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治维新开始到二战结束,日本的参谋体系一直采取陆海军二元体系。1888年,海军部和陆军部分别改为海军参谋本部和陆军参谋本部,而陆海军全军参谋长称为参军。次年2月,根据太政官公告,兵部省拆分为海军省和陆军省,陆军参谋局改为陆军省参谋局。

明治维新后到二战,日本的参谋体系是什么样的?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从明治维新开始到二战结束,日本的参谋体系一直采取陆海军二元体系。1871年(明治四年)7月,日本兵部省设立了陆军参谋局。次年2月,根据太政官公告,兵部省拆分为海军省和陆军省 ,陆军参谋局改为陆军省参谋局。1873年4月1日,陆军省参谋局改称第六局,1874年2月22日又改回原状。1875年6月18日改为陆军省直属机构,1878年12月改称参谋本部,从陆军省中独立出来,实现了军事行政与军令的分离。

1886年3月,参谋本部内分设海军部和陆军部,分别掌管海军和陆军的军令。1888年,海军部和陆军部分别改为海军参谋本部和陆军参谋本部,而陆海军全军参谋长称为参军。1889年,陆军参谋本部长改称参谋总长,设置海军参谋部负责海军军令。1893年5月制定的海军军令部条例(敕令第37号)规定,陆海军的军令部门(陆军的参谋本部和海军的军令部)在和平时期是对等的,而根据同年制定的战时大本营条例(敕令第52号),战时,海军军令权属于作为幕僚长的陆军参谋总长。

1903年12月,根据修改后的战时大本营条例(敕令第293号),在战争时期,陆海军的军令部门也保持对等的地位。日本的参谋体系本来是效法德国的。世界上第一个总参谋部是发源于19世纪下半叶的普鲁士军队。普鲁士总参谋部的前身是军需总监部,1821年,由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瑙等人领导的“军事改革委员会”将军需总监部更名为总参谋部,“总参谋部”这一名称才正式启用。

普鲁士总参谋部的辉煌时期是由1858年9月出任第四任总参谋长的毛奇创造的。毛奇充分认识到一个统一的军事计划、指挥机构对于取得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致力于提高总参谋部的地位,扩大其职能。在毛奇领导普鲁士总参谋部的30年中,普鲁士军队相继打赢了1864年对丹麦战争、1866年对奥地利战争及1870年对法国战争,3次战争都是在与对手势均力敌甚至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进行的。

普鲁士的胜利主要归功于指挥,归功于一个由出色的总参谋长领导的出色的总参谋部。普鲁士国王于1866年6月2日颁布内阁令,命令毛奇全权指挥军队。这道命令开创了普鲁士军事史上第一次正式由总参谋长指挥作战行动的先例,普鲁士总参谋部从此结束了成立60余年来始终处于辅助地位,无权指挥的境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总参谋部。

在毛奇带领下,总参谋部地位不断提高,职能不断增加。毛奇改革后的总参谋部,其组成、编制、任务等以及总参谋部军官的选拔和训练方式一直延续发展至今。普鲁士-德国总参谋部对之后各国总参谋部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德国统一战争期间和之后,普鲁士总参谋部成为欧洲乃至世界各国军队效仿的对象。而在1884年至1888年期间,日本政府邀请数名德国总参谋部军官赴日,日本充分吸收德国总参谋部的诸多经验,建立了自己的参谋体系,但日本采用的陆海军二元体制使战时日本陆军和海军难以协调,加之日本陆军和海军自明治时代便积怨甚深,“二.二六”事件后双方更是发展到“只要是对方支持的就反对,只要是对方喜欢的就讨厌,只要是对方采用的就不要”的地步。


文章TAG:风云  二战  苏德  惨烈  参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