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打仗,攻城很关键。因此古代打仗,目的就是要攻克这些大城市,不能绕开,必须攻下。在古代双方打仗也是一样,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重点讲的就是后勤补给。古代打仗面对攻不下的城池,的确有很多绕开的案例,只是不常见而已。

古人打仗为什么不绕过城池?

古人打仗为什么不绕过城池

大凡天下事有可为的,也有不可为的。古代攻打城池也是如此,有可绕的,有不能绕的。在古时冷兵器时代,修城墙,筑城堡,挖护城河,是抵御来犯之敌最好的方法。是攻是绕,决择正确与否,有时直接影响着历史的走向,王朝的兴衰。一般繁华的大都市都处在交通要道,商贾云集,经济繁荣,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敌方进犯的目的,就是要攻克这些大都市,一旦攻克了这些大城市,就标志着对方的失败垮台,就标志着主权的转让,国家的灭亡。

因此古代打仗,目的就是要攻克这些大城市,不能绕开,必须攻下。故大唐开国的李世民几次率军围攻洛阳城不下,攻不下洛阳,就意味着大唐不能出兵经略洛阳以东的中原大地,难争天下。洛阳处天下之中,四方交集之所,物阜民丰,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李世民最后一次围攻洛阳,一围就围了半年多,但因洛阳城高墙厚,易守难攻,李世民也无可奈何,只能围困,让城内断粮断水,难以坚持,再攻打就可一举而下。

在围困洛阳时,河北窦建德建立的大夏,深明洛阳被攻克的后果,唇亡齿寒啊,因此他就主动率大夏倾国之兵,救援洛阳。李世民果断分军,一部分唐军由其弟李元吉带领,继续围攻洛阳,而他带领唐军主力去迎战窦建德,出奇兵一举击溃大夏军,生俘窦建德。洛阳城下,坚守洛阳的王世充,看到被俘的窦建德,知道洛阳难守,日暮途穷了,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情况下,只是好开城投降。

这样洛阳一战成功,为大唐迅速荡平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无足轻重的小城小池,也是可以绕开不管不顾的。还是大唐开国,李渊起兵太原,目标是迅速占领长安,迟则恐为他人所先,就失去了乘虚入关,号令天下的战略意义。在向长安进军的途中,兵阻河东城,在李世民的建议下,除少部分唐军围困河东外,李渊果断率主力渡河西进,威逼关中,很快攻取了长安,河东之敌眼看大势已去,只好不战自降了。

还有一个不能绕城而过的例子,说是唐安史之乱时期,叛军要抢掠江南必须占领睢阳城,因为睢阳挡睢阳渠之冲,是江南屏障。叛军集结了十几万人的军队,围攻睢阳城,当时守城的兵民以张巡为首,仅有三、四万人,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张巡率军民死守城池,前后与叛军交战四百余次,坚守城池半年之久,终因粮草耗竭,士卒死伤殆尽,被叛军攻破城池,张巡也被俘遇害。

睢阳攻城战,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江淮地区,保障了唐朝东南富庶地区的安全,为唐朝筹粮筹兵,平定叛乱提供了有力支持。最后讲一个能绕却没及时绕开的例子。话说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争夺地盘,陈友谅亲率大军六十万,战船几百艘,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去讨伐朱元璋。此时的朱元璋军正与东边的张士诚作战,无暇西顾,就是当时西顾,也一时筹集不到那么多军队与陈友谅铺天盖地的大汉军对抗。

没办法,朱元璋只有给上游驻守洪都的侄子朱文正下达死守洪都城的死命令。朱文正接到命令,指挥仅有一万多人的守城部队死守洪都城,作好了城亡与亡,誓死保卫洪都城的打算。六十万汉军在陈友谅的指挥下,对洪都城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猛攻,守军坚信援军会来,与汉军进行了殊死搏斗,抗住了汉军一次次的猛攻,修复了被汉军攻破的城墙。

陈友谅万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洪都城,在他六十万大军的连日猛攻下竟攻不破,汉军损失惨重,士气也受到了很大影响。这样一对抗就坚持了85天,为朱元璋迎得了充分备战时间,他纠集组织了20万大军,前去救援洪都城。陈友谅看到朱元璋出动大军,就留下少数部队继续围攻洪都城,亲率大军迎战朱元璋,两军相遇于鄱阳湖,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鄱阳湖大战,最终陈友谅大败,从此一厥不振。

当时如果陈友谅率军及时绕过洪都城,只留下少数围城,大军直攻南京应天府,那么朱元璋将陷于陈友谅、张士诚两军的夹击之中,进退失据处境很是不利。若如此说不定老朱就从此失去争夺天下的资格,代元而立的保不成就是陈友谅建立的大汉。可惜啊,有时历史的关键点就在一呼一吸之间,瞬息的战场局势变化,直接影响着历史的走向。

为什么古代有时攻破一个城后要屠城?

古人打仗为什么不绕过城池

可能大多数人都想不到,在乾隆年之前,中国(中原王朝)的人口高峰值竟然是西汉末年。梁方仲先生的统计数据,无声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副战争的创伤图,这其中,屠城就是最令人憎恨的“凶手”。中国历代有可靠数字记载的人口骤减情况如下(数字来源于梁方仲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赋统计》):1.西汉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人口为6959.5万;东汉光武帝中平二年,全国人口为2101万。

此时已经结束战乱,经过20年人口恢复后的数据,有史学家考证,东汉建立初期全国人口不足千万,人口损失超85%。2.东汉桓帝永寿三年的人口数量为5649万,历经三国战乱,到晋武帝太康元年,人口仅剩1616万,损失率72%。3.隋大业五年人口数量为4602万,唐朝武德年间人口不足千万,损失率79%。4.唐天宝十四载人口数量为5292万,安史之乱后的乾元元年,仅剩1699万,损失率68%。

5.唐文宗开成四年人口数量为500万户,历经五代十国战乱,到后周显德三年剩230万户,损失率54%。6.宋徽宗大观四年人口数量为4673万,北宋灭亡后人口仅剩1684万,损失率64%。7.明天启六年人口数量为5166万,到清世祖顺治十二年,才恢复到1403万,损失率超78%。事实上,战乱之后的统计人口数字都要迟缓若干年,实际的损失率要远高于上面的数字。

这些巨大损失背后,普通老百姓的死亡人数要远大于战损。老百姓的伤亡,除了饥饿、疾病外,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屠城。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惨绝人寰的屠城事件,我们把这些有名的“人屠”罗列如下:1.项羽在山东、河南和关中先后六次屠城;2.东汉开国功臣吴汉,他连家乡父老也不放过,曾在南阳和成都两次激起民变。另一位“小人屠”耿弇屠城46座;3.三国、五代十国和魏晋南北朝是个群魔乱舞的时代,包括董卓、李榷、郭汜,甚至曹操在内都干过屠城的事件;4.黄巢起义,从广州到长安,又从长安败逃河南,几乎是走一路屠杀一路;5.张献忠屠川。

综合地方志,以及官方文件来看,到康熙二十四年,四川仅有9万人,其中张献忠大约屠杀了50—70%的人口,光是成都,他就屠了三次。6.清军入关后,先后制造了近20起屠城事件,其中著名的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潼关之屠、汾州之屠、大同之屠、广州之屠等。人口就是生产力,尤其是在农业社会,人口数量直接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统治根基,但凡有远见卓识的帝王,都非常重视保护老百姓的生存权。

比如光武帝刘秀,每一次战后他都要大批遣散被俘虏的士卒回乡务农,自己的部队始终维持在一个少而精的程度。匈奴、突厥等游牧部落,为何只能一时强盛,最终必然输给中原王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游牧文明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大量繁衍,其经济基础非常脆弱。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出现这么多的屠城事件?留着这些老百姓创造社会财富,岂不是更有利于统治?首先,屠城的将领很多都算不上政治家在很多将领眼里战争就是杀戮,是升官发财的途径,甚至是兽性的放飞。

比如项羽,在打败田荣之后,他竟然无视齐民的归心,在齐地实施屠城政策,从而激起了大规模的反抗。再比如吴汉,这位高居云台功臣榜第二位的悍将,对光武帝刘秀忠心耿耿,为东汉帝国立下汗马功劳,可他喜欢屠城的恶习,让刘秀伤透了脑筋。再比如黄巢、张献忠,他们本质上就是个流寇,根本没有治国理念,民,只是他们任意践踏的小草。

历史证明,只有那些把“民”当作邦本的政治家,最终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其次,屠城被当作一种威慑手段蒙古人有个习惯,每当大军抵达城下时,他们总会发出逼降令:立刻开城投降,否则城破后一定屠城!蒙古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们的屠刀下,数千万无辜的百姓丧生。据某些资料显示,在灭金、灭宋战争中,北方损失了3000万人,其中1800万人死于屠城。

事实证明,屠城的威慑力不是万能的,侵略者的残暴反而激起人民的血性,不可一世的蒙哥大汗,就死在了小小的钓鱼城下。其三,屠城有时候也是一种报复手段初平四年,曹嵩和小儿子曹德投奔曹操,路经徐州的时候被陶谦杀害。曹操得知父亲和弟弟遇害的消息,立刻发兵征讨陶谦。城破之后,曹操制造了徐州大屠杀,鸡犬不留:“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成吉思汗征花拉子模的时候,女婿脱忽察儿被暗箭射死。为了给女婿复仇,蒙古人在破城后,屠杀了尼沙普尔城的175万老百姓。其四,屠城劫掠被当作给将士们的奖赏屠城往往伴随着劫掠,士兵们提着脑袋上战场,将军们就将劫掠当作赏赐用于激励士气。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尤其是蒙古人。蒙古士兵是没有军饷的,他们获取回报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劫掠。

通常在破城之前,将军们会发布“N日封刀”的军令,默许甚至鼓励士兵在期限内随意劫掠和杀戮,“扬州十日”就是这么发生的。老老实实任由侵略者劫掠,能不能避免被屠杀的命运呢?对不起,如果能就不会发生屠城事件了。士兵的劫掠没有限制,百姓往往会遭受轮番劫掠,无论哪一次你交不出钱财都可能遭到杀戮。除了钱财,妇女还通常遭到玷污甚至被掳走,这必然会遭到反抗,于是屠杀就随之发生。

总之,劫掠就是开启屠城的塞子,这个口子一打开,人性的阴暗面尽显,规模或大或小的屠杀就不可避免。其五,屠城有时候还可以补充“粮食”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必然伴随着饥荒的爆发,军队也常常断炊。历史上有个“强盗政权”——赤眉军,那时候长安几乎成了废墟,宫女太监大批饿死。于是这伙强盗拉着皇帝刘盆子游荡于关中各地,挨个攻打劫掠城池被逼急眼了怎么办?人也可以当作粮食!黄巢从长安败退后就是这种情况,他们几十万大军的粮草,单靠劫掠已经无法维持,于是只能在破城后食人肉。

再后来这种方式都难以为继,于是就吃战友。隋末时期有个叫朱粲的军阀,被后人称为“食人魔王”,这家伙曾经说:“食之美者,宁过于人肉乎!但令他国有人,我何所虑?”只要天下还有人,我就不缺粮。颜真卿的先祖颜愍楚一家,都被这个魔王吃了。后来这家伙被李世民逮捕,押赴刑场后不等开刀问斩,就被老百姓的砖头石块砸成了一座坟包。

如果古代守城用机枪,多少人能攻打进来?

古人打仗为什么不绕过城池

一道类穿越题,实际上并非科幻。真实发生过的‬首先看实例。在19世纪末期的非洲,英国殖民军队装备重型机枪。在一次战斗中,一只40人的英军小队用4挺马克沁机枪抵挡住了5000名非洲土著的进攻,至少造成非洲土著3000人的伤亡。这场战斗就是典型的现代军队对古代军队的战例。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第一,机枪只有1挺是没用的,金刚川里的关连长也说了——打交叉。

机枪没有形成交叉火力,是没有多大威力的。所以,至少需要2挺机枪,这样就可以形成交叉火力。当然了,越多越好。第二,通常意义上当一支攻方军队伤亡过半的时候,进攻就组织不下去了。神剧里那种剩最后一个人还在冲锋的情况,至少在古代战争中不太可能频繁出现。因为冲上去没什么意义,完全是送死。但是,如果是防御方,的确会出现剩下几个人还在凭险据守的情况,因为他们冲不出去,只能继续防御下去。

下面还有一个问题,一挺机枪是否可以无限制射击下去?理论上是不可能的,高速射击的机枪会出现小说里的一句话——枪管都打红了。机枪持续高速射击,就像电脑游戏本散热功能失效一样。当然了,水冷的会好很多。当然也可以假定机枪无限供给,满城尽带马克沁,弹药无限供应,不过这样再聊下去就有点扯了。实际上近代中国军队的重火力一直都算不上充足,地方部队一个师只装备两挺重机枪的情况不是没有。

如果让这种轻步兵师守城,攻克的难度高吗?再者,在近代的华北、山西战场,水源十分缺乏,机枪一般以气冷为主。所以神剧里那种去哪儿都架一架马克沁的场景是不太容易在华北出现的——大冬天在山沟沟里打仗,哪儿弄那么多水冷却枪管?‬古代城防中国,以明初南京城为例。城墙地基为花岗岩,城墙为土石包砖结构,高12米(4层楼高),宽21米(略窄于双向四车道的公路)。

城墙内环有无障碍坡道,城墙上可以走马车进行运输。每一块城砖都是实名制的。质检的时候两块砖对拍,谁造的砖碎了谁来负责,落实到人。南京城城门前有瓮城,整个城池背山临湖,具备山河之险,几乎难以攻克。相对中国式的城池而言,朝鲜的山城很有特色。朝鲜山城是一种建造于山地的堡垒,主要依靠地势的险要防御。中国于此类似的是大名鼎鼎的南宋钓鱼城,直到南宋灭亡,钓鱼城仍然没有被蒙古人攻克。

日本的城实际上也是山城,或者是以垫高土石营建的高耸的堡垒。欧洲也与此类似。总之,它们都是堡垒而不是城池。沙俄的近代城市也很有特点,一座启蒙时代的沙俄城市,其核心往往是火炮堡垒、修道院。有时修道院就直接修成堡垒。谁见过中国的庙里架大炮?沙俄就这么来。‬古代攻城首先来说,古代攻城战,攻方必须有充足的兵力,通常为守城方的数倍,甚至十倍。

因为攻城方不仅要攻城,还要有足够的兵力抵挡守城方的援军救援。所以,无论从任何角度来说,攻城战都是古代战争中最为残酷、惨烈的战斗。比如在万历援朝战争中,古代日军为了攻克朝鲜晋州城,前后打了两次,先败后胜,日军付出了重大伤亡。古代日军因为文化原因,十分无畏,以率先冲锋、战死为荣。这就导致古代日军虽然悍勇,但战术往往僵硬。

古代日军的攻城战往往是真的架云梯登城格斗,纯粹的用人命冲锋。如果这时守城方有马克沁,那会怎么样?日俄战争中,日军对俄军的铁丝网、混凝土、机枪堡垒进行集团冲锋,一次冲锋就是一个军全军覆没,近万人躺在高地上。因为在那个时期,步枪对混凝土堡垒没有破坏力,所以日军等于在肉搏冲锋。这种打法在一战成为凡尔登绞肉机。

这种有谁比我不要命的战术思路,在短促战斗中也许管用。但在长期战争中,只会徒劳增加自己的伤亡,尤其是有战斗经验的老兵的伤亡。在蒙古帝国西征时期,攻城往往是抓来的俘虏干的事,或者是对戴罪之人的一种惩罚。所以说,日本体系里攻城作战和蒙古体系里的攻城作战不是一回事。在蒙古人眼中,为攻城而死可不是什么光宗耀祖的事,属于脏活累活,能让别人干尽量让别人干。

蒙古帝国虽然出身半野蛮状态,但帝国本身十分重视技术。蒙古人在征战过程中征集了大量工匠,蒙古西征时期,大量华北士兵(即华北的汉人、女真人、契丹人)随行,他们就是蒙古帝国的工兵部队,负责制造各种攻城设施,攻城拔寨。蒙古人本来是不善于攻城的,正是有了这些工兵,才具备了攻城能力。‬抛石机外国电影中、游戏里频繁出现的抛石机,其实是中国发明的。

准确地说,中国发明了人力牵引式抛石机,这种抛石机传到西亚、欧洲,被改良成了杠杆配重式抛石机。即有名的襄阳炮。当蒙古将配重式抛石机带回襄阳前线的时候,当时的南宋士兵没见过这种抛石机,直接导致无法防御,襄阳被蒙古攻克。南宋因为发展出了火药武器,抛石机的发展停滞,没有发展出配重式抛石机,这种中国发明,外国改良的武器传回中国是在元代了。

但到了明朝,很快被淘汰。这种配重式抛石机,可以抛射150斤的石弹,射程在200-300米。还有没有更远的武器?床弩,一般床弩的射程在500米左右,最高射程是1500米,床弩射程绝对覆盖机枪,只不过精度不高。话说回来,马克沁超500米之后基本也丧失了精准度,只能作为覆盖火力。所以,不要小看古代军队的攻城能力。

抛石机这东西,没什么制造难度,一般一造都是几十上百架,环城林立。当几十枚70多公斤重的石弹从200多米外飞过来,这种破坏力、震撼力一点不比机枪火力逊色。当几十杆标枪从三弓床弩上发射出来,游牧民族的骑兵往往应弦而落。床弩发射的标枪的巨大的冲击力可以将他们直接击落马下。 在宋辽战争时期,就是这种超远程武器,给辽军造成了极大的恐惧。

古代打仗主要是攻城,老百姓是不是都生活在城里?

中国古代打仗,攻城很关键。有谋略的大将,首先派探子、或买了解城内情况的人,摸清底细,然后派兵围住城的四门,列阵布防,再用箭发信于城内守将,要缴械投降。若城内守将坚贞不屈,懂谋略的守将,不会开城迎敌,守住城池,与城共存亡。古代攻城用的火器、土炮,威力也很大,将城门功破,城内准备的擂木滚石拒攀梯而上的军士,功城方会造成很大的伤亡。

古代打仗,为什么不绕开城池,而非要一个个的攻破?

古代打仗面对攻不下的城池,的确有很多绕开的案例,只是不常见而已。案例一:朱棣绕过济南城。当初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一路南下,打算先攻占山东,再从徐州进入江苏,从而达成吞并南京的目的。可是朱棣到了济南城下,发现了一块难啃的骨头。守济南城的铁铉,实在是难缠。朱棣射了劝降信过去,这哥们如法炮制,也射了劝降信过来。

朱棣久攻不下,打算引黄河水淹了济南,结果铁铉却诈降,差点用千斤闸把朱棣给砸死。朱棣打算用大炮轰城墙,结果铁铉又把朱元璋的画像和牌位放在了济南城头。所以说朱棣始终没能拿下济南城,下次出征的时候,他索性就绕过了济南城,直接朝着南京去了。等他拿下南京的时候,济南还在铁铉手里,你说气人不?案例二:皇太极攻打宁锦防线。

袁崇焕镇守宁远城,用大炮击退了努尔哈赤,当年努尔哈赤就去世了。此后皇太极成为大汗,再次带领八旗人马进攻宁锦防线。这个时候他先攻打锦州城,结果守将赵率教多次将其击退。皇太极围攻锦州数月有余,实在是扛不住了,所以他想了个办法,绕过锦州去攻打宁远。可惜在宁远又被袁崇焕给击退。从这两个案例来看,古代打仗的确是可以绕过该城池,去攻打下一个城池的。

但是这种情况并不多,那么是什么造成的呢?一、绕过该城,容易被对手前后夹击。你打不下来这座城池,这就证明这座城池的防守很好,兵马肯定不在少数。在摸不清对手兵马有多少的情况下,谁都不敢轻举妄动。尤其是你绕过这座城池以后,就等于是把大后方留给了人家。兵家比较忌讳的一点就是被人家抄了后路。当年白起和赵括在打长平之战的时候,白起便是派了2.5万人抄了赵括的后路,才将赵括给击败了。

你在背后留下这么一座城,等于就是给了人家抄后路的机会。一旦这座城的人马和你即将面临的人马前后夹击,你觉得你还有生路吗?前面的人马倒还好说,毕竟正面迎敌是有心理准备的。可是背后的这帮人,是搞突然袭击的,你觉得你吃得消吗?前后夹击之下,一般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二、绕过该城,后勤补给容易被偷袭。现代两个人打架,打的不是力气和技巧,而是腰包。

因为你把人家打成什么样,就得花费相应的医药费。所以说后勤补给才是你出门打架的底气。在古代双方打仗也是一样,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重点讲的就是后勤补给。因为后勤补给的队伍,行军速度都特别慢,需要提前出发才行。这跟上战场的部队不一样,他们载重量大,粮食、草料运输过程中,最害怕的就是被人家偷袭。一旦中途被偷袭,那后勤补给基本上会全部完蛋。

所以如果你绕过了一座城,去攻打下一座城,你需不需要后勤补给呢?当然是需要的。可是你在补给的过程中,此前绕过的那座城池,会不会出兵偷袭你的粮草辎重呢?我想是个人都会出来偷袭吧?因为太轻松了。如果后勤补给被人家给偷袭了,那你的大部队肯定会在缺少粮草的情况下发生兵变,就算是人熬得住,马匹也熬不住啊!三、绕过该城,太影响士气了。

你为什么要绕过这座城?难道是因为这座城的风水不好吗?当然不是,还不是因为你打不下来这座城池嘛!在这里吃了瘪,难道去其他地方就能不吃瘪了吗?当然不是。这就好比作为领导,你指派一个员工加个班,结果人家不理你,难道你就可以换个人吗?当然不行,因为如果你换了人,人家私底下会觉得你吃软怕硬,而且换的人也未必愿意,到最后你这事儿就办不成。

攻城也是这么个道理,打仗的时候最注重士气,如果这座城池稍微尝试了一下,攻不下来就放弃的话,那去下一座城池的时候,依旧还是这么个状况,甚至会造成士气低落,更加不可能战胜对手。所以说一旦因为你绕过这座城池,就把军队的士气搞差了的话,的确是得不偿失的一个举动。比如说皇太极在攻打锦州城的时候,就遇到了麻烦,他放弃攻打锦州以后,便造成了士气低落,自然也就攻不下宁远了。

四、预算有限,也是无法绕城的重要原因。一支军队出征的时候,不会带太多的粮草,尤其是骑兵部队,他们讲究速战速决,那么他们怎么解决出征途中的粮草问题呢?除了后勤及时补给以外,攻城略地,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简单来说就是靠抢。清朝创业初期,每打下一座城池,都会把这座城池里的粮草、百姓给抢光,这就是他们战争的源动力。

所以在攻打一座城池的时候,他们只会携带短时间内的口粮,只有打下来以后,才能通过抢掠,获得大量的补给。可是如果你打不下这座城池,绕道前往下一座城池的话,有没有考虑一个问题,你的军队能坚持到下一座城池嘛?我看未必可以吧?总结:当然了,死磕一座城未必也是明智之举。虽说不提倡绕城,可是有时候绕城也是一种策略。

当年奥斯曼土耳其打算入侵欧洲,发动了著名的维也纳之战。可是大军在维也纳城下强攻了两个月的时间,都没打算绕道走。结果活生生把人家的援军给等来了,奥斯曼土耳其因此惨败。其实如果他绕过维也纳,大军横扫欧洲的话,或许就有另外一番景象了。当初朱棣打不下济南城,还不是绕道而行才夺取了天下嘛!如果当时他跟铁铉在济南死磕到底的话,或许明朝就没有朱棣什么事儿了。


文章TAG:古代打仗住哪里  打仗住哪里安全  古代  打仗  哪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