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李自成不是民族英雄,但绝对配得上英雄之称。如果拿以上三点来衡量李自成,李自成大体不符合进步人物。可是,当李自成兵败后,他们又恨不得将李自成立刻踩死在脚下。因此,本是一个大英雄的李自成,最终却在那些“莫须有的史文”炒作下,几乎变成为“千古罪人”。

李自成可以称得上英雄吗?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英雄。词典上是这样解释英雄的:1.有抱负、不畏艰险强暴,为民族或先进阶级的利益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民族~。人民~永垂不朽。劳动~。2.旧指勇武过人的人:~好汉。3.具有英雄品质的:~的人民。李自成从一名驿卒成为农民起义领袖,显然具备有抱负,不畏艰险强暴的精神。经过连年征战,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李自成到底是贼还是英雄?

评价历史人物,得用三条标准衡量。第一个,这个历史人物有没有提高社会生产力?第二个,这个历史人物有没有助益于社会的稳定和团结?第三,这个历史人物有没有解放人的思想,在文化、思想、制度上予以创新?符合这三个标准,这个历史人物则代表了历史上的进步力量。反之,他就算不上杰出的进步人物。如果拿以上三点来衡量李自成,李自成大体不符合进步人物。

李自成搞的那一套,是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而不是建设作用。李自成的军队到了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的商绅就要破产,而没有获得发展机遇。如果有人说,平民获得了好处。但是,没有任何资料记载平民确实从李自成那里获得了好处。"迎闯王,不纳粮",据说是李岩提出的口号,但是李岩这个人是不是真实存在过,史学界还在争议不休。

现在有很多史学界的学者对李岩是否存在就提出了质疑。而且,这也仅限于口号,李自成占领区的民众并没有得到实惠,被饿死的也不少。李自成的战略眼光很差,举一个例子,李自成在巅峰的时候,据说拥兵80万,扣除水分,也有50~60万。李自成占领京城,史料记载是用了1/2的总兵力,余下的30万兵马留在西安按兵不动。之后,李自成顶不住吴三桂和后金的合击,从京城撤退,这个时间跨度长达接近1年。

这么久的时间,李自成居然没有从西安调一兵一卒,可见他的战略眼光之差。李自成入京之后,约束不了手下刘宗敏等悍将,让兵卒在京城大肆劫掠,显示了他的治兵无能,也进一步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和团结。在思想解放,文化创新上,李自成可谓毫无建树。他的本意就是为了吃粮,哪有什么思想、制度上的进步和革新。不过是赶走一群人,把他们的饭碗抢过来自己吃而已。

历史上的李自成是怎么死的?

李自成,原名李鸿基,驿卒出身,崇祯二年(1629年)参加张存孟起义军。后来,他辗转投入高迎祥麾下,随着义军不断壮大,作战勇猛的李自成被称为闯将,崇祯九年,他被推为闯王。1644年,李自成率大顺农民军攻入北京城,一举推翻了明朝的统治。不久,山海关一片石(地名)之战,大顺军遭吴三桂关宁铁骑和清军的联手夹击,惨败而回,李自成匆匆在明宫武英殿内举行即位典礼,随即放火焚烧宫殿并仓惶撤出只待了短短42天的北京城。

之后,面对清军与吴三桂部的追剿,李自成数战数败,被迫转战南北,并于1645年行军至湖北通山县九宫山时,他率20骑入山侦察地形(亦有打粮之说),突遭乡民袭击,李自成从此失联,不知所终。一直到今天,关于李自成的迷踪和死因仍无确切说法。综合各类记载和传闻,大致有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死于九宫山说”和“禅隐夹山寺说”。

据《明史》和《小腆纪年》以及《南疆逸史》等文献记载,李自成率大顺残军抵达湖北九宫山时,见闯王大势已去,队伍逐渐散去,自成本人领20骑进山,被乡民程九百、金一柏等人用铁锄 击毙。同治年间的《通山县志》对此也有记载。但“九宫山罹难说”也有两点可疑之处,首先是清英亲王阿济格在奏报中说闯王遗骸“尸朽莫辨”,其次是南明兵部尚书何腾蛟在给唐王的奏报中说“职在九宫山已将李自成斩首,但亲兵将首级不慎丢失”。

从他两人呈上的奏报可以看出,事发时他俩均未在场,也没亲自验看过闯王遗骸真伪,所以语气写的含混莫名,或许是从部下嘴里听来的消息。民国学者申悦庐最先质疑闯王“九宫山死难说”,他认为李自成兵败后并未死于九宫山,替死的是他的部将孙某某,他本人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老死于湖南石门县夹山灵泉寺。如此离奇诡异的说法,真的能信吗?申悦庐这个推断主要依据是清顺治时期醴州知州何璘所作《书李自成后传》之阐述 ,何璘在经过实地考察,仔细询问当地老人以及寺僧后,认为李自成并未死在九宫山,而是制造假象,迷惑并摆脱清军以及南明政府军的追击。

 1/2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李自成  之谜  传奇  英雄  闯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