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情况当然不是这样——那可是冒顿单于啊!为了权力,他可以刺杀自己的亲生父亲,也可以把自己的爱妃拱手让人,他岂是一个被枕边风吹倒的人?《资治通鉴》中的一句话非常重要:“(汉高祖)至平城,汉大军亦至,胡骑遂解去”,司马光看来,白登解围几乎没有陈平什么事啊,这是人家“汉大军”紧随其后,与刘邦一起对冒顿单于形成了内外夹击之势。

另外,《汉书·周勃传》还记载:“(周勃)后击韩信军于硰石,破之,追北八十里。还攻楼烦三城,因击胡骑平城下。”这就说明,汉高祖刘邦被围,是因为他率兵孤军深入了,而真正的汉朝大部队则在周勃的率领下和韩王信交战呢,当周勃攻克楼烦三座城池之后追赶刘邦之时才发现刘邦已经被冒顿包围了。这才出现了“汉大军亦至,胡骑遂解去”的情况。

如果刘邦不杀韩信的话,韩信可以打败冒顿单于吗?或者项羽打败了刘邦项羽可以打败吗?

如果韩信不死,应该可以打败莫顿单于的。同样,如果项羽在世,一样可以打败匈奴。打败匈奴不难,最重要的是歼灭匈奴难。匈奴的特点是见利则进,见难就退,不羞遁走。由于匈奴都是骑兵,自幼长在马背,所以进退自如,光凭以战车、步兵为主的汉军是很难捕捉消灭的。《史记》中对大规模消灭匈奴的记载就是李牧的战例了。李牧精练部队,组成以步、骑、战车、弓弩的多兵种联合部队,引诱匈奴进入包围圈,然后歼灭了匈奴主力。

在李牧的战例里面,诱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能够将匈奴引诱到骑兵发挥不出来优势的地方,歼灭是可能的。而用计则是韩信专长。韩信可以施展谋略,将匈奴的优势消减,然后歼灭掉。这里,就有一个骑兵的优劣性问题了。到战国后期,赵国胡服图强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射为主的骑兵。(由于当时没有马鞍,骑兵主要以骑射为主,战斗力受限制。

所以最后项羽临死一战舍骑步战。)而当时最强大的骑兵却不是赵国骑兵,而是以养马起家,被中原视为夷狄的秦国的骑兵。秦国依靠这支骑兵长平之战消灭了赵国主力。也是依靠这支骑兵在开国时由蒙恬率领击退北胡占领河南地,起长城。这支精锐骑兵后来由王离率领镇压秦末农民起义,在巨鹿之战后被项羽收编,成为项羽主力。在彭城之战,三万骑兵消灭刘邦五十六万大军。

这支骑兵叫做楼烦骑兵。项羽就是依靠它打遍天下的。这样,我们可以得出个比较,项羽强于秦国骑兵,秦国骑兵强于匈奴骑兵。后在垓下之战,韩信巧妙布阵,利用己方的人数优势打败了项羽的骑兵。如果让韩信自由发挥,他自然可以打败匈奴冒顿单于的骑兵。而同理,项羽也可以打败冒顿单于。一是个人的战斗力,二是项羽的骑兵优势,可以克制匈奴,三是最重要的一点,项羽拥有当时天下战斗力最强的步兵----楚军。

楚军在长年征战中,有着自己独特的兵制,对骑兵有着自己的打法。在秦灭楚的战争中,楚军屡屡打败包含骑兵编制在内的秦军。最后秦国出动倾国六十万大军才灭了楚。后来李陵率领五千步兵的楚军,横行匈奴,与十万匈奴骑兵作战,丝毫不落下风,虽然失败,可也杀死上万敌人。有如此的步骑兵,再加上悍勇的项羽指挥,打败冒顿单于当然易如反掌。

冒顿(mòdú)、月氏(ròuzhī)、阏氏(yānzhī)这样的特殊读音是如何流传下来的?

冒顿、月氏、阏氏的特殊读音是如何流传下来的,为什么要这样读?第一,这三个“称谓”,都与“虞夏”之“虞族”有关。第二,这三个“称谓”的发音,都是汉以前的古音。第三,这三个“称谓”之所以这样读,是历代“汉语音韵学”和“汉语语音学”研究并传承的结果。现在这样给这几个词注拼音,就是告诉人们,古人原来就是这样读的。

一“冒顿”,生年不详,卒于前174年,这一年是汉文帝七年。“冒顿”,是匈奴的“单(chán)于”,这是汉时对匈奴君长的称谓。公元前209年,冒顿杀其父“头曼”自立,号称有兵30万,东灭“东胡”,西破“月氏”,近占今河套地区,对新立国的西汉形成了威胁。“月氏”,亦称“禺氏”、“禺知”,先居于今甘肃敦煌与青海祁连之间。

汉文帝时被“冒顿”攻破后,一部西迁至今伊犁河上游,或曰归附“大夏”或曰攻“大夏”,称“大月氏”;另一部入祁连山,称“小月氏”。“阏氏”,是汉时对匈奴君王妻妾的称谓。《史记.匈奴传》云:“单于有太子名冒顿。后有所爱阏氏,生少子,而单于欲废冒顿而立少子,乃使冒顿质于月氏。冒顿既质于月氏,而头曼急击月氏。”这就埋下了冒顿杀父的祸根。

 6/7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冒顿  武王  打法  阶段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