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状元考试成绩无论怎么牛,一般不能马上去地方担任实职,需一步步历练。那么,问题来了,明朝锦衣卫中,千户、百户、总旗分别是几品官?能管多少人?首先,在明朝锦衣卫中,官职顺序大致如下:指挥使一人,正三品;指挥同知二人,从三品;指挥佥事二人,正四品;镇抚使二人,从四品;十四所千户十四人,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百户,正六品;试百户,从六品;总旗,正七品;小旗,从七品。

通判是几品官?

通判是几品官

呃……另两位的答案都有些问题,我给解释一下吧:一,唐代已有“通判”、“通判官”的名目,但所指并非具体官职,而是对“四等官制(唐代律令制度之下,各个衙门里,官员一般分成长官、通判、判官、主典四个处理公务的层级)”中次官一级的称呼。二,“通判”作为具体官职,并非宋代创设。五代十国中,杨吴和南唐政权都设有职能类似宋代的通判。

如杨吴张延翰,以江州观察巡官通判(江州)军府事;南唐张易,以水部员外郎通判歙州。宋太祖在平定湖南后开始任命通判,应是受到了南唐制度上的影响。三,杨吴、南唐、两宋的“通判”是所谓“差遣”。“差遣”发展自唐代的“使职”,其最大的特征之一,便是没有相应的官品,而是以另外的某个有官品的官职作为本官去充任。比如上文所举两例,就分别是以“江州观察巡官”和“水部员外郎”作为本官去充任通判的。

再如北宋彭惟节,以“太常博士”“通判广州军州事”;南宋马之纯,以“朝散郎”“通判静江(府)军府事”等等……宋代的通判都是州一级行政区的官员,主要有三:即通判某州军州事(州的通判)、通判某某府军府事(府的通判)、通判某某军事(军的通判)。北宋元丰改制以前,通判同长官并列,既不是副手,亦不是下属。元丰改制后,才成为副职。

但不论元丰前后,在长官老、病、为武臣、不受信任等情形下,则由通判主持政务。就担任通判官员的具体官品而言,因其本官不同,故而差异极大——高有至五、六品者,低有至七、八品者,且未必比知州(知府、知军)低,偶尔亦有通判本官官品反高过知州本官官品的现象。直到北宋哲宗元祐年间,确立了州通判的官品(上州通判正七品,中、下州通判从七品)。

之后的具体实行中,除了以此为标准对应官品任命之外,也依然有不对应官品来任命的情况存在。四,元代不设通判。五,明代在府的官员编制中重设了通判一职(正六品),但职掌上与同知(正五品)无甚分别。六,清代除了沿袭了明代的府通判一职(正六品)外,还有州通判和厅通判。州通判,通常简称州判,类似府通判。直隶州和散州的州判均为从七品。

古代的科举状元是几品官?

状元,就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名,是在最后一次考试(唐是省试,宋后殿试)中,取得的进士第一名,也称鼎元、殿元。状元,不是官职,是考试成绩的荣誉。有文科状元、武科状元之分。文状元考试成绩无论怎么牛,一般不能马上去地方担任实职,需一步步历练。一开始,状元普遍进翰林院。翰林院是皇帝秘书机构,各朝作用大同小异。翰林院修撰,从六品,职责是掌修国史、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讲经史,以及起草典礼文稿。

任职翰林院,因是天子近臣,加上状元的光环,一二十年大多都能混到三品左右,如果真有能力、家族背景、皇帝喜欢,以及运气等因素,可以做到尚书、或进入内阁。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是正七品,就是口头常说的"芝麻官";其余进士考试合格者,进翰林院,称庶吉士。状元、进士,一般要等三年后,考试合格者,部分可以安排到各部或地方任职。

中国古代都几品官可以上朝?

据大明会典记载: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3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 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 到凌晨5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皇帝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头礼。按照清律,皇帝是五更上朝,即卯时,相当于北京时间的05:00至07:00。

而大臣一般在寅时就会在午门外等候,即北京时间03:00时至05:00。 清朝皇帝一般是十日一朝,并不是像电视连续剧那样每天都要上朝,但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代英主却是天天坐朝。网络配图  首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明代早朝的定义,明代的朝会分为三种,大朝,朔望朝,常朝。在明朝可以说凡是所有在京官员,不论官职大小一律由上朝的义务,凡是来京述职的外省官员也必须上朝。

 1/3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官居  几品  人穷志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