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在淳安期间政绩斐然,被提升为嘉兴通判,但因为鄢懋卿从中作梗,又被贬为兴国州判官。直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吏部尚书陆光祖主持文官选拔,海瑞被提拔为户部云南司主事。同年二月一日,海瑞在家中买好棺材,并将家人托付给朋友后,向嘉靖呈上了后世有天下第一疏之称的《治安疏》,批评嘉靖痴迷修道,生活奢华,不理朝政。

嘉靖看完后大怒,直接扔到了地上,对左右说:“快去抓住他,别让他跑了!”宦官黄锦在旁边说:“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明史·海瑞传》嘉靖听后沉默无言,过了一会又拿起《治安疏》来看,之后的数月时间里每天都要看好几次,最后说:“海瑞可以比作比干,但我也不是纣王。

”到了秋天,嘉靖召徐阶讨论禅位给太子的事,并说:“海瑞言俱是。朕今病久,安能视事。”又曰:“朕不自谨惜,致此疾困。使朕能出御便殿,岂受此人诟詈耶?”《明史·海瑞传》于是将海瑞下诏狱,追究谁是主使。最后刑部判决海瑞死刑,但关于执行的奏章却一直被嘉靖留中不发。一直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嘉靖驾崩,隆庆皇帝登基,海瑞才被释放,官复原职。

后调任大理寺尚宝丞(管理皇帝御玺、 印鉴的官员)。之后又被调往通政司,历任左通政、右通政之职。隆庆三年(1570年),海瑞被升为正四品的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明史》记载,海瑞到任后: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瑞锐意兴革,请浚吴淞、白茆,通流入海,民赖其利。

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徐阶罢相里居,按问其家无少贷。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海瑞在应天十府推行“一条鞭法”,雷厉风行,颇具成效。但在推行的过程中,也有奸民趁机诬告世家大姓,而海瑞也未加详细分辨,导致一些士大夫含冤受屈。另一方面,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经过海瑞辖区时不再受到很好的公费接待。

由于应天是大明的富庶之地,不少家族都有人在朝为官,海瑞在应天的这些改革触犯了这些豪强的利益,因此也遭到了朝中很多官员的弹劾。都给事中舒化认为海瑞迂腐,“滞不达政体”,应该用南京清闲的职位安置他,不过没有收到隆庆的采纳,反而下诏鼓励海瑞。不久后,给事中戴凤翔又弹劾海瑞庇护奸民,鱼肉士大夫,沽名乱政。于是海瑞不得不被调任南京粮储,这时距离海瑞巡抚上任只有半年。

听闻海瑞被调离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明史·海瑞传》结果当时刚好是讨厌海瑞的高拱主持吏部,就把海瑞的职务合并到了空闲的南京吏部中,于是海瑞称病引退,回到琼州老家。万历元年(1572年),张居正开始主政,虽然有不少官员向他推荐海瑞,但忌惮于海瑞过于严峻刚直,最终还是没有任用他。万历十二年(1584年),张居正去世。

万历皇帝朱翊钧器重海瑞名望,重新起用他为南京右佥都御史,赴任路上又改为南京吏部右侍郎。在任上,海瑞再次上疏,大致内容是:陛下励精图治,而治化不臻者,贪吏之刑轻也。诸臣莫能言其故,反借待士有礼之说,交口而文其非。夫待士有礼,而民则何辜哉?直指官员们以礼待士大夫为借口,横行不法,鱼肉百姓,其中不少建议都切合实际。

但唯独建议万历效法朱元璋用“剥皮囊草”“枉法八十贯论绞”等酷刑整治贪官的内容,被其他官员抓住不放而遭到非议。御史梅鹍祚甚至以此弹劾海瑞,最后万历认为海瑞虽然言辞过激,但是初衷依然是出于忠心,于是罚夺了梅鹍祚的俸禄。后来万历多次想重用海瑞,都遭到了其他官员的阻挠,最终只能任其为南京右都御史,并于万历十五年病逝于任上,享年74岁,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明史》记载海瑞去世后,南京为此罢市,百姓自发的身穿孝服为海瑞的灵柩送行,祭奠哭拜者连绵百里。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赠太子太保,谥忠介。老百姓其实是最简单,也是最现实,最能分得清谁好谁坏的。他们的判断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谁真正为他们考虑,为他们带来好处,这就是民心。一个能够得到百姓自发的百里送行的人,会是一个无能的官吏吗?有哪个老百姓会记住一个空有清名,却从来没有为民办过实事的官员?一个小小的举人出身,最后能成为正二品的右都御史,死后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忠介,怎么会无能呢?相反,海瑞不受重用,正是因为他的能力太强了,性格又过于刚正不阿,才受到其他官员的忌惮和打压。

无论是徐阶,还是张居正,其实从百姓角度来看,依然还是贪官,只不过是相对有作为,功大于过的贪官而已。那么从贪官的本质上来说,他们怎么会重用海瑞这样一个嫉恶如仇,又有能力的官员呢?这不是耗子给猫当伴娘吗?当然,海瑞也有他的局限性,如在断案上缺少刑侦调查手段,判决偏激,过于依赖于封建道德的主观判断。《海瑞集》中就写道海瑞断案: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

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这以我们现代法治的角度来看,当然是不合理的,但是从当时的封建德道角度来说,却是完全符合封建礼教的。这完全是海瑞思维的时代局限性导致的,如果从当时角度考虑,海瑞完全可以称的上是当时官员的楷模。其次海瑞要求争议的解决必须以书面契约为依据,这在现代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对大多数目不识丁的农民来说,无疑是很难实现的。

在《海瑞集》中,海瑞自己也提到自己经手的案件中,被批准赎还的仅占全部典押借贷案件的二十分之一。这种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做法,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另外,曾有记载海瑞一生有三个妻子,两个小妾,私生活混乱,甚至饿死五岁的亲生女儿。如在《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三》中曾写道侍御房寰曾听海瑞的老乡巡抚王元敬、广东巡按御史邓炼提到海瑞的家事,“作事多不近人情”、“居家九娶而易其妻,无故而缢其女”、“今瑞已耄,而妻方艾”等。

但是《补遗卷》是《万历野获编》作者沈德符的五世孙沈振在康熙年间增补的,而在时代略晚于海瑞的沈德符原书中却没有这类记载。相反,在《万历野获编·十九卷》中记载侍御房寰弹劾攻击海瑞“矫情饰诈,种种奸伪,卖器皿以易袍,用敝靴以易带”,但他的行为却引起众怒,被其他士人群起而攻之。另外在高拱的《高文襄公文集》中也提到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偏向宠妾,殴詈正妻”,导致“其妻愤激自缢身死,妾亦慌惧相继而缢”。

但是实际情况是,海瑞的妾韩氏先死,而妻子王氏后死,只不过海瑞对于韩氏因为什么而死也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法。反正是清官难断家务事。再至于海瑞杀女一事,除了道听途说类的记载,也就是来源于一些野史小说,在明朝相关的正史中完全未见记载。更重要的是,海瑞一共只有三个女儿,且全部长大成人,所嫁的夫家也都可考。所以又拿来的五岁女儿被逼饿死?古代政治斗争,常常是无所不用其极,如王安石也被政敌戴上过“爬灰”的帽子。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寒天  逆元  翼王  奥拉  攻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