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92步兵炮主要也是直瞄炮击,炮击精度也高,远远强于迫击炮。该炮不但可以直瞄炮击,也可以像迫击炮一样进行远距离炮击压制,而且精度高,省炮弹,可以直瞄炮击摧毁碉堡工事,似乎比迫击炮强得多。躲进战壕躲避,意义不大。您看一箱子手榴弹都这么小心的包装,就是为了一个安全性,到了阵地上,您感觉能不小心吗?所以从这一点出发,就能知道,弹药箱这东西绝对不可能随随便便的搁到战壕上头的。

二战时为什么日军没有大量装备迫击炮?

二战时为什么日军没有大量装备迫击炮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日军并不是没有大量装备迫击炮,只是战争初期和中期没有大量装备。具体原因如下:第一,日军装备了大量掷弹筒和步兵炮。日军的掷弹筒,可以看作接近于列强的50毫米轻型迫击炮,本质也是一种迫击炮。虽然掷弹筒最大射程不过700米,精确射程为二三百米,作为一线火力掩护是足够了。日军的掷弹筒直接装备到步兵班,可以提供一线最需要的炮火掩护。

由于日军掷弹筒数量众多,对于迫击炮的要求就相对较低了。另外,日军大队还装备92步兵炮。该炮不但可以直瞄炮击,也可以像迫击炮一样进行远距离炮击压制,而且精度高,省炮弹,还可以直瞄炮击摧毁碉堡工事,似乎比迫击炮强得多。毕竟迫击炮只能杀伤敌军,不能攻坚击毁工事。而日军大队一级,都有步兵炮的配备,实际上作战时可以对中队,也就是步兵连进攻进行火力增援。

在日军看来,这种火力配备已经足够了。一线近距离炮火掩护可以依靠掷弹筒,远距离依靠92步兵炮。事实证明,在对付中国军队、英美殖民地军队这些弱敌时,这种炮火确实够用。第二,日军对于迫击炮并无好感。其实最早研发迫击炮的国家,就是日本,他们在日俄战争后研发了迫击炮的雏形。但是,日军对迫击炮却比较厌恶。这主要是,二战期间迫击炮的精度有限,炮弹威力也有限,虽有一定压制作用,却比较耗费弹药。

以苏军82毫米迫击炮为例,命中率较低,但射速较高,一个熟练的82毫米迫击炮炮班,可以在一分钟内发射24发炮弹,覆盖一个区域,一般都能炸死几个敌人。由于苏军弹药充足,不把区区24发炮弹放在眼里。在日军看来,迫击炮要想炸死几个敌人,往往要发射好几发炮弹,完全是浪费炮弹。日军向来强调轻视后勤,不愿意装备使用弹药如此巨大的迫击炮。

相反,掷弹筒由于发射距离近,在老兵手里命中率很高,有时候高达九成。而92步兵炮主要也是直瞄炮击,炮击精度也高,远远强于迫击炮。这种情况下,日军不愿意装备迫击炮,因为不愿意大量供应迫击炮弹。第三,日军的作战模式强调进攻,而不是防御。其实,迫击炮虽在进攻中有一定作用,但最大作用还是在防御中。迫击炮可以通过大量的炮弹,对进攻敌人进行拦阻杀伤,但缺乏攻坚能力。

而日军战术向来强调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所以武器也都为进攻而设计。以92步兵炮为例,可以拆卸分解后搬运到最前线,发射70毫米炮弹直瞄炮击,击毁敌人众多野战工事。必要的时候,步兵炮也可以大量曲射炮击,杀伤敌人有生力量,比如战壕中的敌人。显然,步兵炮更适合进攻作战,符合日军的需要。迫击炮则不符合,日军不愿意装备。

然而,在和国军的厮杀中,日军无论进攻还是防御,都遭受到迫击炮的猛烈压制。更重要的是,迫击炮机动性极高,步兵能够到哪里,它就能到哪里,而且射程可以达到二三千米,还有很高的射速。步兵炮如果和迫击炮对射,是绝对无法压制它的,所以日军在中国很多伤亡就是迫击炮导致的。其实就是一句话,日军吃了中国迫击炮的大亏,一个现役师团长都被炸成了重伤。

喀秋莎火箭炮到底有多厉害?能进战壕躲吗?

二战时为什么日军没有大量装备迫击炮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躲进战壕躲避,意义不大。而且你也没有这么快的速度。喀秋莎同传统火炮最大的区别,在于火力覆盖面大。喀秋莎只要一次齐射,就覆盖远远大于传统火炮打击的区域,会造成极大的杀伤。当德军恼羞成怒进行还击的时候,喀秋莎早就撤退走了。这种战术让喀秋莎发挥了巨大的威力,也成为前线苏军士兵最喜爱的东西。

喀秋莎火箭炮,参加了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都有着非常良好的战绩。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来说,双方在城市内激烈拉锯,尽一切力量使用全部的火炮攻击对方。苏军在该战役中使用了1531门喀秋莎火箭炮,取得了巨大的战果。而由于城内战斗很混乱,障碍物众多,想要精确炮击大量杀伤敌人,是很困难的。然而,喀秋莎可以一次性覆盖很大地区。

斯大林格勒的一个战例,很好说明这点。市郊有孤立的楼房,是旧沙俄时期的建筑,非常坚固,75毫米火炮直接击中也难以摧毁。这里又是一个制高点,谁占领了它,就能用火力封锁周围数公里地区。苏联先后投入5个营的部队固守,德军也先后攻占了这所房子3次,3次都被苏联人反击夺回。在德军第4次攻击中,该房子里面的红军战士全部阵亡,仅剩下个受重伤的排长。

德军大部队四面向房屋包围过来,英勇的苏军排长向后方命令:立即向我所在的坐标开炮,不要用别的火炮,就用喀秋莎!!!火箭炮部队含泪向这个房屋开火,遮天盖日的火箭弹飞过来,将上百名德军士兵炸得血肉横飞,还炸死了德军一个团长。由于炮火覆盖面大,速度快,这些德军士兵根本来不及躲避。德军伤亡过重,被迫退了下去。二战期间各国认为,对于敌人的作战部队进行炮击,以第一轮,也就是开炮之后5到10分钟内的效果最好。

超过这个时间,敌人就会有充分的防炮准备,第二轮炮击就无法造成什么大的效果。喀秋莎БМ-13为例,一辆车上装备16枚М-13 (РС-132的改进型)132毫米火箭弹。16枚火箭弹在7到10秒钟内就可以完全发射出去,而132毫米火箭弹的威力基本相当于105毫米口径的重炮炮弹。区区7辆发射车的第一次齐射,就可以发射100多枚火箭弹,相当于苏联一个常规炮兵师的火力。

苏军火箭炮团就有24门喀秋莎,一次齐射就可以发射近400枚火箭弹,相当于3个苏联炮兵师。就问你怕不怕。如果这么多火箭弹落在同一个区域中,这个区域里面的德军士兵可就倒了大霉!在朝鲜战争中,志愿军的喀秋莎一次齐射,将美第7师进攻的两个营重创,毙伤700多人。稍后志愿军一个火箭炮营的12门喀秋莎火箭炮一次准确的齐射,歼灭美军1个坦克营,击毁击伤坦克23辆。

二战的时候士兵在地上挖散兵坑来躲避炮弹有用吗?

“新兵怕炮,老兵怕枪”。根据老兵讲述,在战场上一般死亡的,大多数都是刚上战场的新兵蛋子,而其之所以会死,主要是因为不会躲避炮弹,当敌人的炮弹打过来时,新兵只会怕的乱叫乱跑或是一动不动,即便是机灵的新兵也只是在他们喊趴下的时候,就地卧倒而已。然而,这种方法并不能避免被携带强大杀伤力的武器染指。所以,多数时候,当敌人的炮弹轰炸几次后,大多数新兵都会成为一具尸体,只有少数新兵会存活下来。

但老兵由于战斗经验丰富,一般都不会阵亡。其主要是因为,当敌人的炮弹轰过来时,他们会知道躲到哪里去。炮弹只会对一片区域简单轰炸的情况下,躲到散兵坑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因此,散兵坑被人们称为是战场上最安全的地方!其实炮弹炸裂的时候伤人并不是像我们平时想象的那样把人炸成肉酱,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这么“荣幸”地被炮弹直接命中的,而是炮弹的战斗部的触发或近炸引信(不少高射炮炮弹都有无线电近炸引信)被激发点火,引发战斗部的爆炸,通过爆炸产生的飞溅的碎片来伤人,达到消灭和削弱敌方有生力量的目的,而飞溅的碎片都是朝天上飞的,就好象我们把石头扔水里飞溅的水花往上走而不是往下走一样,从没听说过几块飞溅的破片能像穿甲弹一样深深钻入地下,所以说这个时候你跳在散兵坑里会躲过飞溅而起的破片,尽管未必能免受伤害,但事实上生存几率会比站在地面上高70%上。

战壕为什么不能挖成直线的?现代战争战壕还有用吗?

战壕一开始就不是直线的,它的出现自古以来就是和士兵单个挖掘的掩体和散兵坑密不可分,单个士兵的掩体连接起来,就是最原始意义上的战壕,所以,士兵位置有前有后,连接起来的战壕自然也是曲里拐弯了。而在实战中,这种曲折的战壕显然更突显了物竞天择的真理——凡是有强迫症习惯挖笔直战壕的部队基本都被直射跳弹、曲射炮弹和火焰喷射器给收走了,剩下的基因里没有壕挖一条线概念的士兵反而存活了下来,并把这习惯延续至今。

战壕的出现,应该是十八十九世纪的阵列步兵时代 在那个步兵排队上阵形同枪决的年代里 还是有一股清流的 那就是各国频繁使用的猎兵部队。所谓猎兵 ,是指国家为了维持战略优势,特意在猎人、伐木工等有使用枪支传统的人群里征召来的一个兵种。他们通常穿着绿色军服,拿着比一般士兵所装备的滑膛枪更先进的线膛步枪,执行侦查、巡逻、伏击等特殊任务。

和普通线列步兵相比,严苛到公分的步兵操典对他们意义不大,相对自由灵活的作战方式要求他们不必像步兵那样排着队和敌人死磕,而是必须能因地制宜随时能隐藏自己。在欧洲某次战役里,长期驻守又缺乏隐蔽的野外,这些猎兵们开始挖出了人类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散兵坑,不甘寂寞的同伴有样学样之余,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又互相挖通了各自的散兵坑——战壕就这样诞生了。

而一战则是战壕大放异彩的年代。战壕和马克沁机枪以及铁丝网,共同构成了全世界最深刻的一战回忆。在电影《1917》中我们可以详细欣赏欧洲各国不同的战壕风格 英式的实用,德式的严谨相得益彰。而在现实中,由战壕演化成的永备工事更是成了吞噬过成千上万人命的土木怪兽。从一战爆发至今,战壕仍旧是战场上的宠儿 是士兵除作战本领外最需掌握的战地生存技巧。

战场上,炮弹飞过来时迅速卧倒在地,能避免被伤害吗?

两次邀请了,不达不行啦,谢谢各位。先拿大炮镇下楼,都是动图慎入。看到洗地狂魔的威力了吧,即便是在榴弹炮发射的一边也是地动山摇的。现代火炮的设计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了,在战场上什么情况都已经预计到了。因此在现代战场上一炮过来无论卧倒与否没被打死那只能是一个原因——没有把你当作目标。运气这东西在战场上已经越来越不靠谱了。

尤其是大炮底下并没有什么幸运儿存在的。现在的炮兵开火大部分是有预期的目的性的,根据作战任务可以选择不同的弹药(或者对弹药进行不同的设置)开炮,还是往常一样的开炮然而炮弹到达目标的时候则会有不同的表现。一般来说现代炮兵有三种常用的引信:瞬炸引信、延时引信和近炸引信。瞬炸引信是最早最常见的引信,在炮弹碰上目标后立即爆炸。

而延时引信则会在炮弹侵彻目标过程中进行爆炸,目前这两种引信主要对工事目标进行攻击。近炸引信(或者延时引信)则可以在不接触目标的时候直接爆炸,一般的情况下凌空引爆,目前主要针对于集团步兵等软目标进行攻击。看个动图:这是两种不同引信的效果,如果打击工事会使用瞬炸引信,这样对固定工事的杀伤效果最好;如果要打一群步兵,那么久会使用近炸引信,这样会取得最大的杀伤面积。

所以如果炮弹打过来的话,卧倒赶上了空爆弹其实是会增加受到伤害的程度的。目前面对空爆弹能够采取的方法是——面对炮弹爆炸的方向做出倾斜动作这样所形成的爆炸投影最小,只不过,地球上的士兵没有迈克杰克逊掌握的熟练,到了临战的时候难免会手忙脚乱的做不出反重力倾斜。那么就会在一片盛大的爆炸中灰飞烟灭。同时,如果你不是被攻击的目标,那么躲不躲基本上也没太大区别。

每次看战斗片时,弹药箱都放在战壕上面,这样对吗?为什么?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看战斗片?你可拉倒吧,影视剧里头的镜头您也相信,那就是导演为了给剧情加个紧张气氛,故意这么干的,就是为了让您看个热闹而已,所以千万别当真。这要是搁到真实的战场,谁要真敢这么做,不用班长过去,挨着他的战友保不齐俩大脚丫子就上去了,这简直就是在找死啊!说实在的,打仗的确需要不怕死,但您也不能作死不是?咋回事呢?其实您自己想想也能弄明白了。

咱别的不说,就用一般常理来说,战壕的上边,那是敌人子弹最喜欢光顾的地方,您倒好一箱子手榴弹往这上面一搁,人家子弹打上来呢?这咋整?就这么一箱子手榴弹不得全炸了,少了十来枚手榴弹,多了就是二十多枚,这要是炸了动静可不比一枚炮弹小,说严重点这就是一把集束手雷啊!您这还没伤敌人呢?就把自己给伤了,周围的战友还得跟着吃挂劳。

还是那句话,这不是坑人,就是在没底线的作死。仗还没打完呢?自己人就被坑完了。所以真实的战场他就没有这么干的。说个事您就明白了。大家伙都知道,手榴弹都是箱子装的,但您知道吗?有些手榴弹,装在箱子里头的时候,他的弹体和引信是分开的,使用的时候才会进行拼装。比如F1手榴弹,一个木箱子分成大小两个隔间,大的装弹体,小的装引信。

为了保证安全性,那引信还给你装到漆皮的金属罐头里头的。所以弹药这东西,首先您得保证他的安全性,然后再说他的方便性,毕竟这东西杀伤的时候,是不分敌我的,他可没有那么智能。当然了,也有手榴弹是一体装的,但装的时候,都是一个坑一个手榴弹,再或者直接拿小布袋子把这手榴弹一个个的装起来的,可不会像鸡窝里头的蛋那样,随随便便在弹药箱子里头乱丢的。

您看一箱子手榴弹都这么小心的包装,就是为了一个安全性,到了阵地上,您感觉能不小心吗?所以从这一点出发,就能知道,弹药箱这东西绝对不可能随随便便的搁到战壕上头的。就算是搁上去,这弹药箱一准是空的,战士们打算给里头装土,用这东西去修战壕和掩体用的。那么问题来了,阵地上需要弹药的时候,这咋弄呢?到哪里去搬呢?咋说呢?这就要说道,单兵的携带能力了。

一名士兵,一百二十发子弹,加四颗手榴弹,这是标配,一般情况下,这些装备,足够应付一场战斗了。当然如果是机枪手,他就会相应的多带一点子弹。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是一个班,或者一个排出来进行独立战斗的话,一般情况下,只能消耗士兵身上携带的武器弹药,要想找弹药,没得法子,只能去翻找敌人的尸体,给自己寻找弹药了。

所以这种规模的战斗,不会存在随身携带弹药箱的事情发生。到了连以上的部队,这才会有一支后勤部队,用来储备弹药,给部队支援弹药的。当然,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也有把连队这块的后勤保障部队没收了,直接集中到营级单位进行使用的。这个时候连队里头真要是把弹药打光了,没辙,只能去找营里要弹药,让他们赶紧的给送过去。

所以题主这个问题,应该是连队以上的战斗才会出现的状况。那么在战斗中,如果部队本身有弹药储备的话,弹药被打光了咋整?那么这个时候,士兵就得去阵地后边的一个专门用来存储弹药的掩体里头去取才成。我们有时候看战争片,总能看到在炮弹炸弹手榴弹乱飞的战壕里,一些个士兵扛着弹药箱在里头跑,那就是去了阵地后边的存储弹药的掩体里头去弹药,回来的路上。

当然了,这要是遇到了一场血战,知道手里头的弹药不足以支撑整个战斗,没那功夫去取,那么在战斗开始的时候,确实会在身边存储一点弹药,防止到时候急用。那么这个时候,这些多出来的弹药会搁到哪里呢?您总会听过猫耳洞吧?在战斗之前,战士们会在战壕里头挖这么一个洞,把弹药先储备到里头,防止敌人炮弹或者子弹打到弹药上边引起殉爆。

甚至有的战士,为了更加方便,会在胸墙这块挖那么一个类似壁橱的空间,把一小部分弹药搁到里头,谁取谁用。所以弹药这东西,确实是战斗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但您首先得保证他在战斗中的安全性,这才能安心的去使用他。说道这里,小编给您说一个例子,您就能体会到保障弹药安全的一个重要性。例子开始之前,先提醒一个关键词——殉爆,这东西相当可怕!一战那会,德国人想一口把法国吃掉,而法国呢也想一口把德国人吃掉,从而结束战争。

所以最终双方在法国的凡尔登较上劲了,对战的双方拉来的火炮,各自都超过了一万门。打到最后,双方都快累吐血了,德国人瞪着血红色的眼睛干熬着,法国人也在哪里顶着。咋说呢?其实战争打到最后,德国人还是稍微的占据了一点点的优势。毕竟整个法国阵地上的大炮基本上就是被德国人压着打的。有一次德国人一个小时就丢到法国阵地二百万发炮弹,您听听这恐怖的数字,就知道德国人的优势,毕竟火炮这东西就是陆战之王,谁能掌握他,谁在战斗中就会占有一定的优势。

反过来看看法国人这边,炮弹?开玩笑,他的储备就没有德国的多,到了最后已经打的差不多了,他就没法和德国人拼这东西了。作为炮兵出生的尼维尔司令官,知道他带领的法国部队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而且根据他的推测德国人的炮弹比他们多太多了。所以尼维尔就打算把为数不多的炮兵后撤到大后方去,保持一下实力。当然在撤退的时候,尼维尔还是打算,给德国人一个小小的教训,他打算把所有的炮弹都打光了,再将火炮撤走,顺道也可以减轻一下炮兵的负担。

别的法国炮兵阵地不知道,但在马斯河上游的一个法国炮兵阵地上,有点犯难了。没别的,他们的火炮不仅炮弹没剩下多少,就连炮兵在之前的战斗中损失也不少,这要是在短时间内把所有的炮弹都打光了,就必须让所有的火炮都动起来。所以面临人手缺乏的指挥官,不得不命令他们的后勤人员开始操炮。这帮家伙就看过一个猪跑,还真没有抓过猪,所以操炮这东西,他们明白过程,但具体实施的时候就毛病百出了。

您就看哇,这帮人上去之后,只管把炮弹塞进炮膛,然后拉炮绳,至于炮弹打到哪里了,那就不管他们什么事了。在他们的心里,只要赶紧的把炮弹打出去,他们就可以推着火炮撤退了。就这个过程中,有一个下士,把炮弹塞进去之后,一拉炮绳,耳朵眼里头就听到“咚”的一声,炮弹飞了出去。“遭了!炮弹打歪了!”这名下士顺道还大喊了一身。

可不吗?明明德国的阵地在东北方向,这炮弹却飞到了西北方向,这牛头不对马嘴啊。听到喊声的指挥官,本来脑子里头的火气就没地可撒,这更加的生气了,跑过来还教训这个惹他生气的下士:“你眼睛长哪里了,能把炮弹打这么过分?”这是离的远,要是离的近了指挥官估计能踹这个下士两脚。但话音刚落,这就听到了一声巨响,跟着西北方向上就开了锅喽!那爆炸声都连成了串了,一声接着一声,炒豆子爆出来的声音都没这么密集的。

听得心肝怦怦跳,而且法国人的阵地都能感觉到地面的颤抖,就这动静一直维持了半个多小时。咋回事?法国人自己都懵圈了,但都有一个推断,德国人的弹药库估计是被端了,不然不会有这么一个效果。事实上也确实如此,那发打歪歪了炮弹,不仅瞄的是德国人设置在斯潘库尔森林中的弹药库,还特别神奇的穿过了通风管道飞进了弹药库。

您说说,真正的神炮手都没有这手艺。于是德国人搁在这个仓库里头的全部炮弹,就在这么一发炮弹的攻击下,全部殉爆了。您都不知道,这一次殉爆还真就即时,再晚上几个小时,德国人又要发起总攻了,德国人这些殉爆的炮弹就会打到法国人的阵地上了。而听到这个消息的法国统帅,高兴坏了,至于那份撤退计划,早就被他丢到了爪哇岛上泡着了。

这一次的误击,也得导致了双方,再无力发起炮战,战斗就一直相持到最后,最终德国人失败了。看见吗?殉爆的危险性有多大?弹药殉爆,这可以造成一场战役的成败。而且您注意到一点没有,在这场典型的殉爆案例中,德国人的阵地是在东北,但他的弹药库却是在西北。作战的地方和弹药存放的地点完全不重合,这目的就不言而喻了吧,这是在全力保证弹药的安全性。

所以作战的时候,弹药不是以顺手为第一要务的,而是以安全性为第一要务的。哪怕阵地和仓库离的远点,也要这么做。那么落到战壕阵地战的时候,何尝不是这样的。所以您看电影电视剧,那纯粹是看个热闹,您要是追究这其中的细节,那都是毛病,没法说。弹药使用的另一种情况跟您这么说吧,打仗不是下军旗,下象棋的,你布局好了,这才开始对弈,很多情况都是在什么也没有准备的时候,就投入到了战斗。

您比方说朝鲜战争中,堵截三所里龙源里的战斗,我军比敌人仅仅早到几分钟而已,就这么几分钟您感觉能挖个战壕出来吗?这个时候,别说战壕了,就连后勤补给的弹药都不知道有没有,全凭战士身上所携带的拿点子弹药来维持战斗的,那还有奢侈的放战壕上搁弹药的时间?至于挖战壕,那都是战斗间隙的时候,抽空用铁锹铁镐去挖出来的。

而且这种战壕,挖的时候,您还不能直溜溜的挖出那么一条可以藏人的沟,而是要挖成蛇形才成,弯弯曲曲的才好。为什么会这样呢?很简单,火炮要是打进战壕里头,因为你是Z字形的,炮弹的余波就会被一道道的土墙给顶住,会减少伤亡的。而且您要记住了,要是战斗打的激烈的时候,战壕这东西是会被敌人一遍又一遍的摧毁成平地,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战斗中间敌人不进攻的时候,那就必须拿起铁锹重新挖战壕。

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您感觉要是把弹药搁到战壕上头,能成吗?那太危险,一点常识都没有的新兵才会干的事情。所以一支部队如果有弹药储备,他们绝对不会把弹药集中到阵地上,而是会将大部分弹药存储在大后方,敌人想不到也攻击不到的地方藏起来。用的时候,再有士兵过去取,这才是正常的战场流程。您就算是再怎么着急,战斗中需要弹药,就算是没有挖好的猫耳洞或者连个壁橱都没时间挖,领回来的弹药,最次也得搁到坑道或者战壕里,绝对不会愚蠢到,搁到战壕的上边。

这么干,小编认为除了作死,那是一点好处都不会有,敌人巴不得你这么干,远远的放上一枪,这可比抱着枪冲锋冲击你的阵地来的爽快。在作战的时候,其实还有一种情况,部队投入到阵地之后,只是携带了战士身上的弹药,没有储备弹药,在战斗打一段时间之后,基本上就会被第二梯队换下去,这些战士利用自己身上的弹药继续作战。作为第一梯队就会下去,一边补存弹药,一边休息。

电视剧中士兵在203毫米、155毫米榴弹炮轰击时,卧倒就可以避免死亡真实吗?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榴弹炮轰击,还是二百零三毫米和一百五十五毫米的榴弹炮?你可拉倒吧,这东西挨的近一点,卧不卧倒都一个样,大概率是活不下来的。您别看电视剧里头,一发榴弹炮下去,一栋房子搁那啥事没有,屹立在哪里,仿佛还能住人似的,那纯属害怕浪费道具,舍不得炸。在现实中,也别二百零二毫米,就那一百五十五毫米的榴弹炮,正面轰击一栋房子,连渣渣都能给你炸飞了,还房子呢,残垣断壁都不会给你留下来,保不齐就是一个炸的黑漆漆的坑。

电视剧这东西,看看就成了,您千万别当真,按照人家的话说,那叫艺术来源生活,他还高于生活,问题的关节点在后半句,这一高于生活,必然会脱离现实了。就这,您还能当真了?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那碰到了炮弹打过来咋躲呀?”就俩字卧倒!答案一出,估计有小伙伴都要怒了。您先别,小编之前的答案是挨的近了,卧倒都没有用,挨的远了,这就不一样了。

接下来咱就分析分析这件事。首先咱的分析一下,这榴弹炮他的威力都体现在哪里,然后才能分析其他东西。一说这个,大家伙首先想到的就是炮弹的破片攻击,其实不然,榴弹炮的攻击不仅仅就这一招。当炮弹打下去之后,在炸药的作用下,弹体裂开形成破片四射,挨着了那就是一个死,碰到那就是个亡。当时躲过这破片攻击之后,跟着就要迎接一波最大的杀伤力——冲击波,这东西杀人无形,看不到摸不着,透体而过内脏都能给人整碎了。

就这种伤情,人从表面上看,一旦外伤都看不到,但鼻子耳朵眼窝里保不齐就要冒血了,医护兵就在跟前也拉不回来。您也别不信,说个事,您就知道。上甘岭战役,这场战役在我们中国人的心里刻骨铭心,当时选择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战斗英雄就有三十八位。1952年十月十四号,美军集结了三百多门火炮,每一秒钟落到上甘岭上的炮弹就有六发。

整个上甘岭都成了地狱。就在这种轰击中,我们的志愿军坚守坑道里头,可以说是达到了人体的极限。您能想象得到在坑道里头,居然能感受到来自行驶在大海上的感觉,周围没有一个东西不在晃动。一个年轻的小战士,就是在这种轰击下,被活活的震死了。您想想,这种冲击波还是经过了厚重的掩体削弱后的攻击。所以冲击波无形,看不到,摸不到,但威力那是一点都不比破片伤害小,甚至于更大。

那么如何防止这种冲击波对人体的伤害呢?小编在网络上看到过这么一个事。说有一位老爷子六十多岁了,这都退休了,因为本身经历的事情也多,那可都是真枪实弹一刀一枪打出来的人,所以他会被经常性的邀请去军校授课,或者是演讲。老爷子个头不高,也就是一米六,当时给下边的学员讲解战术动作。最后就讲到了战术动作一定要训练到位,到位成啥程度呢?一听到特定的声音,或者是命令,不经过大脑反应就要做出相应的动作,这能救命。

当时老爷子就给大家伙演示了一下,自己在讲台上做行军状走路,跟着就是一声大叫:“卧倒!”根据在场的人的说法,老爷子那一声吼,大的都能把俩耳朵炸的嗡嗡响,这声音还没停呢?就看着老爷子一个鱼跃,向前窜出去几米,跟着就是一个相当标准的卧倒,啪的一声就砸在了讲台上,那真是砸,不是爬的。坐在台子下的学员,还在愣神都没有反应过来。

然后老爷子就开始说他的经历,当年朝鲜战争中,他跟着连长步入战场,就这么普普通通的行军,敌人的飞机就过来,跟着就丢下一颗两千磅的炸弹。就这么一个轰炸过去之后,他们一个连的人,还能站起来已经不超过十个人了。喊卧倒的连长,在这次袭击中也牺牲了。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被小编说的有点绕糊涂了,说的是防冲击波,这咋又开始说卧倒呢?小编只想说,炸弹丢下来,他能炸多大范围?一个连队行军不可能走成一个圈,而是拉长了行军,一百多人的队伍活下来的也就不到十个人,您说说还有什么伤害了我们的战士?而上边说的哪位老爷子之所以能在这种环境中活下来,他当时卧倒了。

后来老爷子从朝鲜战场上活着走了下来,当时部队让他报考军校,老爷子没说二话就报了,而且报的就是炮兵。老爷子对这火炮太了解了,后来在隔壁小霸王的土地上和美国人又打了一场。就美国人那百灵鸟导弹,老爷子挨了两次,两次都活了下来。之所以能活下来,都是战场培养的经验,听着那百灵鸟的声音,立马做卧倒姿势,这才躲过了轰炸。

所以卧倒不一定能救命,但不卧倒出事的概率更大。但卧倒可不是电视里头演的那种窝成一团堵着耳朵爬在地上的卧倒,这种卧倒姿势是不对的,如果和炮弹落点挨的近的话,这种卧倒姿势同样会要命的。真正的卧倒姿势是,两条胳膊,用前臂卧倒,将上半身撑起来,胸腹之间要和地面有一个空隙,两只手捂住耳朵这才成。不然身体和地面贴的近了,这冲击波会从地面传导到身体中,同样会对身体内部造成损伤。

所以卧倒和卧倒是不一样的,至少电视里头演的那种卧倒是完全不对的,您以为火炮被叫做陆战之王,那是闹着玩的吗?想想当年解放战争中,解放军使用的没良心炮,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汽油桶,塞点炸药的简易的发射炸药包的东西。但这炮打到对面国民党阵地上,他们都受不了,投降过来之后,经过他们的描述,您就能知道这炮打过去爆炸没多大伤害,伤害最大的就是那震让人心慌的冲击波。

在说个心酸的事,当年抗日战争时期,淞沪会战时期,很多中国士兵就没见过大口径的炮,尤其是大口径的舰炮。一说舰炮大家伙都知道,统一口径的炮,舰炮更加的生猛。结果中国士兵遇到了之后,对这东西的威力一点都不清楚,所以正确的卧倒防护措施更加的不知道了。当日本人的舰炮一波接着一波的砸下来之后,死了很多人,而这其中真正被炸死的反而很少,很多都是被活活震死的。

当时但凡知道一个正确的卧倒姿势,就会活下来很多,跟着就会打死更多的日本人。好了,不说这件事了,咱接着说事。说到这里,咱还得说说远近问题。如果炮弹落点挨的比较近,身边哪怕有掩体能够躲过破片攻击,就算是你采用的正确的姿势卧倒,但冲击波照样会要命的。为嘛呢?冲击波说穿了,搁到平面上看,他就跟水波一样,最核心的区域最为密集,没法躲的,地面有空气中也有。

如果稍微的远一点就又不一样了。咋回事呢?这个冲击波扩张的样子,他不是说沿着水平面一层接着一层的扩张出去的,而是立体的。我们看炸弹爆炸之后,激荡起来的烟尘是不是呈喇叭的形状,朝着天空四射呢?而冲击波要是用仪器画出来的话,他的四射情况也是个朝着天空四射的喇叭形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离的炸点稍微远一点的话,人若是站的话,就会发现从脚底板开始算起,越往上,这受到的冲击波伤害就越大,也就是说头部受到冲击波的伤害是最大的。

那么在这个点上,采用正确的卧倒姿势,就会让身体不仅处于一个冲击波最少的区域,还能躲避地面传导的冲击波。所以冲击波最猛的势头,他是斜向上发展的,离得远了躲到下边,这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保全自己了。所以这个问题要是用专业人员来回答,他们一准就会说:卧倒不是打不到,而是能尽可能的减少伤害,至于伤害是多少,就看你离炸点的远近程度了。

咋说呢?战争总是从意想不到,和最不愿意的地方发起进攻的。炮弹这东西也是,当美国人发现炮弹落地爆炸之后,离的远了,可以通过简单的卧倒姿势进行躲避之后,他们又弄出了新的东西。无线电近炸引信,这东西估计有人没听过,小编给解释一下。这东西一开头是用在防空火炮的炮弹上的,因为防空火炮,那炮弹轰到天上,你是不能保证他能准确无误的钻进飞机里头的,所以他们就研究出了可以离飞机有一段距离,就能爆炸的引线,这样就会让炮弹在攻击范围进行引爆,到时候产生的破片就可以击攻击飞机,这就叫近炸引信。

那么前头加个无线电呢?这里炮弹里头就塞进去一套无线电装置,用炮弹壳当天线,炮弹内有真空管可以发射无线电波,这些电波发射出去之后,遇到天空中飞行的飞机就会反射回来,那么这炮弹里头的装置接受到这个信号之后,哪怕很小的信号,这炮弹就自己爆炸了。所以这种引线可以让炮弹,只要挨着飞机近了就能引爆,从而增加攻击飞机的概率。

那么这东西,一开头美国人用在了高射炮上,后来美国人突发奇想把这东西装到了对地的火炮当中了。无线电近炸引信在飞到目标地的时候,接受到目标地反馈回来的信号,您感觉这炮弹会在哪个位置上?一准就呆在目标地的半空中。您自己想想,这炸弹的威力?要是在地上爆炸破片呈喇叭状,向着天空飞。如果在空中爆炸,那么破片就会呈喇叭状,向下飞。

那么冲击波呢?他也会反过来的。首次使用是在二战中,1944年德国人突袭美国人,结果美国人就用了这东西,根据当时反馈回来的数据,这火炮的威力比平时增加了七成,几乎就翻了一倍。当时巴顿将军都说了,这种引信将改变战争的方法。说真格的如今的火炮,那真就不给步兵一点活路。遇到这种炮弹,唯一的办法就是赶紧的藏入防空洞里头进行躲避,其他真没办法。

如果您翻阅老兵些的朝鲜战争回忆录,就有发现,美国人在当年也使用了这种炮弹,这炮弹就没有落点,空中爆炸,地面上跟被犁过了一样,那那都是弹片,甚至于隐藏在反斜面,没有及时躲进防空洞的人,都会牺牲。所以防空洞和防御工事是最好躲避炮击的方法。当然这种炮弹也不算啥,毕竟如今的我们也有了这种炮弹,据说炮弹打过去,离地面两米就能爆炸。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那所有炮弹都改成这样的不就行了吗?其实不然,这不是什么黑科技,这一招鲜走遍天下的,这种炮弹要是遇到完善的工事,那也是没辙。你冷不丁抽冷门用一下还成,用多了,啥都是有解的。所以如今,躲避炮弹的方面,卧倒依然是其中一种重要的生存手段,在步兵的训练中,卧倒那绝对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训练科目。

小编是没有当过兵,只是听过一些,看过一些,当然不是亲眼看到的,只是搁着一个屏幕。但搁着屏幕依然能听到,士兵训练时候,卧倒时的那种啪啪声。毕竟卧倒针对的不仅仅是炮弹,很多作战过程都会用到,比如突然遭遇袭击,进行卧倒还击等,这个战术动作他是步兵能够生存下去的一个很重要的保障动作。当然也有人说,如今的战争还能看到步兵吗?您这话说的就不对了,不管战争如何的变化,高科技的如何应用,但归根到底打到最后的,还是人和人自己的战斗的,步兵作为一种古老的兵种,只会变的更加重要。


文章TAG: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要使用战壕  为什么战壕能避免炮击  第一  第一次  一次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