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与其同时代的边将程不识,对李广治军的评价如下: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李广的军队,士兵们愿为其卖命,但一旦遇到匈奴来袭,就顶不住,而我所率的军队,虽然在军心上未必如李广,天天列阵很辛苦,但匈奴人找不到我们的弱点,也无法占我们的便宜。而明朝的黄淳耀也曾评价李广说:“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

太史公叙广得意处,在为上郡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此固裨将之器也。若夫堂堂固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谋反,只惮卫青与汲黯,而不闻及广。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出口,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李广非大将之才,他的部队没有组织纪律,可以打顺风仗,但遇到了硬仗,很容易被击败。

司马迁描述李广的战绩,也多是在上郡时,以百骑抵御匈奴数千骑,凭着无双的射技,射杀对方的将领,解鞍纵卧等,这只是一个禆将的职责。但大规模战争,摆兵布阵,以堂堂正正之兵,不动如山,侵略如火,李广是做不到的。另外,以李广的功劳,也达不到封侯的标准,有汉一朝,封侯的标准如下:1、斩获敌军重要的将领,比如说王、相、将军、阏氏等。

2、斩敌千级以上。3、在战斗中为夺取胜利做出重大贡献的。4、父亲在战斗中做出重大贡献,儿子可以封候。从这几个方面参照,李广的战绩就不够看了,李广在文景两朝主要是对匈奴的防卫,则在武帝时的五次出击匈奴中,三次未遇敌,二次全军覆没。李广歼敌不够,也没有俘获敌方的重要将领,甚至有不少的败仗。自然是无法封候的。

结语李广难封,他的悲剧,有时运不济的方面,也与自身的缺点有很大关系。所以,我们在叹息李广不得志的同时,也要多做一些深刻的思考。但历史往往是诡异的,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并不是多优秀的人物,却因为一些机缘,最终以完美的化身融入历史,不得不让我们沉思。“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道尽了人们对李广的无限期待、无穷追慕!李广是不幸的,生前征战一辈子,连一个侯爵也未得到。

为什么在考古挖掘中出土的玉印,有很大比例玉印的印钮、印体打磨的很好,却没有印文?

这是一个比较专业的问题,涉及到古代玺印和印章随葬两方面的问题。但是答主还是要在这里说明一点,目前考古所见的随葬印章,无字印所占的比例并不算大,最多的还是有字印,无字印大概能够占到1/4的比例。这些印的时代集中在汉代,材质主要为玉石。先说说玺印的起源,尽管根据一些文献,三皇五帝的时代就有玺印,但是这种用具真正的普遍化,还是要到战国时期,在此之前尽管也有一些零星发现,但是用途存在争议。

比如有一些商代的“铜印”,被怀疑是用于给奴隶身上烙字的。。。从玺印出现,再到用印章随葬且成为一种习俗,中间有一个时间差。在历史上,真正大量在墓葬里放置印章,已经是汉代的事儿了。从诸侯王墓到庶人墓,都发现过印章。印章材质不同,有金银的,玉石的,也有铜的。这就涉及到了汉代的一套完善的用印制度。根据史书记载,汉代根据人的身份等级不同,从印章的材质到印纽的形状都有所区分。

再说到随葬的印章来,从印文来看,这些印大致分为姓名、职官、吉语三大类。姓名印就是墓主人的姓名,比如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的一枚玉印上刻着“刘贺”,洛阳曹休墓出土的铜印上有篆书“曹休”,这些文字一下子就指明了墓主人是谁。官印就是墓主人的官职,比如什么“偏将军印”“晋归义氐侯印”啦,我们要说的无字印,其实有一部分也应属于官印的一种。

后面再详细说。吉语印今天一些文化人还在用,就是刻写一些吉祥话的,有一部分无字印,原本也属于吉语印。汉代的官印,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能够埋进墓里的。打个比方,“铁打的官印,流水的官员”,当然大多数情况下官印是铜的。官员可以更换卸任,但是走的时候不能把官印带走,在职期间若官员亡故,官印原件也是不能够随葬的。

△广陵王玺既然如此,为何墓葬里明明出土了不少的官印呢?其中有一部分是官方赠与的,还有一些可能是丧家自己制作的替代品。《后汉书》记载,诸侯王死后,都有赠与的印玺。除了诸侯王,一些功劳大的官员死后也会受赠。除了这种途径,有时候丧家为了表明身份,也可能自己模仿制作官印。在这些印中,除了刻字,还有更简便的做法,那就是在印面上直接书写。

举个例子,在青岛土山屯汉墓中出土有玉质的印章,印面上用墨汁书写有官职名,即“萧令之印”和“堂邑令印”。我们不难推测,一些其他的无字印,原本很可能跟这两枚玉印一样,曾经也是有字的,只不过在后期的埋藏过程中由于墓室进水,字迹逐渐消失了。还有些流传在民间的,可能是被盗墓贼早年盗掘出来,又没有在意印面上的墨迹,直接给清洗掉了。

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无字印是因为匆忙下葬,来不及刻字。可是实际上我们会发现这些“无字印”雕刻精美,以海昏侯墓出土的为例。这枚印为白玉质地,龟纽,印纽雕刻较为细致。刘贺这种身份的人,下葬也不会在一天两天结束,要说匆忙到来不及刻字,是不大可能的。所以最有可能的解释,还是因为某些原因,原本表明他身份的印,比如海昏侯印无法随葬,所以在这种印上写字作为替代,后来墨迹没有保存下来。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将军  威烈  印在  韩当  青龙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