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尚德缓刑,对读书人宽容苏辙在考进士时抨击朝政,考官们欲治其诽谤朝政的罪名,仁宗却认为设立科举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士。苏辙敢于直言,应该特与功名。还有一个四川的读书人,献诗给成都太守,主张“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成都太守认为这是明目张胆地煽动造反,把他缚送京城。赵祯却说:“这是老秀才急于要做官,写一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官。

”最后让他当了司户参军总结,各路史家对赵祯的仁评价都相当高,我就不赘述了。 仁宗恭俭仁恕,出于天性,一遇水旱,或密祷禁庭,或跣立殿下。……至于夏人犯边,御之出境;契丹渝盟,增以岁币。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国未尝无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

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子孙一矫其所为,驯致于乱。《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两陲,费累百万;然帝性恭俭寡欲,故取民之制,不至掊克。宋之庙号,若仁宗之为“仁”,孝宗之为“孝”,其无愧焉,其无愧焉!借亡宋之蒙元的一代名相脱脱的评价来结尾吧!宋之庙号,若仁宗之为“仁”,孝宗之为“孝”,其无愧焉,其无愧焉!说得太好了!。

古代皇帝的御用武器都有哪些?

提起古代皇帝御用的武器,最为大家所熟知的要数尚方宝剑了。尚方宝剑的存在大部分的时候都是象征意义大于实用意义。当然,比如像成吉思汗、忽必烈这样“武艺高强”的皇帝,配把趁手的刀剑的可能性还是特别大的。其他的皇帝就不好说了。那么尚方宝剑作为御用武器的象征意义体现在哪里?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这样的制度的?以及实际的使用状况是怎样的?真正尚方宝剑取代节钺,成为拥有代行皇帝权威的信物,还是从赵匡胤开始的。

他在陈桥兵变之后,为了笼络昔日兄弟,授予了一些亲信高级将领“如朕亲临,违法专杀”的权力,这个制度被后来宋帝继承。到了元代,尚方宝剑制度也被继承下来,更多地作为皇权的象征,甚至作为赏赐品颁发,元世祖忽必烈就曾经赐治好皇后病的道士张留孙一柄尚方宝剑。到明朝,尚方宝剑则成为皇帝一种得心应手的工具,大量应用于巡查地方、监督军政等方面。

到了此时,尚方宝剑成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成为正式的天子之剑。能获得尚方宝剑的,必定是皇帝的心腹大臣、巡按御史,他们也真的拥有先斩后奏,生杀予夺,临机处置的超常规权力。到了明后期,尚方宝剑更成为了重臣督师们的标配:所有的督师都必须带起三件法宝:剑(尚方宝剑)、敕(特许敕令)和印(兵符),到了前线才能指挥得动那些骄兵悍将。

古代皇帝为什么有些称祖,有些称宗,有些称帝?有什么区别?

其实很好区分,凡是祖和宗的都是庙号,凡是什么帝的都是谥号。祖和宗是庙号,简单的说就是庙里上香的时候,牌位上的名字,第一位皇帝一般都是祖,第二位皇帝一般都是宗。至于帝,指的是谥号。什么叫谥号的呢,简单的说就是好评、差评和中评。先说庙号 顾名思义就是放在庙里祭祀的,起源于商朝,这个是祭祀时给祖先的称号,两汉时期对庙号要求很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的,整个西汉只有四位皇帝有庙号.比如刘邦,他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但是司马迁大人叫他汉高祖,所以后人也叫他汉高祖。

再比如汉武帝,武帝是他谥号,是后人对他的评价,到处打仗么,当然是武帝,他的庙号是世宗,如果称庙号的话就是汉世宗。再说谥号谥号 谥号简单的说就是评价,有好评,差评,中评。好评的比如:文,武,宣,明。差评的比如厉,灵,炀。谥号是周朝时期出现的。不仅皇帝有大臣也有,比如文正就是谥号。此外还有年号 比如 永乐,万历,雍正,乾隆其实都是年号。

那为什么历史同样是皇帝,称号会这么多,不能选用一种么,还真没法选一种,比如你用庙号称呼皇帝,可是在两汉时期,对庙号的要求很高,没有一定政绩的皇帝是没有庙号的,只是到了后来所有皇帝才都有的庙号,比如唐宋时期的帝王都是庙号。那为什么不能用谥号呢,也很简单,因为谥号后来太长了,刚开始人民评价皇帝基本就一个字,可是后来这个字是越来越长,比如唐太宗,他的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再比如康熙,他的谥号是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皇帝  礼包  知识  衣服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