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线膛枪拉一条阴膛线只要拉削二十次左右,而一支较好的枪拉削同样的阴膛线要拉削一百次左右,拉的次数越多,形成的拉槽越细,越精密。手工拉膛线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一名熟练工人一天也拉不出10根枪管来,这也是早期线膛枪始终不受重视的原因(产量低、成本高)。▼下图为复原的17世纪枪械膛线加工现场,它的加工工艺为钩刀拉削法拉膛线,拉膛线的工作平台就是一个木架子,整个加工过程完全依赖人工手动完成,生产效率以及加工精度都非常低。

进入19世纪以后,工业完成了机械对手工的替代过程,枪械的枪管加工膛线工艺也开始了机械批量制造,这时候的膛线加工方法为组合环形刀拉削法,它的加工过程是这样的:在一根拉杆上固定25至30个硬质合金钢环,每个钢环之间的距离相等,每个钢环上加工有与阴膛线数量相同的等距的刮刀,每把切刀可循其缠角与下一个环上的切刀相连,从头连到尾部即可视为一条螺形线。

每一个环上刀刃的突出量略大于前一个环,形成一组系列切刀,所开的槽具有稳定的宽度,深度和间隔,这种组合环形拉削刀通过枪膛—次.则可切削出全部的阴膛线,缩短工作时间,提高了产量和质量。组合环形刀拉削法工艺的应用标志着枪械制造进入现代车床生产时代以及部件标准化流水线生产时代,线膛枪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批量生产,某些大型枪厂一天就能够生产1000~3000支步枪,线膛步枪和线膛火炮的大规模生产奠定了人类开展大型战争的基础,比如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结束枪管膛线加工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比如德国发明的顶锥(或膛线冲子)挤JE法,它的加工过程是这样的:用一个中段截面形态与线膛内截面形状相同的硬质合金(如碳化钨)无尖弹头形顶锥,通过内径比顶锥略小的枪管光膛时,枪管金属在顶锥的强力顶压下,通过枪膛,使膛内径略有增加,顶锥外表凸出部挤过膛内壁形成变形,即阴膛线,凹入部沿枪膛并紧贴内影挤过形成的变形,卯阳膛线。

该工艺的特点是因承受的大压力使膛内壁表面金属密度增加,硬度加大.同时完成了铰除疵点和制作膛线二返工序。膛内壁由于顶锥的坚硬与平滑的表面挤过而变得光滑,使得枪管的寿命成倍延长。现代坦克滑膛炮的“身管自紧”工艺便是从顶锥(或膛线冲子)挤JE法演变而来的。进入本世纪以后,枪管膛线加工工艺再次得到优化,即冷精锻法,它的加工过程是这样的:枪管径向冷精锻成型技术实质上是属于精密旋转锻轴工艺类型,是无切屑精密成型的方法。

冷精锻工艺是在专业精锻机上,将枪管毛坯件一次锻打出线膛和弹膛,其内膛的精度有芯轴保证。说白了就是直接将烧红的枪管坯一边锻打一边挤压出膛线来,由于该工艺可以提高枪管的强度、射击精度,进而提高枪管的寿命,减少初速下降,对提高枪械性能起到了关键作用。▼下图为北欧国家保留至今的蒸汽机膛线加工车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枪管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实现大规模生产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是对工业革命最好的诠释。

如今这台车床依旧能够为猎枪生产膛线枪管,只不过车床的动力已经从蒸汽机换为柴油机了。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为枪设计膛线的原因是了让子弹打得更准、飞得更远,因为子弹在枪管中与螺旋式膛线摩擦的过程中形成高速旋转形态,飞出枪膛以后在高速旋转中飞向目标,高速旋转能让子弹发挥出陀螺效应,起到提高射击精度和射程的作用。

第二、枪的线膛加工工艺在很早以前就问世了,只不过当时生产力低下,没有大规模生产和装备军队的条件,直到人类开始进入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枪的线膛加工技术才逐渐成熟起来,也实现了大规模批量生产,至此以后人类才具备组织开展大规模战争的能力。枪的线膛既是枪械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科技进步最直观的体现。人类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总是最求最完美的事物,即使是相互厮杀时所使用的杀戮工具也同样如此,甚至可以说人类所能掌握的最高水平的科学技术都会优先用于战争。

对于两个世纪以前的人类而言,枪炮的膛线加工是一项技术就是一项能将射击精度和射程提高数倍的高科技。当我们用现代人的目光审视枪炮的膛线加工技术时感觉无非只一种普通的机械加工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倘若我们能在想象中以2个世纪以后的目光来看待如今的各种高科技,很可能那种感觉同样也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下图为正在使用二辊机为枪管压制膛线的俄罗斯某枪厂生产车间,它的原理与坦克滑膛炮的身管自紧工艺基本相同,这样生产出来的枪管精度和寿命都非常高。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符文  符文指  手游  进阶  弹弹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