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乘马名的卢,骑的卢走,堕襄阳城西檀溪水中……”◎以上荆州的形势都在《隆中对》“荆州北据汉、沔”一句中得到体现。特别是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期间,刘备在迫于北方压力下,从屯新野退到屯樊城,只能“据汉、沔”而守。所以各种史料都证明,在诸葛亮作《隆中对》时,南阳郡北部的宛城显然早就不在荆州的控制之下,否则无法解释“荆州北据汉、沔”啊!其次,看《隆中对》中对未来战略的部分规划。

《隆中对》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其中“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一句再次证明宛城在曹操手里,否则为何要向宛城进军?◎我们都知道任何未来计划都是立足于当前实际制定的。因此《隆中对》中“跨有荆、益”自然也是在当时实际情况下只能“北据汉、沔”的荆州。

◎若“荆州北据汉、沔”时仍控制宛城,那么依据这个实际“跨有荆、益”自然也包括宛城。那么此时“天下有变”“将荆州之军”自然也包括宛城之军才对。宛城之军还要向自已正在驻守的宛城再发动进攻吗?这岂不是天下最滑稽、最搞笑的笑话吗?◎所以,在当时的实际情况下,只有宛城并不在荆州的控制范围内才符合“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逻辑。

通过以上简单分析就可以知道,《隆中对》“荆州北据汉、沔”和“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都证明了宛城当时在曹操手里,不在荆州控制范围内。第三,不光是《隆中对》实际上《三国志》早就告诉我们,宛城地区在曹操手里。正史《三国志.荀彧传》记载:“太祖将伐刘表,问彧策安出,彧曰:“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

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荀彧让曹操大张旗鼓的从宛城和叶县出兵进攻南方刘表。一个“显出宛、叶”的“出”字就把宛城在曹操手里的事实表达得清清楚楚。综上可知,《三国志》原文和诸葛亮的《隆中对》清晰明白的告诉大家:刘备三顾茅庐时宛城地区处于曹操控制之下。那么刘备可能跑到曹操控制之下的宛城地区三顾茅庐吗?当然不可以。

且不说刘备与曹操敌对,双方处于战争状态,就是从新野到宛城的地理环境来说,刘备北上三顾也是困难重重的。众所周知,宛城和卧龙岗都在南阳最大河流白河以西,而新野则在白河以东。如果从新野出发先往北走,就要先北过三里河,再西过白河。 宛城地区清代传说记载:刘备去卧龙岗必经梅溪河上的三顾桥,据说清代此处曾有一块三顾桥碑。

如果这一说法是真的,那么刘备从新野到卧龙岗的路线只能是:先北过三里河、再到接近宛城对岸的地区西过白河,再西过梅溪河,这样才能到卧龙岗。如果从新野出发先往西走,就要先西过白河,再北过湍河,再北过潦河才能到卧龙岗。也就是说不论走哪个方向,刘备去宛城都要过三条河。而白河水面今天还有600多米宽,湍河也差不多,潦河、三里河也仅稍窄一点,刘备三人要渡三条河怎么办到的?而且三次来回就要过河18次啊。

刘备三人骑马冒雪是怎么三顾六渡千米汉江?如何躲渡口重兵?

消停了没多久,某些可笑的人又来玩看三国演义胡扯历史的把戏了!某人想被打脸那就成全他!哈哈!首先,所谓“刘备三人骑马顶风冒雪三顾茅庐”,纯粹是小说情节。没有任何史料记载过有关刘备三顾茅庐在什么季节,也没有任何史料记载过刘备以什么方式三顾茅庐。这些情节只出现于《三国演义》等小说、戏剧!请问提问者对于这小说情节,你是不是应该下去问问罗贯中呢?其次,大将关羽在汉江有水军,刘备足以轻松在汉江通行。

正史《三国志》记载:“《三国志.关羽传》“从先主就刘表。表卒,曹公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三国志.诸葛亮传》也记载“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由此可见关羽在汉江有万人水军,往来汉江轻而易举,别说六渡汉江了,就算住在汉江又如何?哈哈!后来长坂之败,刘备不也是“斜趋汉津”上了关羽在江汉的水军战船才得救的吗?第三,汉江南岸的南阳郡邓县隆中也是刘备防区。

正史《三国志》除提到刘备屯新野外,好多次提到刘备屯樊城。如正史《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又“世语曰:备屯樊城,刘表礼焉,惮其为人,不甚信用。”正史《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等等,而樊城就是南阳郡邓县县治所在。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雄霸  独步天下  宛城  绝密  九州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