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最早的佛塔是十余座仅高数十厘米的小石塔,这些塔出土于甘肃和吐鲁番地区,刻造于公元五世纪上半叶的北凉时代,其形制大体相同,圆柱形,没有木构楼阁式塔身而具备覆钵丘和粗厚相叠的高大的相轮,这明显保留了较多印度、犍陀罗佛塔的造型特征,北凉石塔上大多刻有汉地道教的八卦与星象符号,可见当时佛教仍然附会于方士神仙迷信的特点。

古代的塔里能住人吗?

说中国的塔要从印度窣堵波说起。早在公元前1500至前600年佛教出现以前的吠陀时期, 印度就有一种为藏纳圣贤遗骨而建造的陵墓或坟冢,佛教创立之后,以这种特别的建筑物安置供奉佛陀舍利,佛经记载,释迦牟尼涅槃火化后,信徒修建了最初的十座窣堵波,八座藏舍利,一座安置装纳舍利的坛子,一座存放火葬堆的灰烬。印度早期的陵墓或坟冢常被视为污秽和禁忌的场所,大多都要建在偏远或隐蔽之地,但在佛教教义中,释迦入灭绝非释迦之“死”,而是脱离了轮回转生达到寂灭为乐的境界,这意味着佛教理想的最终实现,供奉释迦舍利的窣堵波,也就绝不等同于佛陀之墓,而是佛教终极境界的象征,是一种清净吉祥的“神圣之物”,所以窣堵波往往建造于村落或城市的十字路口或寺院正中,供过往信徒和僧俗礼敬朝拜。

大约在佛涅槃后二百余年,传说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打开多座最初的窣堵波,以神力分佛舍利并为之另建了八万四千座窣堵波,以供天下人礼拜供养,印度现存最著名的桑奇大塔,就是初建于阿育王在位时期。印度桑奇一号大塔,主体直径32米,高12.8米印度现存最古老的窣堵波遗迹有多座,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呈半球形或卵形的高大覆钵丘,在梵文文献中,犹如胎或卵形象的覆钵丘,具有藏匿、包孕和生命力以及丰饶多产之源的意义,覆钵丘也就成为窣堵波的主体。

《大唐西域记》记载佛曾教示如何建造窣堵波:“如来以僧伽胝方叠布下,次郁多罗僧,次僧却崎。又覆钵竖锡杖,如是次第为窣堵波。”由此可知,方叠僧衣象征台基、饭钵象征覆钵丘,锡杖象征刹杆相轮,三者合一就是窣堵波的最初原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记云:“佛言:‘应可用砖,两重作基,次安塔身,上安覆钵,随意高下。

上置平头……中竖轮竿,次着相轮。其相轮重数,或一二三四,乃至十三。次安宝瓶。’”桑奇大塔这类印度早期窣堵波的形制,与这些文献中记载基本一致,下部有高大的基台,其上为实心覆钵丘,覆钵丘小于基台,所以基台与覆钵丘之间的空间就成为一圈廊道,供僧俗用来右绕礼拜。覆钵丘顶立一组围成方形的石栏,这个部分成为“平头”,中间立一根杆刹,杆上叠置三层小圆伞盖,即三层“相轮”。

印度桑奇一号大塔各部分结构示意图早期的佛教教义认为佛陀无上伟大,佛身不可形象,《增一阿含经》云:“如来身者,不可造作…不可摸测…不可言长言短。”所以一开始佛教并没有佛像,经过阿育王大力弘法,窣堵波就成为佛与佛法的象征物,成为信徒和教众最重要的礼拜对象。到了公元一世纪左右,受到希腊文化影响,佛像率先出现在西北印度的贵霜王朝境内,在当地的窣堵波上,也开始流行雕刻各种佛传、本生等故事,原来作为主体的巨大覆钵,开始逐渐变小,其上的平台和相轮部分则相对变大,最下的台基部分则开始出现方形、多层的形制,并出现了下部逐渐升高且在其表面设龛刻像的做法。

拉合尔博物馆藏锡克里佛塔,塔身部分刻佛传、本生故事雕刻穆赫拉穆拉杜寺窣堵波、白沙瓦博物馆藏公元2-3世纪石小窣堵波随着佛教的不断发展,窣堵波成为内涵更广的纪念性建筑,在进入中国之前,其形制和样式已经产生了各种新的发展和变化,文献记载建于公元二世纪中叶的乾陀罗城(今巴基斯坦白沙瓦)窣堵波:“名雀离浮图。

塔基方形,周三百余步,层基五级,高一百五十尺,其上建十三级木构塔身,上又有金盘十二重,合去地七百尺。”这是典型的犍陀罗风格建筑,而早已不同于印度南方早期窣堵波的形式了。西域之于阗热尔克古塔、尼雅古塔、苏巴什古塔中国本没有塔这个字,其初见于东晋葛洪《字苑》,而汉地的佛塔实物,东汉就已经出现,现知最早的中国佛塔形象资料,为四川什邡出土的东汉画像砖上的三层佛塔。

此塔基座之上立有三层塔身,各层皆表现为三间四柱的木构外观,各层塔檐及塔顶都作斜坡顶,还略微带有中国建筑凹曲屋面的特征,顶上立有刹竿并安置三重相轮与宝珠塔刹。四川什邡出土东汉画像砖,残长21、高15、厚7.5厘米2008年湖北襄阳一东汉墓出土了一件黄釉陶楼,其主体为两层木构楼阁,本是常见的汉式陶楼,与众不同的是,这座陶楼顶部设有相轮塔刹,而相轮塔刹是印度佛塔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通高104、进深31、宽33厘米,由门楼、院墙和两层楼阁组成四川画像石上的佛塔塔身主体为三间四柱的木构,湖北黄釉陶楼主体为木构楼阁,都是中国自身风格的建筑。《三国志•刘繇传》记:“(笮融)乃大起浮图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采。垂铜盘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这是华夏佛塔的最早文献纪录,其中记载的浮图祠形制,也是典型的汉地建筑。

无论是考古发现还是文献纪录,这些汉地最早佛塔的形制和印度及西域佛塔的形制已大为不同,这体现出佛教初传中土之时,尚无法突破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的禁锢,只能依附于黄老之术的情形,当时佛塔这种典型佛教建筑,必定要以汉式传统建筑为主体才能为时人所接受,同时又必须具备竿刹相轮这类外来建筑构建作为特征标志,才能以新奇的形象引起社会各阶层注意,从而达到传法传教的目的。

中国现存最早的佛塔是十余座仅高数十厘米的小石塔,这些塔出土于甘肃和吐鲁番地区,刻造于公元五世纪上半叶的北凉时代,其形制大体相同,圆柱形,没有木构楼阁式塔身而具备覆钵丘和粗厚相叠的高大的相轮,这明显保留了较多印度、犍陀罗佛塔的造型特征,然而北凉石塔上大多刻有汉地道教的八卦与星象符号,可见当时佛教仍然附会于方士神仙迷信的特点。

左北凉高善穆石塔,右北凉高善穆石塔因为塔是佛陀和佛法的象征,礼拜佛塔也就是礼拜佛陀和佛法,僧俗为礼拜的需要而建造各种大型佛塔的同时,还出资雕刻诸多小石塔,或施予佛堂或置于精舍,一则僧徒能以此观经想佛,一则可以让更多的信众更为容易地礼拜。此外,不论大小,也不论以何种材质造塔建塔,其本身也是一种无上功德,《摩诃僧祇律》云: “真金百千担,持用行布施,不如一团泥,敬心造佛塔;人等百千金,持用行布施,不如一善心,恭敬礼佛塔。

”《法苑珠林•敬塔篇•感应缘》记西晋时会稽贸县(今宁波)出土小塔:“高一尺四寸,方七寸,五层露盘,似西域于阗所造。”文献中这种小塔和北凉石塔一样,都是为敬塔及求功德而施造的。雕造于北魏天安元年(466)的平城曹天度塔同北凉石塔一样,不具备内部空间,也是用于礼拜和求功德而造的石塔,不过其形制为一座九层楼阁形方塔,单从外观上看,是座典型的汉式仿楼阁重楼佛塔。

曹天度塔身高约2米,塔刹残高约0.5米,原藏朔州崇福寺曹天度现存台北历史博物馆,塔刹存山西朔州博物馆汉代盛行巫祝神仙思想,好仙者认为“仙人好楼居”,所以当时无论都城还是各地,都为求仙而建造了诸多高大的重楼式建筑,汉晋间人视佛为西方列仙,作为佛及佛法象征的佛塔,也就出现方形多层重楼的形制。河北阜城东汉墓出土重楼陶楼,通高216厘米,边长82.8厘米曹天度石塔整体呈方形,各层逐次缩小,每层塔檐均作坡顶,翼角微翘,并完全仿木结构刻出檐椽与瓦垅等构件,曹天度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楼阁式佛塔实例。

曹天度石塔随着佛教的迅速而深入地传播,佛教建筑的兴建也随之越来越兴盛,东晋十六国时期,佛塔除了信徒集资建造之外,国家统治阶层和地方豪族也开始不惜重资兴建,以示虔诚并祈求功德,佛塔的层数和体量开始有更大的发展,据史料记载,名僧道安于东晋宁康元年(373)在襄阳创建檀溪寺造五层高塔,之后南朝刘宋在建康兴建了七层庄严寺塔,而北魏于天安二年(467),在平城建造了七层永宁寺塔,文献记载此塔“高三百余尺,基架博敞,为天下第一。

”宋明帝于泰始七年(471)建湘宫寺,本拟建十层佛塔,不成,改为建二座五重塔,说明七层高塔已近当时技术极限,大概五十年以后,建筑技术才有所突破,熙平元年(516),北魏以皇室之力在洛阳终于建立起了九层永宁寺塔,南朝梁武帝在大通元年(527)建造的建康同泰寺塔,也高达九层,至此,建造高塔不但成为皇族贵戚、豪富大家之间争奇斗奢的一种方式,更是国与国争胜的表现,佛塔的高度和规模也就随之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北魏洛阳永宁寺塔遗址鸟瞰《洛阳伽蓝记》记永宁寺塔:“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上有金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通过考古发掘得知,此塔塔高以《水经注•谷水》所记高四十九丈较为合理,这已远远超过了三百余尺高的七层平城永宁寺旧塔了。杨鸿勋先生手绘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复原图洛阳永宁寺塔原地下部分的基座东西101米,南北98米,厚2.5米,基座上有124个方形柱基础石,由外至内构成五圈柱网,然而塔中心部分为巨大的实心土坯砌体,这起到抗击摇摆及扭曲以稳定塔身构架的作用,由此可知,永宁寺塔为方格柱网与中心土台相结合的结构方式,也就是说,洛阳永宁寺塔是一座土木混合式建筑,并不是一座纯粹的木构佛塔。

中大同元年(546)建康同泰寺九层佛塔焚毁,梁武帝又建十二层新塔。虽逢侯景之乱而止,却已然说明南朝这时已经具备建造高过十层佛塔的技术能力。当时描写佛塔的诗文中可见“重檐”、“累栋”、“悬梁”、“浮柱”、“飞楹”等语句,可见这些佛塔都是多层木结构,“悬梁”、“浮柱”更表明其构架是一层层相叠而成。日本飞鸟时期的建筑遗构,是公认的学摹南朝之作,根据世界最古老的木构佛塔法隆寺五重塔推测,梁武帝时期建造的高大佛塔,都应都是纯木构方式,与北朝佛塔多为土木结合方式决然不同。

日本飞鸟时代建筑法隆寺五重塔南朝木塔的高度未必超越洛阳永宁寺塔,然而在建筑技术以及结构外观上,这些佛塔明显要比北朝更胜一筹。但不管是南朝同泰寺九层塔、十二层塔,还是北魏永宁寺这样巨大的塔,如果没有没有登峰造极的建筑技术,没有巨大人力和财力作支持,都是不可能出现的。《南史》记有梁武帝曾发掘长干寺塔下“龙窟”及舍利事,古人建塔时先在塔心位置的地下挖一小室,名“龙窟",用来藏纳舍利及相关宝物。

龙窟上立石磉,石磉又称“刹下石”,相当于整座塔的奠基石,然后再在石磉上立木刹塔心柱。考古发现,印度古塔中舍利函都存放在高大覆钵丘的中心轴上下,其中心轴上或立好木柱,或者设置管状孔洞,而汉地佛塔,舍利函已转为深埋在塔心柱之下了,后世建塔设龙窟莫不安此形制,并称龙窟为佛塔地宫。印度古窣堵波断面结构示意图法隆寺五重塔地宫及塔刹各部示意图古时建造大塔须先立中心刹柱,后再层层架设梁架,中心刹柱是最重要的木料,往往是直而长的贯通上下的巨材。

由于巨材难得,又限于礼制约束,唯有社会上层能用,所以建造大型佛搭所用的巨大刹柱,只有靠皇帝特赐,梁简文帝为王时建天中天寺,梁武帝特赐柏木刹柱,南朝木塔实例无一存留至今,然而日本法隆寺五重塔之中心刹柱即为此类巨材。法隆寺五重塔塔心柱上部法隆寺五重塔塔心柱下部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以及佛塔用材的改变,后世建造佛塔已不再使用木材刹柱,国内现存的古塔中,唯有建于唐代宗时期(766—779年)的河北正定凌霄塔,还保留有这种遗制。

河北正定凌霄塔塔心柱南北朝时期的佛塔除土木结构和纯木构之外,尚有砖石佛塔,并且出现了密檐结构,当时的史料中可见有十一、十五十七层佛塔的记载,但这些都是密檐塔,所谓密檐,指的是塔的外檐层数较多,塔身以上塔檐之间的距离极短,紧密相连,远望层层重叠,很难轻易分辨层数,著名的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就是早期的砖砌密檐式佛塔。

河南登封嵩岳寺嵩岳寺平面及立面结构示意图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523),是中原真正意义上最古老的塔, 此塔高近40米,塔身平面为正十二边形,中空呈筒状。木料易朽易燃,以砖石为材的佛塔,相对更为坚固,不过因为没有柱梁等结构,为求稳固,高大的砖塔只能采用加厚塔壁的方法,嵩岳寺塔塔身为上下贯通的空筒,不过空筒空间狭小,而塔壁的墙体厚达2.5米。

嵩岳寺塔底层砖砌墙体第一层塔身之上用叠涩砌法挑出十五层塔檐嵩岳寺塔共十五层,第一层特别高大,以上十四层为密檐,逐层向内退缩并减低高度,不过各层挑出的砖叠涩出檐高度相同,由此塔身从下至上,砖檐的外端形成了一条优美的卷杀抛物线,所以尤为挺拔秀美,私以为塔的正十二边形其实是圆形的摹化,而其层层密檐是北凉石塔层层相轮的演化,可见此塔尚存印度古塔的遗风。

北凉石塔及嵩岳寺塔卷杀结构示意图嵩岳寺塔佛塔在外观上通常分为基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南北朝时期的汉式佛塔与印度古制已有了极大变化,主要原因是两地的政治社会、历史文化不同,反映到具体的细节,则是佛塔的各个部分的比例、样式及组合形式的改变,汉地的佛塔大部分还保留了印度古塔中覆钵、露盘、宝珠等部件造型,以作佛塔的特定标志,但这些部件造型,在整座佛塔中所占比例已大为缩小,又几乎聚集在塔顶,以相轮为例,《佛学大辞典》释云:“(术语)又曰轮相。

塔上之九轮也。相者表相,表相高出,故谓之相。又相者视也,人仰视之,故云相。”佛塔的塔刹上装置金属质地的相轮若干重,在阳光下金光闪烁,所以古人形容其“灼灼金茎”,古塔的相轮多为铜制,也称为承露盘,其层数不等,有五层、七层、九层之例,《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刹上有金盘十一重,登封嵩岳寺塔现存相轮为七重,是宋初修缮时补造之物,而后世一些佛塔已将相轮全然省略,不过大多数都还保留石制和金属刹杆,而这种石质或金属刹杆的安置,又是造塔过程最为重要的一个关节。

金属塔刹结构示意图,详细名目参看法隆寺塔地宫塔刹图立于塔顶的塔刹相比于塔身,体积要小得多,但却是建造佛塔过程中的最大起重件,中古时期,即使中型佛塔的刹杆,都要达到一二千斤,而且往往要达到十几二十米以上,在高层佛塔安置这样重量和长度的刹杆,除了要有高超的测量技术防止安装倾斜之外,更重要的是必须有相应的高空起吊工具和施工技术,也就是说要大型的起吊器械和脚手架一类的配套设施。

关于塔刹的安置,《洛阳伽蓝记》有一则记载:“王修浮图,木工既讫,犹有铁柱,无有能上者。王于四角起大高楼,多置金银及诸宝物,王与夫人及诸王子悉在楼上烧香散花,至心请神,然后辘轳绞索,一举便到。故胡人皆云四天王助之,若其不尔,实非人力所能举。”实非人力所能举,说明铁质刹杆安置极为困难,而这段记载里最重要的”四角起大高楼“和“辘轳绞索”,即安置塔刹须在塔的四周建立四组独立的脚手井架,此外还须用滑轮一类的起吊提升工具,如若在一座高80、90米的佛塔上安置长重塔刹,那么四周的脚手井架至少也要高达90米,这些脚手架本身的抗风防倾倒就是一项建筑技术难题,何况要在这基础上负载和起吊安置。

嵩岳寺塔塔刹部分嵩岳寺塔开券门四道通塔心室,室内原应有置像,今不存。底层十二面,每面砌出角柱和塔形佛龛并以砖砌出壁柱、壶门、山花蕉叶、火焰型券等装饰,从外观上看,这一部分是整座佛塔最重要的部分。嵩岳寺塔塔身外装饰部分《牟子理惑论》记东汉洛阳白马寺佛塔:“于其壁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这应指的是佛塔基座和塔身外壁均绘有壁画,嵩岳寺塔底层塔心设像,外立面装饰繁复豪华,都是为了供信徒绕塔瞻拜以观佛想佛。

密檐式塔是中古时期最常见的古塔形制,这类塔的特征除了层叠叠涩的密檐之外,还表现在下部第一层塔身比例尤大,并把佛龛、佛像以及门窗、柱子、斗拱等雕塑装饰都集中表现在塔身或第一层上,塔身内部往往都作实心处理,无法登临。北魏以后密檐式佛塔日益发展,装饰由简到繁,日趋富丽豪华,而这些基本特征都未改变,大多数辽代时期佛塔可作代表。

朝阳辽塔黄华堂辽塔北朝除嵩岳寺塔外,并无其他佛塔实例遗存,通过文献和同时代的石窟壁画和浮雕等形象资料可以得知, 密檐式佛塔之外,楼阁式佛塔最为常见,以后千余年,密檐塔和楼阁式塔成为中国佛塔最流行的两种形制,相比密檐塔,楼阁式塔的层数大都不超过七层,其塔身为从下向上斜直收分,各层出檐的外缘连线呈一直线,此外楼阁式塔的塔身表面通常隐出柱、枋、斗拱等木构件形象,现存最著名的楼阁式佛塔为长安慈恩寺大雁塔。

大雁塔民国旧影隋代有确切纪年的实体塔只有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此塔通体石构。方形平面,通高15.4米,塔身6.6米,面宽7.4米,檐部挑出叠涩五层,塔顶以二十三层石板层层叠涩成四角攒间锥形塔顶,石质露盘、山花、蕉叶、顶轮宝珠构成刹部。塔四面正中开券门,内有中心方柱,佛像靠柱身四面设置,整座佛塔方直稳正,以质朴取胜。

济南神通寺四门塔民国旧影四门塔重修后今景唐代留存至今的佛塔有不少,但无一是木结构,从间接资料可知,当时建造的佛塔主要都是木结构,只是不利于久存,今人无幸见到而已,砖石建仿木结构楼阁式唐塔,重要实例为高宗总章二年(669)的长安兴教寺玄奘塔,而密檐式砖塔,嵩岳寺以后将近二百年都无实例遗存,景龙年间(707—709)的长安荐福寺塔,也就是著名的小雁塔,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唐代密檐塔。

玄奘塔及小雁塔民国旧影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多重高塔并不供人登临,当时的文献中也不见登塔的诗文记载,《魏书•崔光传》记洛阳永宁寺塔建成后,灵太后于神龟二年(516)躬登九层佛塔,崔光上谏引《内经》云:“宝塔高华,堪(龛)室千万,惟盛言香花礼拜,岂有登上之义……莫可而拟,恭敬跪拜,悉在下级。”可见在当时还没有登塔的习俗,因为有大不敬之嫌,崇佛礼佛只在下层塔内礼拜,胡太后登塔或为创举,之后庾信有《和从驾登云居寺塔诗》曰:“重峦千仞塔,危登九层台。

”可见到了北朝晚期,达官显宦、文人学士已登塔以眺览观景了,这时候佛塔的才开始可供登临,以至于成为以后高塔的一项重要功能,而其形制和结构,也因此有了新的发展。塔若要可登临的作用,那么对塔的结构、阶梯、走道,甚至是门窗开口方式和大小等都要有所要求,塔的平面形式和结构方式也就要随之变化改进,如须将塔内的楼层、楼梯尽量建造得宽阔以便伫立和攀登,门窗开门须尽量宽敞,六角形、八角形的形制开始普遍,因为相对方形佛塔,多边形可以增加更多的方位视野,甚至在塔身之外设置平坐形成可以环绕的回廊,登塔者可以借此可以走出塔身远眺,以砖塔为例,建塔者往往通过砖叠涩出挑出塔身平台,再加以木构勾栏以成为塔身外廊。

砖塔叠涩出挑平台结构示意图由于砖石材料受压强度高,相比木构更不惧水火雷电,砖石佛塔只要底层塔体厚实,有局部损坏也无伤大局。陕西二龙塔不过砖石佛塔在砌体的抗拉、抗剪能力上,却有致命弱点,地震对佛塔一类高大砖石结构体造成最大的破坏处,往往是砖塔门窗开口集中的部位,因为这个部分是砌体强度薄弱的地方,彭县龙兴寺塔为唐代曾经重建,据《彭县志》记载,乾隆年间地震导致“塔顶四裂,势将倾圯,卒不坠。

”嘉庆、光绪、民国年间各倒塌四分之一,之后只剩西北角矗立,而其断裂处,正是各层门窗所在的中轴位置。四川彭州龙兴寺地震断裂结构示意图为解决这个弊端,佛塔往往建造成六边形或八边形,在增加了抗风面的同时增加了底面积,此外为避免使薄弱环节集中在砖塔砌体每一面的中轴线上,佛塔各层门窗开口往往进行逐层错开处理,所以在宋以后,八角形平面取代方形平面成为佛塔形制的主流,如苏州云岩寺虎丘塔、杭州六和塔等著名佛塔。

在抗震方面,毫无疑问是成熟的木构建筑为好,伟大的应县释迦塔高达67米,这座世界上最高的木构建筑历经千年而完好,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来日有专篇详说应县释迦木塔,所以这里暂且割爱,限于篇幅,其他唐宋元明清诸多古塔名塔也不再详论。山西应县佛宫寺辽代释迦木塔塔在印度最初用于藏纳舍利,作为佛与佛法的象征物。传入中国后继续保留固有的内涵之外,还派生了护法镇邪、登高瞭望、导航引渡等作用,因为用材和形制千变万化,其本身又成为了名胜风景,是中国古代仅次于宫殿的重要建筑物, 这一幢幢深奧、奥妙复杂的建筑,都是这是那些从未经过现代科学开化的无名工匠创造的,在彰显我们古人非凡才智的同时,已远远超过了宗教本身。

我的世界如何制作高效率的刷怪塔?

你好我是炜炜JieShuo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制作高效率的刷怪塔需要的材料有:火把,漏斗4个,2个箱子、4个活板门,大量的实体方块(例如原石),8桶水(或2个自己做的无限水)第一步从地面上开始搭150格的原石,然后在搭建个平台,而这个平台最好大一些,然后在平台搭建22格高的形状空心柱子,在到原来柱子的基础上向4个方向延伸7格。

铺好地面和墙壁,而羊毛是用来方便数格子再到中间的扣子放上活板门,然后在把它打开,放好水。铺好房顶,里面最少留3个格字高度的空间,注意不包括放水的那一个格子,然后做好照明,在以防房顶刷怪。在回到那个平台,在挖4格洞,摆放箱子和漏斗,而且漏斗要对着箱子摆。最后一步,调整好难度,自己在平台上挂机,等一段时间就会有怪物出来。


文章TAG:芭比之长发公主  长发住的高塔怎么画  芭比  芭比之长发公主  长发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