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燕云十六州是怎么被明打下来的?与之对比,是北宋得到燕云十六州难,还是明朝更难?

明朝能收复幽云十六州,而宋朝不能。除开两朝综合军力差距外,还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差异有一定的关系。北宋建国时,辽国皇帝是有“睡王”之称的暴君辽穆宗耶律璟。如果宋太祖赵匡胤当时北伐,北宋是有浑水摸鱼,收复幽云可能性的。但赵匡胤放弃了这次机遇,他选择先南后北,打南方去了。等到太宗赵光义在位时,辽国皇帝已经变成辽景宗耶律贤和辽圣宗耶律隆绪了。

这两人都是明君圣主,辽国在他们治理下,国力强盛,政治清明,一点空子也不给赵光义钻。赵光义后来发动的北伐,都是属于“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硬上”的典型失败案例。结果宋军在没条件的情况下,拿头撞铁,撞的一头包。而且还是一连两次。最终,两次失利不仅极大的挫伤了宋朝人对北伐收复幽云的积极性,还挫伤了信心。

以致后来没人再敢提收复幽云。相比于宋初,元末的情况则大不同。元朝末年的形势,很像东汉末年。都是农民起义,朝廷镇压不利,被迫放权给地方,继而形成豪强林立,军阀割据,朝廷统治空洞无物的局面。当然,元末和汉末也不完全一样。最大的区别在于:汉末群雄是在先剿灭农民军后,然后才开始的内讧。所以汉末三国的混战只在军阀之间进行,没农民军啥事;而元末则不同。

元末的诸路拥元军阀在剿灭农民军的情况下,就开始了内讧。所以这就给了农民军坐大,逆袭反杀的机会。公元1362年,这是一个关键年份。这一年,朱元璋和陈友谅矛盾激化,大决战一触即发。此时,是一个元军南下,剿灭农民军的机遇。然而,当时元廷内部居然决裂了。元顺帝的皇后完者忽都和皇太子爱猷识理答腊结盟,拉拢官员,决定搞掉元顺帝。

她们这一派被称为“后党”。在地方上,割据河南大部、山西南部的王保保宣布拥护“后党”。元顺帝为了保住皇位,自然也是拉拢官员反对皇后和太子。他这一派被称为“帝党”。在地方上,割据河北、山西北部的孛罗帖木儿宣布拥护元顺帝。为了争夺最高权力,这两派先是嘴斗,后来直接兵戎相见。大决战,打得一地鸡毛。当时,朱元璋和陈友谅也正准备决战。

但他们都怕元廷内部打不起来,所以起先,他们都在观望北方局势。直到确定王保保和孛罗帖木儿开撕,他们才放心大胆的决战。公元1363年,陈友谅起兵六十万,与朱元璋决战于鄱阳湖。当年十月,陈友谅兵败战死。同一年,王保保与孛罗帖木儿激战。第二年,元廷内部依旧激战。朱元璋则趁机吞并了陈友谅的地盘。直到公元1365年,元廷内战才分胜负。

以王保保最终击败孛罗帖木儿告终。而此时的朱元璋则已经尽占两湖,江西以及安徽、浙江、江苏的部分地区。成为南方农民义军中实力最强之人。元顺帝见孛罗帖木儿大势已去,没有利用价值了,为求自保,便派刺客杀了他。然后册封王保保为丞相,瓦解他和后党的同盟。并命王保保进驻河南,尽快扫清南方“余孽”。结果,王保保受了元顺帝封赏,却不对农民军用兵。

他带兵进驻河南后,调转头,直接就奔陕西去了。当时,朱元璋正准备对张士诚用兵。他担心王保保会来打自己,就按兵不动。直到看见王保保挥师西进,与割据陕西的李思齐、张良弼开战后,他才放心大胆的东进,主动找张士诚决战。如果当时王保保没有西进,而是南下,威慑朱元璋。张士诚或许还能多活几年。朱元璋也不可能那么快就统一南方,继而北伐。

公元1367年10月9日,张士诚兵败,江南富庶之地尽归朱元璋所有。此时,不仅远在大都的元顺帝急了,就连跟王保保对阵的李思齐等人也急了。他们一起致书王保保,表示能不能先停战?待消灭了朱元璋后,我们再打,行不行?结果王保保不搭理他们,就是一门心思的要先灭了不服他的其它诸路元军。后来元顺帝怒了,下了一道圣旨,免了王保保的一切职务。

把他一撸到底。结果,王保保根本不搭理元顺帝。他率军退据山西,把山西境内不服他的元朝官吏杀了个精光。明目张胆的在山西搞割据,拥兵自重,当土皇帝。把元顺帝气的要死,下旨让各路元军剿灭王保保。眼瞅元军内部四分五裂,又要开战,朱元璋简直要笑死了。这是天赐良机,要是这都不能问鼎中原,都对不起老天爷的厚爱啊!公元1367年10月21日,即张士诚集团覆灭的当月,朱元璋审时度势,果断命令徐达、常遇春挥师北伐。

 3/1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大宋  群英传  羽翼  英雄  丈夫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