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曹丕感到后悔,与曹植谈心,而曹植见到甄宓所生的曹睿,不禁垂泪,恍惚之间抵达洛水之滨,见到了自己的嫂子甄宓,二人在虚幻中相遇话别,之后曹植写下《洛神赋》。一次他带着他的武友孟说、乌获去洛邑,问周天子九鼎在哪里,周天子就陪同秦武王去明堂看九鼎。

“楚王问鼎"的结果是什么

一,铸鼎的故事。中国古时候,鼎开始是用来装食物的,后来慢慢演变成祭祀用的器物,而当皇帝制造的鼎,就成了装天下的器具,所以鼎就代表天下!历史上皇帝铸鼎的事一共发生过三次。第一次夏大禹铸的鼎,也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鼎,夏初,大禹将天下分为九州,即扬州、荆州、梁州、徐州、豫州、雍州、青州、兖州、冀州,并令九州牧各上贡铜,然后用各自的铜铸造了九只鼎。

禹所铸的九鼎,其中五只以应阳法,也就是1、3、5、7、9,用雄金铸就阳鼎,所谓雄金,估计就是红铜也就是纯铜,这五只应该是东北青州、东南扬州、西南梁洲、西北翼州四个正方位,再加上豫州中央位。其他四只以象阴数,也就是2、4、6、8 ,用雌金铸就阴鼎,所谓雌金估计就是青铜,那是用铜与锡制成的合金。这四州是正东徐州,正南荆州,正西雍州,正北兖州。

每只鼎上刻各州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并纳各州水土与其中,由此 ,九鼎代表天下!并至于明堂用于祭祀!夏朝至傑亡,商朝接管九鼎移至殷都,商亡,周朝接手九鼎,西周时移至镐沣,到东周又移至洛邑。夏商周三代,都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象征。等到秦灭六国以后,周祀终,秦移九鼎到咸阳,此后,大禹所铸九鼎就不见了踪迹!第二次武周女皇武则天铸鼎。

武则天武周皇帝以后,为武周有一个正统的名分,四处寻找九鼎,没有结果,于是就自己重铸九鼎!共用铜五十六万斤。公元697年鼎铸成,依然按旧制放在洛阳明堂,用于祭祀。九鼎中将豫州鼎放大为高一丈八尺,可以容纳1800石(dan),并改名为神都鼎祥名永昌,其他鼎略小一点,都为高一丈四尺,可以容纳1200石。并将冀州鼎定名武兴,雍州鼎定名长安,兖州鼎定名日观,青州鼎定名少阳,徐州鼎定名东原,扬州鼎定名江都,荆州鼎定名江陵,梁州鼎定名成都。

第三次大宋宋徽宗铸鼎。以铜二十二万斤铸造九鼎,装饰以黄金,并按照明堂的模式,专门在汴京修建了九成宫,分成九室,谨置九鼎。九鼎的名字不再按九州命名,而是按四面八方加中央来命名。方位中央之鼎对应汴梁,居皇帝为帝鼎,东方为苍鼎,取意东方有苍龙,南方为彤鼎,取意南方朱雀为火,北方为宝鼎,取意北方有玄武龟甲,西方为晶鼎,取意西方白虎为金。

东北为牡鼎,东南为冈鼎,西南为阜鼎,西北为魁鼎。二,问鼎、举鼎的故事。在夏、商、周时期,随天下主人的变更,代表天下的九鼎,就不停的变换处所,直到东周时期,九鼎的位置就在洛邑,也就是现在的洛阳。随着东周式微,战国各国都有统一天下的野心,而且以各种方式表达这样的心理!其中秦武王不但“问鼎”,而且还“举鼎”,秦武王名叫嬴荡,是秦惠文王的儿子,自小一直关心九鼎。

一次他带着他的武友孟说、乌获去洛邑,问周天子九鼎在哪里,周天子就陪同秦武王去明堂看九鼎。秦武王绕九鼎转了一圈,看到一只龙纹赤鼎,上面写着“雍”字,秦武王说:“这只雍州鼎,应该是属于秦国的,我要带到咸阳去!”周天子说:“这九鼎很重的,自从周武王灭了商纣王,将九鼎带到这里,就再也没移动过!没有人能举起它!”当时秦武王也就24岁,血气方刚,争强好胜,就与孟说打赌谁能举起龙纹赤鼎,先孟说举,孟说举鼎过头,已经挣的面红耳赤,双目爆裂,秦武王就说他来,只见秦武王抓住龙纹赤鼎猛地举起,这已经胜过孟说了,但他想举鼎走两步,没想刚一抬脚,气就散了,鼎落下,砸在膑骨上,当晚就在洛邑死去!嬴稷嗣位,就是秦昭襄王。

还有一个就是“楚王问鼎”,也就是题主的问题,战国时期,楚国在楚庄王时期比较强盛。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一直打到洛水边,随便带军队到周畿之地观看周天子形势,周王派王孙满带着礼品去慰劳楚庄王。楚庄王作为周天子的臣子国,竟竟做出违背礼数的话,楚王问王孙满“九鼎有多大?轻重怎么样?我想把它移到楚国去。

!”王孙满回答:“九鼎太大了,加上自夏以来,年代久远,重量已经无法估计了!”楚庄王傲然说:“看我们楚国军队的强大,把战士的铁勾取下来,完全可以铸造九鼎!” 。王孙满不卑不亢地说:“要想统一天下,主要在德行,而不在有没有九鼎!”意思是周天子靠品德居有天下,而不是因为九鼎!楚庄王一时无以应答,就引兵退回楚国。

扫地僧俗名到底叫什么?他父亲又叫什么呢?

你肯定想不到,扫地僧竟然是著名的“杨家将”中的杨延德,也就是“金刀无敌”老令公杨继业的第五子杨五郎!出家避祸幽州城西三十里的金海滩,空气中弥漫着咸咸的腥味,被鲜血染红的荒野,在残阳的照射下,更显悲壮。战场上的厮杀声逐渐暗淡,宋军的失败已然注定。在一片小树林里,浑身是血的杨延德紧紧抱着奄奄一息的杨延平,说:“大哥,你一定要挺住,我带你冲出辽军的包围。

”杨大郎摇摇头说:“五弟,我不行了,你快放下我,天快黑了,你寻机赶紧逃出去吧。”“不,大哥,我不能丢下你,要死我们一起死。”“五弟,别犯傻了,咱老杨家的血脉以后都要靠你了。”大郎喘了一口气说:“自从七弟延嗣在擂台上活劈了潘仁美之子潘豹,咱们与潘家的梁子就结下了,他会处处找机会报复咱们。”歇了一会,大郎继续说:“这次我军伐辽,本来一路势如破竹,谁知辽兵借议和之名,将皇上围困幽州城,虽然父亲想出妙计,让我假扮皇上,从西门突围,诱使辽军主力全力追杀我们,从而掩护父亲保护着皇上从东门杀出,但是,五弟,你知道吗,这实在是犯了皇家大忌,不管成功与否,我杨家以后注定没有太平日子了。

”“怎么呢,大哥。”五郎着急地问。“你想,虽然我是奉命假扮皇上,但我穿了龙袍,上了龙辇,这可都是死罪啊!即便我们能活着回去,难保以后不会遭人算计。”“哇”地一声,大郎吐出一大口鲜血,也不去擦嘴角的血迹,继续吃力地说:“如今,二弟、三弟皆已战死,四弟也被辽兵俘去,生死不明。父亲和六弟为人敦厚,七弟却性情刚烈,他们都不是潘仁美的对手,而你自小就被父亲带到军中,又素有奇谋。

杨家子侄一辈太小,要护住这些血脉,保全我杨家平安,得全靠你了。”闻听此言,杨延德不由一震,连声说道:“大哥,你要我怎么做?”“五弟,你逃出去后,不要回家,直接上五台山找到你师傅睿行法师,外人只道你已在此战中身亡。而后你再想办法将我们的子侄带离京城,从此不参与朝政,远离是非。”杨延平一番话,让杨延德顿时明白了杨家即将面临的凶险,“好,我听大哥的。

”五郎㕸声说道。听得此言,大郎头一歪,就倒在了五郎怀中。杨延德忍住悲痛,就地草草掩埋了大哥,趁着暮色降临,寻机逃出辽军的包围圈,直奔五台山而去。从此,世间再无杨延德,五台山则多了一位灭空和尚。雁门关救驾春去冬来,寒暑易节,转眼又是几十年过去。三月的雁门关外,还是一片萧杀,偶尔冒出的一点绿色,似乎在透露春的气息。

关外的羊肠小道上,10多位身着灰布衣裳的人行色匆匆,他们的腰间显然都带有刀剑。领头的人一身灰色袈裟,手握一支禅杖,赫然正是灭空和尚。原来,杨延德在五台山出家后,听闻父亲战死、七郎被潘仁美乱箭射死的消息后,深藏悲愤,谨记兄长的嘱托,不敢轻露行踪。几年后方寻得机会,潜回天波杨府,与母亲佘太君相认,并将大哥的临终遗言合盘托出。

佘太君也知杨家的凶险,除留下六郎杨延昭一支的后代留在京城外,将大郎、二郎、三郎的血脉陆续寻机让五郎带往五台山,为他们置田买地,习文弄武,当起了寻常百姓。而今,五郎的子侄俱已成家立业,杨家第四代也都已出生并长大成人。每年清明前,五郎都要带领杨家第三、第四代前往幽州,去祭拜杨家战死疆场的先烈。此次前往边塞也是为此而来。

话说杨家一行人正行走间,忽听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而近。五郎抬头一看,只见一队辽兵正追赶着四五个南方人。眼看着就要追上,带头的辽兵将领拈弓搭箭,就向跑在最前面的南方人射去。眼看南方人就要丧命箭下,只见灰影一闪,一条人影从五郎身边弹射而出,在空中一拧身,竟然生生抓住了射来的箭支。随后一扬手,将箭支甩了回去,一名辽兵应声而倒。

转眼间,两队人马已来到跟前,辽将看了一眼眼前的这支灰色队伍,一扬手,高举手中三股叉,说道:“统统杀光。”一声令下,辽兵马上将他们团团围住,挥舞刀枪就杀将上来。五郎忙招呼子侄们:“擒贼先擒王,宗国、宗卫,你两兄弟合力攻击带头的将领,务必生擒。其他人围成一圈防守,不可散开。”话音刚落,只见两位中年汉子从人丛中走出,手执短刀向辽将走去。

其他人则围成一圈,将被追杀的南方人护在了中间。再说被五郎唤作宗国、宗卫二人。只见两人打了个手势,一人突然腾空而起,双手高举短刀向敌将劈下,另一人则从地上翻滚着杀过去。辽将一见,不敢怠慢,三股叉往上一挺,接住对方砍下的短刀,只觉双臂一振,心说好强的内力,他正待反击,不想另一个地面进攻的人已攻到马前,只见他并不攻向辽将,而是一刀割断了马的脖子,辽将一下摔了下来。

辽将反应奇快,一个就地十八滚,很快脱离二人的夹攻,他正待起身,忽听耳边一股凉风吹过,一支禅杖已压在了自己脖子上。原来杨延德看宗国、宗卫兄弟一招得手,很快飞身而来控制了敌将。辽兵一见首领被擒,顿时都不敢上前。正僵持间,忽然又是一阵马蹄声响,斜刺里又杀出一队人马。五郎正紧张之时,却见一众人马滚落马下,匍匐在领头的南方人面前,大声说道:“我等护驾来迟,请皇上恕罪。

”杨家儿郎所救之人竟然是当今天子!原来,刚刚继位的新帝酷爱打猎,此次竟然带着少数人马前来雁门关狩猎,不想早有细作将消息传回辽国,于是辽军设下埋伏,若不是遇到杨五郎相救,真宗已为辽军所擒。归隐少林获救的皇帝返京后,想要感谢灭空和尚的救驾之功,五郎无奈之下,只好假传死讯,诈死以回绝皇上的犒赏。而皇帝听闻灭空突然“圆寂”,也是比较失落,让人朔了一尊灭空的镏金铜像,了却自己的心愿。

五台上是没法再呆下去了,杨五郎于是开始云游四方。这一日,他来到河南嵩山,有感于“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于是前去拜访少林寺。听说他来自五台山,一位名叫法能的和尚接待了他。二人正在吃茶间,灭空忽然觉得太阳穴处似万箭穿心般一闪而过,虽然他只是表现出了一瞬间的异样,但法能已然觉察到了。安置灭空住下后,法能留下一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让他仔细研读。

太阳穴处的异相,灭空早在三个月前就已感觉到,以前是数日一次,最近却越来越频繁,竟然一日两三次。但由于只是一闪而过,他也没放在心上。由于无事可做,于是灭空就拿出法能给的那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来看。如此过了五六日,灭空突然发现这几日太阳穴竟然不再疼痛。灭空以为是嵩山清爽的空气起作用了,于是再次与法能相遇时,他对法能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不想法能双手合十说道:“其实是那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起作用了。”法能继续说道:“天下武学,本为强身健体,但练习者却往往要用之与人争长短、比高下,于是难免戾气深入五脏六腑,所以练之越深,伤己越甚,就是我少林派武学也是如此。法能朝佛像深鞠一躬继续说道:“因而达摩老祖在创下我派武功的同时,也传下一部部经书,以经书化解戾气,这样才不至于伤害身体。

”“原来如此!”灭空这才恍然大悟,此时他将自己的身世及经历毫无隐瞒地告诉给法能。法能有感于杨家将的忠良及杨五郎坚辞皇帝赏赐的行为,特别准许灭空以杂役的身份,打扫藏经阁,自由借阅各类经书。于是,又是四十多年过去,灭空和尚已经不复存在,世间多了一位扫地僧。于是,在一个深夜,萧远山再次潜入藏经阁,四处翻找武学秘籍之时,窗外的灭空和尚,不,扫地僧拿起一本《法华经》,抛向萧远山身旁的书架。

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中,为什么周朝在洛阳建了两座都城?

在夏商周时期,国家的都城都是不固定定的,一旦出现大的动荡或是灾难,国家的都城就会搬迁,不会出现后世所谓的“天子死社稷”不换国都而导致的悲剧。夏代:阳城、阳翟、斟鄩、商丘、纶城等都有为夏都的记录。商代:建国时以都城为亳都,之后的数代商都有频繁迁移的记录,直到盘庚时期商的国都才稳定在殷(今河南安阳)。所以周代出现两个国都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到了周代,周在灭商后把国都在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但是周人对于广大的东部地区统治基础十分的薄弱,很快在周武王死后,东部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著名的周公旦领导平定了这次叛乱,并在东部的洛邑营建了一个新的统治中心,后来在这个新的统治中心又出现了两个统治中心的奇怪现象。瀍水两岸分布有周朝的成周城和王城两座都城,总称洛邑,西面是王城,是宫寝之所在;东面是成周,是周王室宗庙之所在。

到了周平王东迁后,洛邑因此正式成为了周的首都,而不仅仅是一个统治中心。此时周的洛邑还是一个整体,并没有出现两个国都的现象。至周敬王时,由于发生“王子朝之乱”,周敬王动迁避居瀍水以东的成周城。至此东周洛邑的王城和成周分裂成为了两个新的政治中心,交替成为新的首都。所以,并不存在直接意义上的两个国都共存的情况,而是由不同历史时期,由于周王室内部的分裂而出现了两个都城共存的情况。

“洛神”究竟是谁?她到底是“洛水之神”还是“洛阳之神”?

从诞生开始,洛神从来都是水神的称呼,是先秦时代执掌洛水的水神,也是极其罕见的女性水中神祗,而最早的洛神,就是传说中宓妃。宓妃不仅仅是洛水中的水神,其实在神话诞生之初,洛神还是爱情、美丽与性的化身,这方面其实非常酷似古希腊神话中的阿芙洛狄忒与古罗马神话里的维纳斯。传说中,黄河的河伯觊觎神女宓妃的美丽,因此设计让其溺于洛水将其强占,而有穷国的后羿非常仰慕宓妃,河伯知道后兴起滔天巨浪,结果被后羿射伤,宓妃也被其所夺。

恼羞成怒的河伯向天帝告状却被奚落,而后羿与宓妃被成全,后羿被册封为宗布神,而宓妃则被封为洛神,过上了美满生活,洛水百姓在沿岸建立洛神庙进行供奉。只不过,上古时代的神话故事大多没头没尾非常模糊,关于宓妃的身份,直到东汉也只不过是说她乃神女,唐朝时期,有了“宓妃乃伏羲氏之女”的说法。屈原的《楚辞·天问》之中有“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为射乎,河伯而妻彼雊嫔”的记载,这也是对于洛神最早的神话记载,并没有更古老的文本描述。

唐朝之后,在河南的洛阳与巩义等地,洛神传说出现了变化,宓妃变成了伏羲氏与女娲氏的爱女,她随着华胥氏迁徙到中原,加入了当时洛水一带一个叫做“有洛氏”的部族。宓妃聪慧美丽,教会了当地百姓很多生存技能,但她的美貌惹来了河伯的觊觎,河伯化身白龙掳走宓妃,伏羲氏失去爱女痛哭不已,天帝为之动容,而封宓妃为洛神。人间的后羿,因为射日而被天帝罚留尘世,他意志消沉四处游走,抵达洛水河畔,碰巧遇见了河伯,他一箭射中河伯,救回了宓妃,并为其改名为嫦娥,之后演绎出嫦娥奔月的故事。

然而这样的神话传说,仅仅在地方上流传,因为先秦时代的神话中,宓妃跟后来的嫦娥根本就没有关系,甚至于后羿与羿,其实也是两个不同的人。上古时期的洛神传说含糊其辞,没什么名气,而后世让洛神得以名扬天下的,就是三国时代曹植所写的《洛神赋》,它将洛神与曹丕的妻子甄宓挂了钩。甄宓原为袁绍儿媳,袁熙之妻,袁绍战败后,藏身洛神庙的甄宓遇到了曹植,几经辗转,甄宓嫁给了曹操的儿子曹丕,而当时年纪尚晓的曹植与甄宓来往密切,建立了情谊。

曹植原本极其聪慧,但他后来行为放荡不羁,被曹操打消了册立为继承人的想法,而曹丕即位后新宠不断,甄宓被冷落,加上郭女王等陷害,甄宓被迫自尽。之后曹丕感到后悔,与曹植谈心,而曹植见到甄宓所生的曹睿,不禁垂泪,恍惚之间抵达洛水之滨,见到了自己的嫂子甄宓,二人在虚幻中相遇话别,之后曹植写下《洛神赋》。原本《洛神赋》叫做《感甄赋》,直到曹睿即位后觉得实在不好,因此改名为了洛神赋,不过真实的神话传说当中,洛神与甄宓,并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常遇春的老婆是如何死的,真的是被朱元璋大卸八块用锅给煮了的吗?

正巧不久前查过一些相关的资料,就拿来扯淡一下吧。关于朱元璋把常遇春老婆大卸八块煮了的故事出自万历年间王文禄写的《龙兴慈记》,其内容大抵是他妈妈给讲的民间故事,所以大多没有正史出处。这本书里不止有杀常遇春老婆的故事,还有给徐达烧鹅的故事,吐槽机估摸着要么是当时民间就有黑朱元璋的风气,要么就是这王文禄因为被罢官而对朝廷怀恨在心,意图打击报复。

不管怎么说,奇懒无比的万历皇帝居然没收拾他,这本故事集堂而皇之的刊行天下,一直流传到了现代。杀常遇春老婆的故事关于杀人烹尸的故事大抵是这样的,说朱元璋定都南京后非常关心手下大将的私生活,看到大将常遇春同学没个后代,就像亲自帮忙。当然,老朱是有人品的,他的帮忙不是让常遇春儿子长鞋拔子脸,而是给老常送去两个年轻貌美的宫女。

奈何老常是个妻管严,两大美女在侧居然不敢下牙口,可是老常又是个有爱好的人,某天那俩宫女给他捧盆洗漱的时候,这个严重的手控宅男(难道也是一位强撸选手)没能控制住那份热爱,把两个姑娘全给抱上床了。面对如此没有定力的老公,常夫人自然痛心疾首,为了让他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常夫人毅然把那俩宫女的手给砍了,还在上朝前装红盒子里送给了常遇春。

老常当场吓尿,连上朝时还在浑身打摆子,被心细的朱八八先生给发现了。老朱再三询问之下,常遇春同学哭了,声泪俱下的表示老大我的命好苦啊!您是够义气的,知道我是个手控,那俩宫女的小手简直太合我胃口了。奈何家里母老虎凶残,我还才艺术性的欣赏了一天,没到双11那俩姑娘就被剁手啦!老朱是个大气的人,朗声长笑表示这事儿太好玩了,咱很是开心,今天老哥儿几个下朝都别走,留宫里喝酒撸串可好?下朝后老朱这边陪着一群功臣喝着,那边悄悄派出力士去常遇春家就把她老婆给宰了。

宰完之后又大卸八块扔锅里煮熟,端到宴会厅里分给了那群功臣吃。老朱还当场表示这玩意叫悍妇肉,大家都来吃,就算给老常出气了。功臣们纷纷表示老大真幽默,这玩笑开得水准好高。可问题是老常回家以后发现媳妇没了!在仔细一联想,当场就又尿一回。一天两次惊吓后老常彻底疯了,没多长时间就死掉了。正史里的常夫人上面的故事很精彩,大抵很符合朱元璋你不给我面子,我就不让你过年的个性,但是那确实就是一个故事而已。

首先常遇春在洪武二年就去世了,那时候他已经有三个儿子,不存在无后的问题。其次在南京城南方有过一座常府山,根据资料显示那里原来叫龙山厂,后来因为开平王夫人蓝氏寿终,朱元璋赐其安葬此山,连带山里的竹林土地也都封给了常府。这里需要注意的有如下几点:开平王是常遇春死后封的,出现在这里可以证明常夫人比常遇春死得晚。

古代对去世的说法有约定俗成的规矩,寿终一词得年满60才能享有,蓝氏只比常遇春小两岁,年满60才死的话怎么也得洪武二十年以后。朱元璋的赐葬行为显然是为了表功,这不符合被诛杀的常理,老朱不应该有兴趣玩孔明吊孝。所以总结起来可以认为常夫人是在年满60以后善终,不存在被老朱杀掉的事情,大卸八块做菜吃就更是无稽之谈。


文章TAG:洛水之滨在哪里  伊水洛水在哪里  洛水  在哪  在哪里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