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后面也搞出自己的“三三制战术”,有两个火力组组成,虽然支援力量大,冲击力量却小了很多,其队形也少很多,从整体来说很碎,而且作战不够灵活,并且组内一旦发生伤亡,美军的战斗力就直线下跌。三三制战术是如何运用1、三名士兵组成一个战斗组,三个战斗组按照三三制原则形成一个战斗班,每个战斗班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分别由班长、副班长以及一个小组长带领,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散兵线推进。

穿插分割战术还有效吗?

之前,我军西部战区官微发布了一条迫击炮班组进行实弹演练的视频,并配上了:穷则战术穿插,达则给老子炸!”这句霸气外露的话,不少网友都表示笑翻了,更有网友留言调侃道,看来我军如今真是肥的流油啊!“不上远火也敢说这种话了”。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过去咱们穷的时候,只能靠战士们进行战术穿插攻占敌军阵地,现在不一样了,现在“达”了,只要条件允许,直接就可以对敌军阵地先来一轮火力覆盖。

40年前的这个季节,在祖国的南疆,我军在11天的时间里面,就足足宣泄了100万发左右炮弹。平均一天10万发,相传每次炮兵早上起来一睁眼,今天有10万发的任务。完全是用牛刀在杀鸡。当时在攻取凉山时,我炮兵部队所有炮火对谅山市区33个重要的攻击目标发起了猛烈轰击,一时间震耳欲聋,雷声滚滚,呼啸着的炮弹如雨点般飞向了谅山市,整整30分钟,9919发炮弹,半个小时的地动山摇,谅山市所有对外的交通,通信,供电都全部瘫痪,化为乌有。

不过说起穿插战术,咱们这边可是战果辉煌,曾经创下了有史以来步兵14小时急行军70公里的作战攻击速度。这一战术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敌军部署间隙或薄弱部位,插入其纵深或后方的战斗行动,穿插的目的就是包围和孤立敌人,制造局部兵力火力优势。这种攻击速度在过去的战场上是一种很常见的作战手段,我军曾在鸭绿江那头,将穿插战术发挥到了极致。

1950年11月27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在成功穿插德川里之后,继续向西、西南方向攻击前进,实施战役迂回。第113师从德川以南沿安山里、船街里、龙召里开进,每小时攻击前进的速度是5公里,14个小时连续作战,先后打垮南朝鲜第7师、土耳其旅、美25师、美骑1师、英29旅各一部,前进70公里,切断了敌军的退路。

这一仗,中国人民志愿军创造了步兵进攻作战速度的极限,获得“万岁军”的赞誉。有人评价说,有史以来步兵从未如此辉煌过。在美国西点军校的教科书里有关于步兵作战的章节,其中一章以战史为教学科目的,着重描述中国志愿军的步兵穿插作战战术,并对志愿军致以最高级别的敬佩!在经过了反复的研究之后,美军也从志愿军的步兵穿插战术中得到了宝贵的经验。

后来在海湾战争中美军也复制了中国的“穿插战术”用武装部队打伊拉克的溃军。不过,自从抗美援朝战争之后,我军就得了火力不足恐惧症,并且这个症状到现在还没完全“治好”!没有什么是一发炮弹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急速射、最大基数、满覆盖、地毯式.........后来直接达到了作战最理想的状态,随心所欲不逾矩,完全可以迅速发现、跟踪、定位敌方目标,然后以远程火力将其消灭,然后一线部队只负责占领、搜索、清剿残敌。

什么是环形防御工事(阵地)?

环形防御工事和环形阵地是两个概念,别弄混了。这种,是典型的环形工事。士兵可以在工事内向外各个方向进行射击,同时在工事内部的通道内可以更加方便的移动但阵地(Battle Position,战位)则和工事不同,是战场的布置方式。一般环形阵地主要出现在防御一方。在战场上可以修建大量的工事形成阵地,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己方伤亡。

并且占据一定的有力位置对敌人进行打击。但问题来了,如果将阵地一字排开这样实际上阵地的两边是没有意义的,远远的超出了士兵武器的射程,就导致了整体战斗力是难以发挥的。于是就会采取聚焦方式对自己的火力进行配置,这个体系就有点像太阳灶了通过一个弧面将阳光的能量集中于一点,这样就能发挥能量汇聚的作用,在这一点内的物体就可以最大效率的被加热了。

环形阵地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将阵地依托地利形成弧形,并判断敌人行进的必经之路,将活力的焦点汇聚在一个区域内。这样战场上的每一个人就都能发挥作用了。这样敌人来了之后,就可以对敌人进行高效的打击。例如上图的环形阵地的布置方式。同时,由于轻武重火力射程不同,是可以将一些重武器放在第二线或者第三线的阵地上的,这时就会形成一个针对于火力焦点的同心圆弧——这也就是环形阵地的名称由来了。

但要注意一点的是,其实:这样这样甚至于这样的阵地都是环形阵地。在战场上没有可能性让阵地的排布形成一个完美的圆环。所以就可以可以出现《亮剑》中李云龙和楚云飞在团部聊天李云龙夸赞云飞兄环形阵地构筑的好的一个桥段了,本身只是看大比例军事地图就可以看到阵地布置的。也正因为,军事地图上可以看出敌人有可能在哪些区域构筑环形阵地。

著名的三三制战术,是怎么运用的?

林彪发明的“三三制战术”,在朝鲜战争一战成名,利用27个人,就可以拉成800米的攻防战线,把美国都吓到了,以为乌泱乌泱都是人,朝鲜战争结束之后,三三制战术成为美国西点军校讲课经典战术,美国研究了很久,但还是学不会。什么是“三三制战术”三三制战术就是一个不断循环掩护的过程,由三人组成战斗小组,三个战斗小组组成步兵班,以三角形进行进攻和三角协防,小组成员分工明确,一人负责进攻,另外两人负责掩护和火力支援。

三三制战术的出现,是因为我们国家在面对日本、美国等国家时,我们的武器装备比较差,别人一架重机枪就可以防守一个隘口,如果我们盲目进攻,肯定造成很大的伤亡。战术大师林彪结合我国八路军缺乏重火力,和经常以密集队形冲击日军的坚固阵地,造成很大的伤亡情况,为了避免敌方密集火力的杀伤,强调密切协同,层层推进,交替掩护进攻,推出了著名“三三制战术”,小米加步枪一样压制美国先进武器。

三三制战术在朝鲜战争的效果1950年6月25日,在美国支持下,韩国军队越过三八线,进攻朝鲜人民军,朝鲜战争正式爆发,朝鲜人民军在很短时间内,多次击败韩国南朝鲜军队,于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1950年9月,在仁川登陆,开始反攻朝鲜人民军。中国出现朝鲜战争的原因在历史上,日本多次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同时联合国在进攻朝鲜人民军时,曾多次越过我国边境地区,为了保护我国不受侵犯,中国内部经过讨论,响应朝鲜人民政府的球员,坚决反对美国侵略者侵略朝鲜。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入朝作战,但是想要胜利,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者相辅相成,我们从这方面分析。美军的命门所在美国一直以来以机械部队出名,所以在朝鲜战争中,美军有很多的坦克、火炮和飞机,而他们也因此过于依赖这些武器装备,一旦这些东西失去了作用,美军的战斗力就会下滑。

1950年11月7日,麦克阿瑟在朝鲜战争上布下东西两条线,并狂妄称要发动所谓的“圣诞节攻势”,在27日傍晚,中国志愿军第九团打响长津湖战役第一枪,把美军王牌陆战第一师和步兵七师分割包围。中国志愿军对美国弱势做出对策美国借助火力优势形成防御阵地,中国志愿军及时用三三制战术进攻,于是采用前三角队形和后三角队形,三人相互掩护前进,360°无死角战斗,一会集中,一会分散,把美国士兵打懵了,无法发挥炮火优势。

通过这个战术,让中国志愿军多次在夜间进攻到美军的核心阵地,但由于弹药装备的不足,无法取得阵地的巩固,只能在天亮前返回。中国志愿军在朝鲜战争的表现长津湖战场打得非常胶着,中国志愿军和美军激战两天,最后麦克阿瑟命令联合国军全线撤退。12月1日,英国特遣队被中国志愿军的三三制战术全部歼灭,美国的步兵7师31团也全军覆灭,到25日,长津湖战役结束,我国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广大地区,第九兵团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下,完成了艰巨的任务。

在第五次战役即将结束时的铁原阻击战中,李奇微再次倚强凌弱,第十九兵团的63军再次用三三制战术,牢牢拖住敌人14个日夜,保障我国志愿军有序的后撤,并在三八线附近建立新的防线,有力促进联合国关于停战的声明。因为美国在朝鲜战争支持韩国,从那之后,在朝鲜不能出现美国和韩国的东西,美国的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都不能出现在朝鲜,连牛仔裤都不得穿,去朝鲜旅游,手机、电脑不能有美剧和韩剧,在朝鲜也不能讨论美国、韩国,连名字都不得提。

在接下来的对印作战中,三三制战术再次让印度惊呆,当时有三名战士和主力失去了联系,分别为庞国兴、周文轩、魏英武,他们临时组成一个战斗小组,大胆插入印度纵深7.5公里,打了5场战斗,连续夺取印度三个炮兵阵地,击溃印军两个炮兵团,缴获火炮7门。三三制战术是如何运用1、三名士兵组成一个战斗组,三个战斗组按照三三制原则形成一个战斗班,每个战斗班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分别由班长、副班长以及一个小组长带领,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散兵线推进。

两名士兵在前,组长在后,呈一个三角阵型,一个负责进攻,一个助攻,一个支援,作战非常灵活。2、为了减小被敌方爆弹损伤,每个人之间的距离以不能让一发爆弹干掉一个战斗小组为基准,于是27个人组成的战斗群,火力进攻线拉长为800米的宽度。拉长宽度之后,不仅可以避免团灭,还可以营造一种假象,让敌方觉得满山遍野都是解放军的错觉,等敌方火力覆盖之后,发现根本没有几个人。

3、防御作战时,一名士兵拿着步枪精准射杀敌军,一名用轻机枪手打出短点射,用于打乱敌方攻击队形,为队友提供火力支援,另外一名士兵用手榴弹炸伤敌人,使敌军无法靠近。如果敌人逼近,那么士兵就上刺刀,进行白刃战,一旦敌军靠近,对我们非常不利,因为我们人数少,但是敌军也放弃他们有优势的装备武器。4、在进攻作战时,三人作战小组会采取队形疏散,以低姿动作前进,后边伴有轻机枪和重机枪的掩护,士兵有层次的突进,每个小组成前三角和后三角的队形前进,前呼后应,避免密集火力的杀伤,而且保证冲击的连续性。

在敌方火力死角布置迫击炮,而且在机抢手边布置一名特种枪手,用于击杀敌方指挥官或者机枪手,而我们的指挥官隐蔽在保护内,保证指挥调动。5、在更高级别的作战组织中,一般都会进行两轮试探性打击,第一轮是正面打击消除敌方当面火力,第二轮集中打击一侧,造成一侧配置不均,逼迫敌方机动,从而最大限度消灭机动中的敌方力量,为最后的总攻做准备。

在炮火覆盖之后,在发起攻击时,会以分散为大大小小的队形,实施多点渗透进攻,通过非正面火力打击敌军,打乱敌军通讯指挥和火力支撑体系。三三制战术有哪些队形变化第一、纵队变一字队形12人制步兵班和10人步兵班直队散开成一字队形,十二人制步兵班会多出一个小组,变换队形时,可根据班内2、3组的强弱来决定第4小组的位置,左边或者右边较弱时,就往弱的那个方向加强。

班长会根据地方火力强弱、地形、任务等情况,灵活指挥班战斗队形的种类,和各组之间的间隔距离。士兵听到班长的命令之后迅速转换,这就非常考验班长的战场触觉,当一路队形散开成进攻队形时,班长的口令一般是:“”目标正前方某处成战斗队形跟我前进”。一般有这种转变,是因为敌方火力不是非常猛,我方要火力压制,因为队形拉来之后,纵队拉宽火力更加集中,可以及时消灭对方暴露火力。

第二、纵队变三角队形当战斗队形需要继续前进时,班长会发出口令:“目标正前方某处呈一字队形或三角形后、三角形、左梯形、右梯形”。纵队散开后,每一名士兵都有固定的变换位置,一般都是组长在最合适的指挥位置,火力手一般由班长直接指挥。从纵队变成三角队形时,纵队火力比较小,无法给敌方致命的打击,而且对方进攻面比较多,而三角队形可以集中压制一个方向,然后再消灭地方机动力量,而且三角没有盲区,进攻、支援、防守成一体。

第三、纵队变左梯队当需要从纵队变成左梯队时,班长发出口令:“目标正前方某处就地散开”,听到口令后,全班以第一小组为准迅速散开,利用地形准备射击。从纵队变左梯队,是因为地形的原因和火力压制左边的地方,拉开左梯队之后,射击范围增加,而且有层次,后面的队友不仅可以缓慢推进,还可以一直保持火力的压制。第四、一字形变前三角当战斗队形向一翼散开成一字队形时,班长发出口令:“目标正方某处向左右散开”,当听到指令之后,第一组正对目标跑步前进,其他小组以第一小组为准,按照规定的队形迅速散开,并继续前进。

从一字形变三角,说明对方火力过强,我们需要及时调整,而且一字队形容易暴露自己的火力点,而三角形队形可以进攻、可防守,可以慢慢推进队伍。第五、小组队形战斗小组有自己的队形,一字队形、前三角、后三角、左梯形、右梯形、纵队,根据地方火力、地形变化自己的队形,每个小组间隔20-30米左右。这个体系前面的一字队形、前三角、后三角可以进攻、支援,后面的左梯队、右梯形、纵队可以进攻,进攻、防守一体的体系。

三三制战术的优缺点第一、无盲区三三制步兵小组相比二人小组,三人优势更加大,因为持普通步枪的三人小组,视角通常没有盲区,而二人小组通常会有视觉盲区。关于袭击和掩护两人是可以,但是三人的话,就有助攻,以防备意外出现,所以三人是最佳组合,可以随时的变换。第二、灵活补位三三制战术虽然好,但是难免也会有受伤或者牺牲,当有人受伤或者牺牲时,后补前,左补右,保证进攻与防守人员始终按照战术的人数。

三三制队形在战斗时,如果战斗比较激烈,是通过小喇叭长短声指挥队形,以及进攻、后退等状况,所以炮火声太大,根本听不到人声。第三、足够经验和个人机敏三三制战术最大的缺点和命门是战斗中,士兵完全靠经验和个人机敏,随时变换队形,以适应当前的战况。如果没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和互相熟悉的士兵,根本玩不转这个战术,这也是三三制战术闻名于天下,却很少有外国军队使用的原因。

我国的志愿军经过了多次战争,经验非常足,而且班长熟悉士兵,配合默契,没有足够的实战根本不行,而美军虽然也参加二战,但是太依赖他们先进武器,步兵能力水平跟中国没得比。写到最后:在1948年,林彪元帅编写的《一点两面和班组的三三制战术》手册,由辽宁第五军分区出版,并在东北野战军率先推广,要求战士学习上面的战术,所以在朝鲜战争能很好发挥出来,成为战胜美军的法宝。

三三制战术在朝鲜战争上让美军大开眼界,北约北欧军队总司令霍利克这样评价:“我当了一辈子的步兵,同德国步兵、同中国步兵打仗,也看过美国步兵、苏联步兵大仗,但我认为,最优秀的还是中国步兵”。朝鲜战争上的胜利,不仅仅因为我国志愿军英勇善战,指挥员高超指挥,步兵战术也是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军后面也搞出自己的“三三制战术”,有两个火力组组成,虽然支援力量大,但是冲击力量却小了很多,其队形也少很多,从整体来说很碎,而且作战不够灵活,并且组内一旦发生伤亡,美军的战斗力就直线下跌。

朝鲜战争中,中国俘虏了美国15名顶级飞行员,后面中国用这15名飞行员换回钱学森,回国后,钱学森为中国制定人才计划,培养无数的人才,而且钱老是优秀战略科学家,可以正确把握发展方向。过去“穷则战术开花”,现在“达则给老子炸”,在钱老带领下,中国有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航母、人造卫星等等,如今中国已经不再是过去的中国了,100周年庆典上,中国强势展示中国的态度。

战场上作战的士兵如何保持个人卫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个人卫生?上了战场还考虑这个?明天是死是活都不知道,还卫生呢。大家看看衡阳战役,日本兵的回忆。负责送饭团和弹药的第1大队辎重兵老田诚一,多年后回忆:运送补给谈何容易,要冒着敌人的空袭、狙击和迫击炮的炮击,历经艰辛从到送到前线。我背着粮食和开水,一旦遭遇敌人射击和空袭,就跳入战壕中。

此时战壕中尸体重叠,恶臭熏人。有些尸体已经腐烂变色,甚至从中间烂开,到处都是蛆虫。我们日本人是很爱干净的,但此时我只能从这些腐尸上走过去,不然就得死。对我们来说,最危险的就是不知道哪里飞来的迫击炮。即便我自认为利用战壕、树木甚至房屋躲避了敌人炮兵的眼光,仍然会有炮弹带着令人毛骨悚热的声音飞过来。有一次,我好不容易将开水送到前线。

口渴之极的士兵立即将沾着泥土的水壶伸到水桶里,将开水搞脏了。我是用命为代价,才送来这些干净的水,不觉很气愤“喂,你们就不能再小心点吗”谁知道一句话没说完,突然一发迫击炮弹落在人群中,轰的爆炸了。我瞬间失去知觉,醒来以后发现左右手臂都是血,站也站不起来。周边的人全部倒地,没有一个能站起来的。我们高呼卫生兵的名字,但没有一个人来。

看看,这才是真正的战场。连喝的水都不能保证卫生,哪有水去洗脸甚至洗澡。再看看别的回忆。日军第133联队黑濑大佐回忆:高地碉堡附近,到处都是尸体,已经腐烂。夏天非常炎热,碉堡内的尸体没有来得及运出就已经发出臭味,只能用黄土紧急掩盖起来。碉堡狭窄,我们坐卧其实都是在尸体上,有时候一脚就踩的扑哧扑哧响,到了夜晚更是臭味难闻。

二战时期防御阵地上重机枪是如何布置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萨沙第8442条回答。很多人有个错误的观点,重机枪就是直瞄扫射的。也就是,重机枪直接扫射冲锋的敌人,就像步枪一样笔直的将敌人打死。其实,在防御作战中,重机枪最重要的作用是通过连续扫射,形成弹幕,进行区域火力覆盖,阻挡敌人的冲击。原则上,重机枪并不会单纯直瞄射击某些敌人,主要是进行火力压制。

战场上,重机枪使用有几个原则。第一,在开战前,已经设置好重机枪阵地,并且对面前的火力覆盖范围进行测算。一旦开战以后,重机枪手会根据之前的测算,进行火力的覆盖。这有些像防御中的炮兵,区别是重机枪手可以看到敌人,火力覆盖的效率更高。一战前,德军做过测试,将阵地前一块区域放置50个气球,随后用2挺重机枪交叉射击。

15分钟以后,50个气球被射穿了48个。这种射击的优势除了火力密度高,而且射程远。重机枪火力覆盖可以达到800米以上的射程,甚至达到2000米。这种射程远远超过当时的步兵枪械实际射程,所以重机枪的杀伤能力很强,几乎是防御中必备的武器。如果一支军队没有重机枪,防御作战就会很困难,容易被进攻的敌人压制。第二,一定有交叉火力。

一战中最初的重机枪,都是放置在敌人冲锋的当面位置。事实证明,这种部署效果不佳。因为敌人面对重机枪,总会奋力进行战术动作,用尽方法进行躲避。单纯一挺正面的重机枪,其实杀伤力有限。同时,随着步兵武器和轻型火炮的发展,这种正面部署的重机枪很危险,容易被步兵炮、迫击炮、枪榴弹甚至狙击手打掉。所以,随后逐步改变了战术,正面的重机枪主要是延迟敌人突进速度,主要依靠侧翼的重机枪形成交叉火力来打击。

所以,正面的重机枪往往部署在稍后的阵地,以提高生存力。有时候,甚至干脆不部署正面重机枪,完全依靠侧面重机枪的交叉火力。第三,重机枪也需要不断转移阵地。一战期间,由于武器装备差,对付敌人重机枪就是依靠火炮。但火炮支援步兵在当年效果差,不容易对重机枪形成威胁。所以,一战重机枪往往可以在阵地上,持续射击一二个小时。

高射机枪打平射作为阵地火力压制是否可行?

高射机枪大多数都能用于平射,而且威力十分可怕。防空高射机枪原本是用于防空作战的,不过它也可以用于平射攻击,所以也叫高平两用机枪。防空高射机枪和普通机枪相比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就是口径可能会更大,一般会有12.7毫米和14.5毫米这两种大口径,杀伤威力明显强于一般的5.56毫米、7.62毫米普通机枪。其次,防空高射机枪设计之初就是为了防空作战,为了提升拦截效果,防空高射机枪往往会采用双联甚至是四联组合,射速更高。

总的来说,防空高射机枪口径大,射速高,自然就可以想象它用于对地平射攻击时的恐怖效果。以中国的56式四联装高射机枪为例,尽管它早在1956年就已经设计定型,不过到今天仍然具备不俗的作战威力。它的斜射距离达到2000米,平射射程大约1500米,最高射速为600发/分,可发射包括燃烧弹、曳光弹、穿甲弹等多种特殊弹药。

由于口径大,弹头初速快,56式四联装高射机枪的毁伤效果相当惊人,在1000米距离上仍能够击穿20毫米厚的装甲钢板。一旦命中人体躯干部分,足以轻轻松松将人体撕成碎片,场面绝对是非常血腥火爆的。不过56式四联装高射机枪体积巨大,战斗机动性能比较低下,目前均已经从部队退役,不少还转战到海警船去发挥余热。目前解放军正在使用的是02式14.5mm高射机枪,它属于一款轻量化高射机枪,配备了最新研发的穿甲爆炸燃烧弹和钨心脱壳穿甲弹,毁伤效果更加强劲,总体打击威力和普通20毫米机炮相比竟然不落下风。

据悉它在使用钨心脱壳穿甲弹时能够在1000米外击穿50°倾角的20毫米均质钢装甲。鉴于02式14.5毫米高射机枪性能如此出色,目前中国海军部分老旧护卫舰都加装02式14.5毫米高射机枪作为辅助武器。尽管02式14.5毫米高射机枪的有效射程为2000米,比一般的30毫米舰炮短了大约1000米。但02式14.5毫米高射机枪的体积小、即使加上枪架和装甲护盾,占据的空间仍然比较小,全枪重量只有70多千克,备弹量、精度等指标都比较出色,足以完成摧毁漂雷、警告射击等作战任务,更远的目标则可以交给主炮去完成。

二战时,处于防守状态下的日军的一个步兵大队的战斗力有多强?

日本军队在亚洲战场上耀武扬威的根本原因是远东地区就只有日本实现了工业化,虽然日本的工业化水平和规模在帝国主义列强中位居末席,其军工甚至比不上欧洲的捷克,然而在远东的农业国中,已经是一枝独秀了。因此,日本凭借着船坚炮利,武器精良,在亚洲战场上所向披靡。在上海的租界,有很多外国人在阳台上喝咖啡,就能够看到数街之隔的中日两国士兵的激烈战斗。

中央军做出了将精锐部队都调上前线的表率,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高潮,蒋介石借由抗战得以集权,完成了剪除异己的工作。最终以国军损失30多万人,日本损失5万多人,上海失守——在进攻战中,中日伤亡比6:1。(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1939年12月至次年1月的昆仑关战役,国军重兵集团组织的桂南战役中的昆仑关战役,国军击毙了日军第五军第21旅团4000余人,国军阵亡2.4万人——在防守战中,中日伤亡比6:1。

武汉会战后,日军战线拉的很长,兵力不敷使用,中国抗战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此后的长沙战役中,中国军队在沙盘作业时,往往以这个比例来计算部队战力。5倍于敌的兵力尚不敢言胜;10倍以上于敌,尚可一战;20倍以上于敌,则可组织歼灭战。日军兵力规模不大,而需要转战到地域广阔,不得不以机动性来弥补兵力不足的劣势。在日军所谓的华北治安战时,日本将作战部队化整为零应对神出鬼没的游击战术,扫荡部队规模一般都比较小,联队规模很少见,一般以大队居多,人数大约1000多人。

在被抗日武装咬住后,日军一般都会就地驻防,吸引火力,然后发送命令要求各军汇合,实施中心开花战术。因此,即使敌后抗日武装能够围住日军,却苦于没有攻坚武器,往往实现不了歼灭战,反而在日军援军的迫近下,不得不匆匆撤出战场。如在关家垴战斗中,日军一个不满编大队约500多人遭到八路军主力围攻,就是在最后一刻,敌人的增援部队前来,使得100多残兵逃出升天,没有能够全歼这股敌人。

日本士兵之所以在防守战中战力惊人,与日军的战斗素养,战斗意志都有关系。在抗战前期,日军大多数老兵没有消耗完,战场应变能力很强,即使遭到伏击战这样的突然打击,日军也往往能够快速辨别战场环境,迅速强占有利地形,就地展开反击,因此损失往往比较小。日军深受“武士道”精神熏染,战斗意志顽强,经常战斗至最后一人,谓之“玉碎”,使得歼灭战打的相当艰难。

(日本的军国主义教育)被日军称为英勇顽强的八路军等抗日武装,虽然战斗意志比起日军毫不逊色,然而缺乏攻坚的重武器,在战斗中遇到坚固的工事,除了派出敢死队别无他法可想,由此患上了重火器稀缺恐惧症。在后来的建军道路上对于重火力的崇拜,早已经在抗战的战场上打下了心理基础。在1944年6月的松山战役中,国军2万人进攻日军经营了2年的松山主阵地。

日军防守人员只有1000多人,堪堪一个大队规模。中国军队在绝对的火力优势、兵力优势下,持续进攻95天,国军伤亡7000多人,其中阵亡4000人。日军全灭。中日伤亡比6.2:1。时间已经到了日军投降前一年,日军防守的一个阵地,在全无援兵,处于绝境的状态下,打成了“玉碎”战,中国军队伤亡惨重——《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南天门的沙盘演习,据说就是以此战为底板。

电视剧进行了艺术处理,照顾了多数人的民族情绪。(松山战役:真正的南天门之战)日军的一个大队的战斗力究竟有多强?看跟谁比吧——在缅甸战役的摧枯拉朽的追击战时,日本军队一个小队都能拉出10公里长的战线,对溃逃中的中国军队进行阻击战。在太平洋战场上,轮到了日本军队防守时,日军更是将整座整座的岛屿变成了军事堡垒,都成为杀人场。

然而在美军强大的火力下,再怎么顽强的日军也没有打出1:1的交换比来。日美伤亡比,多数都是5:1-10:1,与在中国大陆的战损相比,完全是云壤之别。可是,不能就此就断定中国军队的善战程度比不上美军,实际上,在欧洲战场上,德国军人最为不屑的对手就是美军,因为德军认为美军几乎没有任何战争艺术可言,只知道一味的一线强推。

二战中,一只部队突然被袭击,是怎么出现战壕的,现挖有那么快吗?

我们在看抗战题材电影和电视剧的时候,经常出现两支部队狭路相逢,不期而遇,双方部队眼前会天降一道壕沟,大家都在战壕里从容不迫进行对射。看到这里的时候,很多人会非常困惑,短兵相接时间很短,战壕是天生就有,还是现挖的,现挖来得及吗?电视剧是艺术,战争是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如果我们当真就会被导演骗了。导演在创作的时候,为了画面好看,往往会虚构、想象、无限发挥,绝对不能当真。

我们先说第一个可能:战壕是不是原来就有?二战时期,交战国军队天天在打仗,有的地方还是拉锯战,你来我往,交战时间很久。比如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打了6个月,莫斯科战役打了4个月;中国战场的淞沪会战也打了整整4个月。在交战中,双方都会挖战壕。因此当双方再次交战的时候,很多地段都会有现成的战壕,大家也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因地制宜就利用原来的战壕进行交战。

可是遭遇战的时候,出现战壕的概率非常低。因为是不期而遇,即使当地有废弃的战壕,也不可能大家刚都到了战壕边。如果距离战壕较远,当你奔向战壕的时候,恐怕早就被对方用枪一一点名,送回老家。因为遭遇战是大家都发现对方,哪能跟你从容钻战壕的机会。至于现挖,更不可能了。现在我们回答第二个问题,二战时候现挖战壕来得及吗?说到这个问题,有人就会煞有介事进行论证,挖一个多大的战壕需要多少时间。

比如挖一个卧射单人掩体12分钟,跪射单人掩体18分钟,立射单人掩体36分钟。他们得出结论是:“对训练有素的部队来说,还是来得及的。”这样的假设必须要有两个前提:一是挖战壕的地方土质非常松软,最好是沙滩;第二挖战壕的工具必须是农民伯伯的铁锨,那种柄长1.3米,铁锨长40厘米,宽30厘米的二战时候,苏、德、美、日德国士兵都随身携带有工兵铲,那是步兵单兵必备用品之一。

但是大家别忘了,二战德军随身携带的工兵铲长25厘米,铁锨头体长20厘米,宽15厘米;跟我们农村儿童玩过家家的玩具铁锨差不了多少不过这种工兵铲决不是玩具,因为它是锻造的,前端两侧还有很小的弧形过渡,锹体前端和两侧均开有刃口,刚出厂时刃口被打磨成波浪状,非常锋利,比较适于劈砍。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样工兵铲非常厚重,全重量不低于两公斤。

德军士兵行军的时候,要带一支4公斤的步枪,子弹重量4公斤,军用刺刀两把重量1公斤左右,M24长柄手榴弹约1.5公斤,防毒铁罐重量约2公斤。军用水壶重量1公斤左右;这些东西是必备的,形影不离的,已经13公斤,所以工兵铲不能太重了。也就是说,一个工兵铲可以设计得非常锋利,什么样的土质都挖的动,但是它的重量就要增加,这就限制了它的体积,也就限制了工兵铲的效率。

工兵铲是很好用,熟练的老兵几分钟就可以挖一个掩体,但这个掩体只能藏下一只兔子或者一只小狗。农民伯伯的铁锨挖土速度快,是因为他们是用脚往铁锨上用力的。工兵铲不但脚使不上劲,臂膀也用不上劲,只能用小手臂,效率大打折扣,用它挖战壕,跟愚公移山有的一拼。即使是按照有的人推测的,36分钟挖一个立射单人掩体,这个时间对方可以行军3公里。

也就是说,只能提前挖,发现敌人或者已经交战,再挖就不挖掩体,就是给自己挖坟墓了,敌人不会等你挖好就干掉你了事实上,交战的时候,挖一个单人掩体根本不适用,试想挖一个单人掩体不能变换位置,老在那一个地方射击,还不是成为活靶子,会分分钟就让敌人把你干掉实战中,战壕必不可少,单兵掩体很少见。二战中美军是最“懒惰”的,挖的临时战壕非常简单,喜欢挖散兵坑,但是一个坑至少要能掩藏3个人,坑长3米,宽至少在1米。

因为战壕里还要有放弹药的地方。如果挖一个只能猫一个人的单兵掩体,子弹很快就打完,没有人给你补给弹药,只能缴枪投降。事实上用工兵铲挖战壕是个世纪工程,士兵们有劲使不上。我军的205工兵铲,大小跟农民伯伯的铁锨基本相近,只是柄 短了一半,挖战壕效率不错的,但是随身携带根本不可能,因为体积太大了。在苏联电影《他们为祖国而战》中,苏军一个团齐上阵,奋战10几个小时,才勉强挖了几条交通壕和散兵坑,即便如此,指挥官还说太浅了,连脑袋都藏不住。


文章TAG:福州全力防御台风  连排阵地防御行动如何搞  福州  全力  防御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