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中“兵者”的“兵”,就是指战争的意思,是国家的大事,死亡或者生存所在,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战争论》用三万字解释战争,谁能够有耐心记得住呢? 战争是人类生存竞争的产物,战争是优胜劣汰进化的组成部分,战争也是有规律的,战争也是有交战法则的,这就产生了研究战争规律的人,由此诞生了诸多的兵法。

《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用一个字表达就是“谋”,“谋”必须有所依托,用两个字表达就是“势”。简单的说,“谋”就是策划、运筹,谋的是“势”,“势”就是力量、实力。 战争的目的就是战胜对手,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那你怎么才能战胜对方呢?这就是兵法研究的内容。《孙子兵法•谋攻》曰:“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或曰:“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前一句话,不打仗而让敌人屈服,是政治家、军事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后一句话,是统帅、兵家的纵横捭阖,是战争的制胜法宝。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句话是从国家的战略层面说的,打一百场战争都胜利,并非最好的战略结果,战争总是会死人的,还会大量的死人,歼灭敌人三千,自己也会损失八百人。

不使用战争的手段,而通过非战争手段:政治较量、军事对抗、经济制裁、外交斗争、舆论宣传、策反瓦解等等,让敌人、敌军、敌国最终崩溃,这才是最好的结果。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以往的解释是:“用兵的上策是和敌人比拼谋略,其次是和敌人进行外交斗争,再其次是对敌人发动战争,最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市。

攻打敌人的城池,是最后不得已的选择。”自古以来,大多都是这样解释的,今天的很多军事理论家也是这样解释的。这样的解释,不能说就是错误的,但是并非是完全正确的。 在《孙子兵法》中,“谋”字在不同章节、段落中有不同的含义,战略、谋略、战术、计谋等等。冷清先生个人认为,上兵伐谋的“谋”,在这里是战略部署的意思,并非通常人们认为的对敌谋略。

当战争不可避免的时候,国家必须展开全方位的战略部署,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舆论等等,都得围绕打赢战争而部署动员,展开强大的外交攻势而孤立敌对国家,战略部署完成后对敌国展开全面军事打击,战争进行到一定程度必须攻打敌人坚固的城市。战争中攻打敌人的城市,也是不得不进行的军事行动。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国家层面全方位的冷战对抗,时间漫长资源消耗巨大,策反和瓦解对手是不可或缺的手段,最终将敌国、对手拖垮、耗死;上兵伐谋,是军事层面的战略部署和军事打击,歼灭摧毁敌人的军事力量,用战争的手段达到某种战略目标。

现代或者当代,《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仍然具有积极地指导意义。现代运用孙子兵法最成功的是伟人毛泽东,并且还有独创性的发展;当代学习运用孙子兵法最成功的是美国人,以往我们都小瞧了他们。美苏冷战、苏联解体,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范;1991年的海湾战争,就是美国应用“上兵伐谋”的典范。 【美苏冷战45年苏联解体、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经典。

】 二战结束伊始,美国领导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领导的华沙条约国组织,就开始了全方位的对抗,这就是后来历史定义的“冷战”。三八线、柏林墙是东西方冷战的地缘性标志,根据二战期间的“开罗宣言”“雅尔塔宣言”“波斯坦公告”,剥夺了德、意、日轴心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非法获得的利益,划定了美苏两大集团的势力范围。

在西方,德国被一分为二,西德是美国的势力范围,东德是苏联的势力范围。德国首都虽然是苏联独自攻克的,根据协议柏林也被一分为二。东方以朝鲜半岛的三八线为界,划定了美国和苏联的势力范围,苏联对日宣战后遵守了协议规定,进军到三八线就终止了,朝鲜半岛南北成立了两个国家“北朝”和“南韩”。 两大阵营对抗的两个领导者美国和苏联,他们一开始制定的整体战略是相似的,尽可能地避免两个“核大国”之间发生战争,以免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美苏之间的冷战对抗是全方位的,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舆论、影响力、意识形态、势力范围等等诸多方面。尽管美苏两个核大国没有直接发生战争,代理人战争却贯穿冷战全程。代理人战争的实质,是两大阵营维护各自的势力范围,渗透蚕食对方的势力范围而爆发的。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1965年的越南战争,四次中东战争,1980年的两伊战争,1981年的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

 5/6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攻城  online  国力  游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