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路大军联合讨伐董卓,为何成了孙坚的独角戏?

到了东汉末年,东汉王朝内部矛盾重重,于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最终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之乱。面对严峻的形势,东汉王朝很快做出来反应:一方面派遣汉中央军队绞杀黄巾军,另一方面下放地方军权,让各地豪强召集军队对抗黄巾军。随着东汉王朝双管齐下应对策略,在短短的9个月后黄巾之乱就基本被东汉王朝所平定。尽管黄巾起义被平定了,但是其造成的影响根本没有消失,最大的影响就是导致东汉王朝对于地方的控制能力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随着汉灵帝的去世,使得混乱的东汉朝政雪上加霜,在外戚和宦官的斗争中,来自陇西的董卓脱颖而出拥立了傀儡汉献帝,最终控制了朝政大权。“十八路诸侯联军”讨伐董卓随着一介武夫董卓成为了东汉王朝的实际掌权者,迅速的引来了众人的不满,地方豪强都想要举兵讨伐董卓。很快关东就汇集了一直讨董联军,由“四世三公”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联军兵分四路。

第一路,盟主袁绍和河内太守王匡驻扎在河内,由冀州牧韩馥进行后勤保障工作。第二路,豫州刺史孔伷驻扎在颍川。第三路,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已经济北相鲍信和曹操一同驻扎在酸枣。第四路,后将军袁术驻扎在鲁阳。以上四路兵马就是《三国演义》中所谓的“十八路诸侯”,在正史中根本达不到十八,而且诸侯联军也并没有是合兵一处,而是多路出击的。

孙坚也仅仅是从属于袁术方面的一支军队,而由于孙坚的能征善战使之成为袁术大军的前线总指挥。由于诸侯联军的云集,使得董卓感到压力非常都大,下令将东汉的首都迁到长安,自己则在前线与诸侯联军作战。董卓和诸侯联军方面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一点想要大打出手的样子都没有,双方都十分忌惮对面的实力。诸侯联军的瓦解随着时间的推移,驻扎酸枣的曹操见无人进军,于是决定自己单打独斗向西进攻。

但是很快在遭到董卓大将徐荣的阻击,经过一天的激战,最终以曹操的战败而结束。曹操的战败根本就没有引起酸枣联军中任何人的注意,联军仍旧不思进取,天天置酒高会。很快,酸枣联军就因为粮草耗尽和内部矛盾而自行解散了。随着酸枣联军的解散,董卓开始了反击作战,袭击了驻扎在河阳津的王匡,打破之。随着王匡军队遭遇大败,袁绍停止了继续讨伐董卓的想法,也下令退兵了。

历史上真实的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事件,是怎样的?

首先回答,所谓“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并不是完全真实的事件,当然,也不是完全虚构的事件。基本上,七分为真,三分为假。 通常认为,在东汉末年时,由于汉室衰微,导致诸侯割据,天下战乱纷争。在此期间,荒蛮之地的董卓趁乱举兵入京,一举篡夺了军政大权,开始令人发指的恐怖统治。初平元年(190年),各地诸侯共计十八路集结,以剿灭董卓和匡扶汉室为口号,共同歃血为盟。

为了统一指挥,他们推举袁绍作为盟主,誓言不诛杀董卓绝不退兵。关于这段故事,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描绘的可谓精彩绝伦,浓墨重彩。而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故事,也自此开始深入人心。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呢?答案是否定的。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东郡太守桥瑁、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太祖行奋武将军,共十一路诸侯讨伐董卓。

所以说,多个诸侯联合讨伐董卓确有其事。不过,并不是十八路诸侯,而只有十一个诸侯参与了这次联合行动,共同出兵与董卓交战。接下来,我们一起聊一聊参加讨伐董卓的这十一个诸侯。一、袁术袁术字公路,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人。他是汉司空袁逢之子,也是袁绍的从弟。袁家是当时的名门望族,世世代代高官厚禄,被人称为“四世三公”。

袁术的高祖是袁安,官居东汉司徒一职。袁安的次子袁敞,又做到了司空之职。袁安的长子袁京,虽然自己只做到郡太守,但儿子袁汤却官至太尉,而袁汤的三子袁逢和四子袁隗,也都官居三公的显赫地位,故而才有了四世三公的说法。 当传承到袁术这一辈时,袁家就徒有其名了,他既无容人之量,又无识人之明,就只剩下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攻城掠地  手游  攻略  董卓  讨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