做到上下统一,秦孝公从思想上武装了国人,同时也为秦国将来的对外攻伐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后勤保障商鞅变法的顺利实施,不仅激励了全国人民在作战上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把秦国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农业帝国。

 1/3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洪门  搏击  军功  义乌  开业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