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意思呢?就是先人虽然死了,但该有的礼节要像生前那样,决不能马虎。我们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后,要明白它是想说明什么,其实说的是让人孝顺,这个里面是有问题的,古人计究视死如事生。古话中有一类讲的是做人要孝顺,个人认为,孝这个字其实也是要分什么情况,有些愚孝并不应该提倡,啥叫愚孝?就是不由分说,完全听长辈的,长辈明明错了也要听,这就是愚孝,现代有不少妈宝男就是这样。

汉礼是什么年代开始有的?

汉礼是什么年代开始有的

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他可以追朔到远古红山文化的祭祀礼仪活动。历经夏商周秦朝代的不断演变充实,逐渐形成了初步完整的礼仪制度。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深感前秦朝仪过于繁杂不便操作,随命前秦降儒精通朝仪的孙叔通,从新制定新的朝仪规程。新朝仪规程制定后,经高祖亲自检阅后,即颁佈天下施行,成为汉朝礼仪制度。

所以确切的说,汉礼实行于公元前二百年的汉代。汉礼究竟怎么样呢?汉礼继承了秦以前的精华,又做了大量的修改与补充。形成了一个从朝堂到民间的完整体系,它主要包括五大礼仪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它起到了规范约束人们的坐立言行的作用,从而更有利于统治者。汉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优秀文化,是值得我们倍加珍惜与保护的瑰宝。

什么级别的官员可以参加朝会?

什么级别的官员可以参加朝会

朝会,是古代官员与皇上议论国事的会议。在古代,称臣见君为“朝”;而君见臣为“会”,两者合称“朝会”。朝会的来源朝会最早出自《史记 殷本纪》:“汤乃改正朔,易服色,上白,朝会以昼。”这段史料记载了商汤执政以后,修改了历法,把夏历的寅月为岁首改为丑月为岁首,又改变了器物服饰的颜色,崇尚白色,在白天举行朝会。

这说明了中国历史最早的朝会开始于商朝。朝会的种类也就是说从商朝之后,历朝历代都沿用了“朝会”这一制度。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朝会也被细分成为两种:第一种是“大朝”,指皇帝在冬至、大庆之日受群臣朝贺;第二种是“常朝”,是指皇帝在平时召见文武百官,商议朝务,处理国政。但是,朝廷官员众多,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参加朝会,那么到底什么级别的人才能参加朝会呢?参加朝会的要求由于中国古代朝代更迭的原因,每个朝代对官员参加朝会的级别要求是不同的。

汉朝:由于汉朝的中央政府实行的是内外朝制度。能够参加朝会的主要有以下几类:①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②九卿:太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③中尉、太子太傅、少傅、将作少府詹事、将行水衡都尉、内史。④部分博士、大夫、御史、郎无,数量依朝会主题而定。唐朝:由于唐朝完善了前朝的“九品中正”制度,朝廷中官员等级的划分也较为完备了。

根据《唐会要》记载:“诸在京文武官职事九品以上,朔望日朝;其文武官五品以上及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每日朝参” 也就是说,在唐朝,京内九品以上文武官每月初一和十五上朝,其他五品以上文武官以及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除了休息日之外每日都要上朝。

宋朝:由于宋朝实行了“恩荫制”,官员机构非常臃肿,中央和地方官员人数繁多,这也使得参加朝会的等级要求比较高,一般只有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御史台中丞以上级别才有资格参加朝会,这些参加朝会的官员被称为“朝参官”或“朝官”。明朝:根据《明会典 卷四 礼部二 朝仪》记载规定,明朝参加朝会的官员必须是四品以上(含四品),很多职权很重但品级不够的官员都没资格上朝,比如内阁大学士、御史、给事中。

古代几品以上的官员才能上朝堂?又是按照什么顺序站立的?

古代几品以上的官员才能上朝堂又是按照什么顺序站立的

这个问题问的太宽泛了,比如说在西晋以前,还没有施行九品中正制的时代,根本不存在几品官的问题,这又怎么算?从朝会的角度而言,分为大朝会,常朝两种。大朝会一般在正旦、冬至和万寿节时举行,属于礼节性的朝会,在京官员除了维持日常工作的几乎都能参与,规模很大,但大朝会并不是议论政事的。另外一种就是常朝,一般又分为早朝和午朝。

而早朝的历史极其悠久,延续了3000年之久,公认始于西周。而早朝和午朝又合起来被称为御门听政。实际上,朝会这种制度,在皇帝处理政务上并不占据重要地位。比如隋唐时期有政事堂,政事堂才是处理国家大事的主要场所,在政事堂里议事不太注重形式,君臣之间相处也比较宽松,对于礼仪没有过多讲究,皇帝也不会张口闭口就以“朕”自称。

 1/2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造梦  西游  朝会殿  4399  玩家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