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在阮大铖的倡议下,马士英搞了一个分六等定投降大顺诸臣罪的名单。把早先投降李自成的明朝大臣、将领都定义成了罪人。而因为这件事,马士英又成了众矢之的。不得不专心在朝内与政敌展开新一轮的互骂。那么马士英、阮大铖为什么在外有强敌的情况下,又要莫名其妙的来这一出呢?他是怕朝廷还不够乱吗?他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简单。

他和阮大铖当时已经是南明的高官了,他不想北京投降李自成的大臣、将领也下到江南后,来取代自己的位置。毕竟他在崇祯一朝,只是区区地方官,地位远不如北京的达官显贵。本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初衷,于是他就先下手,把北京的大臣、将领通通定罪,给他们都扣上了有罪的帽子。让那些人以后不管立下多大的功劳,都矮自己一头。

看看,这是正常人能干出的事吗?半壁江山都没了!且外有强敌,清军随时都会杀过来。而这些人还为了一己之私利,还打来打去,斗来斗去。这样奇葩的朝廷,怎么可能不完蛋?1645年正月,清军在潼关击败李自成。随后,清军兵分两路。一路直捣南京,一路追击李自成。李自成打不过清军,就往湖北方向转移,准备对左良玉动武。听说顺军朝自己杀来,镇守武昌,号称拥兵80万的左良玉感觉打不过,就打着铲除马士英的旗号,沿江东下,也想带兵退至南京。

左良玉的企图,马士英当然知道了。他一贯就防着左良玉。于是,当左良玉发兵后,他就命令最听自己话的黄得功去阻击。同时还让高杰和江北四镇之一的刘良佐北伐,抵御南下清军。事实求是地说,马士英的操作没毛病。一把烂牌,这时候也只能这么打了。然而,高杰刚到前线,就阴沟里翻船,被早已经降清的河南总兵许定国设宴杀死。眼见高杰被杀,刘良佐索性也投降了清军。

由此,南明的江北四镇瞬间就瓦解了两镇。听说高杰、刘良佐二镇的事后,史可法痛心疾首,连忙调黄得功回援,并征调江北四镇刘泽清部(仅存的机动兵力)驰援扬州。可黄得功一时之间回来不了,刘泽清此时也暗中投降清军。压根就无人增援。因而,清军可谓顺风顺水,毫不费力的就攻克了扬州,并收编了南明近30万大军。听闻扬州陷落,弘光帝立即出逃。

听说皇帝跑了,南京城内人心惶惶,守城士兵不战而降。南京沦陷。弘光帝逃出城外后,投奔黄得功。当时左良玉已死,其子左梦庚率残部于江西投降了清廷。黄得功实际处于一种被清军两面夹击的境地。所以弘光帝的出逃,实际是从一个火坑跳入另一个火坑。后来,黄得功拒绝投降,率军抗清,在混战中阵亡。其部作鸟兽散。眼见大势已去,负责护驾的总兵田雄等人挟持弘光帝,向清军投降。

建立才一年的弘光小朝廷,以及明军仅存的有生力量,就这么没了。弘光政权覆灭后,逃到浙江的明朝宗室、官员找到潞王朱常淓,请求其监国。但潞王生性懦弱,不敢监国。随后,清军杀到,潞王举白旗投降。不愿意投降的宗室官员则继续逃命。按理说,皇帝被活捉,江浙沦陷,形势已经极度危急了。余下的人应该摒弃成见,精诚团结才对。

毕竟敌强我寡,已经没有内耗的资本了。但直到这时候,南明那帮人仍不知悔改。继续撕逼,并且进一步分裂。怎么撕呢?一部分人在福建拥立唐王朱聿键继位,是为隆武政权。这是南明的第二个小朝廷。另一部分人在浙江拥立鲁王朱以海监国。南明的这两个小朝廷,互看对方不爽,为了争夺正统地位,形同水火。1646年,趁着两个小政权互撕之际,清军一波攻击,攻下福建。

两个小政权一并被灭。鲁王朱以海被迫逃到海上。隆武帝则被郑芝龙绑了,送给清朝,沦为阶下囚。后与弘光帝和潞王朱常淓一起被清军斩杀。在隆武政权、鲁王政权陆续被歼灭后,剩余的南明宗室和大臣继续逃亡至广东,拥立桂王朱由榔于广东肇庆继位,组建朝廷。这便是南明的第三个小朝廷——永历政权。按理说,都惨成这幅模样了。总该可以消停了吧?应该要认真对付外患了吧?然而,还是没有。

就在永历帝继位不久后,另一帮南明大臣在广州拥立隆武帝的弟弟朱聿鐭监国。这一派人不承认永历政权,同时永历政权的人也不承认朱聿鐭的监国身份。两边都视对方为伪政权。广州距离肇庆很近,也就一百公里的路程。两个小朝廷都说自己是正统,且都不承认对方的合法性。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也就不用说太多了——内战。1646年底,见南明又在火并,还打得不亦乐乎。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征途  大明  不写  章节  最新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