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史上有哪些经典的对决?

战争史上有哪些经典的对决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战争总是伴随着文明的发展,每个国家的崛起和衰落都离不开战争。而伴随着战争应运而生的是无数的名将们,他们用智慧和胆量在世界军事史上谱写自己的传奇,其中有许多的经典对决至今仍被人们拿出来研究,学习他们古老却富含智慧的军事思维和理念。魏惠王二十七年(前341),魏公决定称王,在宋国都城外摆天子仪仗自称“夏王”,除了韩国和齐国,其他的诸侯们都纷纷赴会。

于是魏惠王决定出兵攻打韩国,同时齐国也派出军队攻打魏国,以救韩国。魏国领兵的是庞涓,与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同样,他师从谋略家鬼谷子,是当时著名的军事将领。在与韩国的交战中,魏国屡战屡胜,势不可挡。在韩国连败五场之后,齐威王才派兵援助,任命田忌为主将,田婴为副将,孙膑担任军师。多年前孙膑曾用过的围魏救赵之计再次生效,魏国暂时停止攻打韩国,掉转兵力,与齐国主力会战,打算与齐军一决胜负,报多年前桂陵之战的仇。

孙膑了解对方主将庞涓的心理,在多次的胜仗之后,此时一定心浮气躁,希望能尽快歼灭齐军。于是孙膑采取减灶之计,在佯装撤退时不停的减少灶火,给庞涓造成一种齐军不敌,正在溃散的假象。果不其然,庞涓被连日来的胜利冲昏了头,仅带少数骑兵就亲自追击,妄图将齐军将领一同抓获。结果却被早已埋伏好的弓弩手射死当场,余下的部队因为将领已死而斗志涣散,被齐军连续击溃,最终齐国仅付出伤亡两千余人的代价就全歼魏军十万人,从此魏国一蹶不振,从霸主之位跌落,齐国取而代之。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4),秦国倾尽全国之力,命王翦率六十万大军攻打楚国。同样,楚国以项燕为将,倾全国之兵迎战秦军。王翦军势正胜,连克数地,攻至平舆一带,项燕准备与王翦军决一死战。谁知王翦突然改变策略,坚守不出,暂避楚军锋芒。楚军多次试探,秦军仍旧不为所动,双方就这样相持日久,直到楚军以为秦国是打算在此地长期驻守,于是便撤军而回。

得知楚军撤退,王翦立马带着一部分精锐连夜追击,突袭敌军。事出突然,楚军仓皇应战,被打个措手不及,结果楚军大败,项燕自杀,楚国大片领土尽归秦矣。此战使得秦国打败了最后的敌人,基本奠定了统一六国的事业,结束了中华大地长久以来的分裂状态。在奥地利联合英国与俄国建立第三次反法同盟时,拿破仑担心在普鲁士加入后战局会变得更加艰难,于是决定趁普鲁士还没加入之前就速战速决。

同盟军决定抢先攻击巴伐利亚的乌里姆,结果拿破仑在俄军尚未到来之前就包围了奥军,奥军没多久就投降了。俄军带着奥地利国王匆忙撤退,与赶来的沙皇会和实力大增,最终联军与法军在奥斯特利茨僵持不下。拿破仑示敌以弱,故意让出战略要地普拉岑高地。拿破仑一方面引诱年轻气盛的沙皇,一方面设下陷阱,以南线少量部队牵制敌人,而后主力杀出将敌军部队切割成两段,最后以少胜多粉碎了第三次反法同盟,也称三皇之战。

大禹治水的具体情节是怎样的?

大禹治水讲的是大禹是一位治水英雄。中国古代时,黄河水泛滥成灾.庄稼土地都被淹没了。百姓房倒屋塌.流离失所无法生存。当时爱民如子的部落首领鲧非常痛心。带领百姓取土挪石.用堵截的方法.风餐露宿.历经九年治理无果。大禹是鲧的儿子,长大后接替父亲为新的部落首领,继续治理洪患。大禹吸取父亲的教训,分析了水的性质,决定领导百姓开山挖沟.修渠。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和印度的战争很少?

中国历史上与印度战争大家比较熟知的一个是贞观21年王玄策出使印度,被自立为王的阿罗那顺俘虏,王玄策率领联军一举攻破印度俘虏了阿罗那顺,还有一个就是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国俘虏击毙印方7000人,除此没有大规模冲突。中印战争很少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 中印之间隔着喜马拉雅山那是天然屏障,喜马拉马山全长2450公里,7000米的高山超过110多座,别说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就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也是人迹罕至的地方,墨脱是中国最后通公路的县这都是2013年的事情了。

可以想象人类难以在这个恶劣生存环境去发生战争。第二个原因就是喜马拉雅山所在的青藏高原不是中华文化核心区,中原大地才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衍之所,在科技落后的古代那是不毛之地,并不是非取不可的兵家必争之地。这也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冲突烈度。第三个原因就是印度在古代只是一个地理上的名词,印度次大陆从来没有形成过真正统一的强权国家,印度是受英国殖民的影响才在近代统一的,可以说是英国人统一了印度。

 3/7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水脉  回炉  末世  章节  氏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