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阴阳″两字,为什么阴在前,阳在后?天地间阴阳无处不在,无论是有形的阴阳,是无形的阴阳,都是阴在前,阳在后。依数理正悟阴阳。万事万物可分阴阳顺逆。《系辞传》曰:“阴阳之义配日月。阴阳顺逆归五行,阳顺生,阴逆克。算命排大运,阳男阴女顺排,阴男阳女逆排。

如何理解阴阳?

大众对阴阳五行的看法阴差阳错绝大多数人把阴阳的本质错解成了寒来暑往、水阴火阳(见到一作者另文又自相矛盾解为物质与能量,并引《素问》为注脚:阳化气,阴成形。其实阳为体,阴为用,如同甲木植物与乙木动物;而天干能源与地支物态在先天也是体用关系,因此阴阳解为质能错的还不算离谱);易理五行又契合四季四方(古人甚至生造出一个长夏应土)发生、茂盛、收敛、贮藏特性,于是就想当然把阴阳变化,由两极扩展为少阴少阳四态,把四象解作凉温冷热,并以之对应金木水火:水– 全阴(太阴);火 – 全阳(太阳);木 – 阳多(少阳);金 –阴多(少阴),以土为阴阳相冲平衡态自圆其说——大错特错,失之千里。

除了土稍微沾边——因为土主信,为信用为契约,如同原子共用电子达到平衡稳态。人云亦云的四象观点其实是后人基于后天八卦图的自圆其说解:金是少阴(始衰);木是少阳(萌生);水是老阴(败极);火是老阳(旺极);土是中和平衡态,其根源是主观的无法定性的阴阳分类。四象的传统认识基于先天八卦图:邵康节曰:“乾兑离震为阳,巽坎艮坤为阴。

乾、兑为太阳,离、震为少阴,巽、坎为少阳,艮坤为太阴”,这是宋人本于《易传》两仪生四象的初始解。二者的四象符号虽然没变,但意义迥异。主要区别在于后人以离火代乾金为太阳,以坎水代坤土为太阴,从而导致逻辑混乱(本质是把先天天干的四象分野生套到后天地支的四象分野)。按照《周易》通例,八卦分阴阳各四卦:阳卦:乾(天、父、庚),震(雷、长男、甲),坎(中男、壬),艮(山,少男、戊)。

阴卦:坤(地、母、己),巽(风,长女、乙),离(中女、丁),兑(泽,少女、辛)。其八卦的阴阳与五行的阴阳是相应的,与我破译的五行八卦物理本质“阳聚阴散“吻合。《系辞传》曰:“阴阳之义配日月。” 荀爽解曰:“谓乾舍于离,配日而居;坤舍于坎,配月而居之义是也。”这应是“坎水为太阴、离火为太阳”阴差阳错的源头,完全违背了易理。

那么震究竟算少阴还是算少阳,乾金何辜又由太阳妄论少阴?想要理顺其中逻辑悖论,必须以客观数理为依据——最好格式化你学到悟到的先入为主的误人子弟的古人今人论述的知识。依数理正悟阴阳。传统观念认为: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的对立关系,如天地、日月、男女、上下、正负等,便以哲学的思想方式类比归纳出“阴阳”这概念,反映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消长、互根。

这其中只有少数合乎乾阳坤阴的引申意义,如日明月暗、男刚女柔等;由此推而广之归类阴阳却似是而非,如代表性的水火寒暑、动静清浊等阴阳归类实是人为的定义——有昼热夜冷、消长交替逻辑而非易理本意。比如坤柔乾刚合乎易理阴阳,但兑交巽如同利刃削发,刚柔有别而同阴;坤静乾动合乎易理阴阳,而艮会兑如同草船借箭,艮为静止却为阳,兑为锐行实属阴;还有坎水离火——坎阳而离阴,后世笼统地归类——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显然脱离易理,误人子弟。

我的破译,阴阳关系的本质是自然哲学——平方反比守恒,有具体的物理意义——散与聚:从状态而言就是无与有,其二进制数理为0与1;从能态而言就是展与势,阳为1次方量势态,阴为2次方量展态,比如自旋为势态动能,物理量为角频率ω;公转为展态动能,物理量示为 v²。阴阳关系的数学最简表述只能是是Xy²守恒;而五行就是赋予X\y²具体的物理意义——可名之名:“假《易》柄灯悟,几更新轮回”;可道之道:阴阳五行循环生克化合。

阴阳的消长可由如下庚金克乙木图直观体会:庚金是旋转收敛,风木是震荡发散,聚散互易,角动守恒。‘角动量守恒的本质是ωr²守恒(开普勒面积定律:ω为瞬时角速度;r²反映瞬时振动能):旋转的滑冰运动员把双臂收回后(振动能r²减少),转速则提高(角动能ω增加),此消彼长,散聚互根。ωr²守恒正是乙理‘庚乙合金’的数理表达,,收拢是风天小畜,展开是天风姤。

图片来自 http://osfundamentosdafisica.blogspot.sg/2013_01_01_archive.html再比如丙辛合水:已知辛为动能,物理量示为v²;丙火主礼——循规蹈矩,微观为电子循轨而流,宏观为行星各行其道,即丙火反映轨道位能——可示为轨道半径R,丙辛合水直译就是Rv²守恒(雷泽归妹——开普勒和谐定律)丙火为电流之意,正是甲木电势所生;丙火循轨而流,丁火则是越轨而离——为电离为光波波长,物理量当为波长的平方,那么壬丁合木直译就是νλ²守恒。

似乎与光速νλ守恒矛盾。由德布罗意关系式变化有:νλ²≡h/m,将光子质量m= hν/c²代入即得νλ≡c 。显然νλ²守恒针对的是任意一个波态粒子(包括电子轨道驻波),而νλ守恒针对的是所有光子,二者并不矛盾。频率ν与角频率ω、波长λ²与振幅(位矢)r²其实是一脉相承,显然νλ²守恒才是宇宙根本规律。

阳阴关系并非日月明暗热冷循环往复的比例变化,其本质是自然哲学——平方反比守恒能态的平方反比守恒,反映的是最本质的物理:宇宙遵循能态的平方反比守恒变化,此即易理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阳聚而阴散,阳生而阴成,阳体而阴用,阳启而阴承:电场(乙)是电势(甲)的展态,光子(丁)是电子(丙)的展态,交变磁场(己)是双极磁场(戊)的展态,公转(兑)是自玄(乾)的展态,共振(癸)是驱动(壬)的展态。

湿气从哪里来,又该怎么排出去?

“十人九湿,”湿气重困扰了很多人,湿气重者往往食欲减退,身体虚胖,头面油腻,易起斑起痘,头身困重,困乏无力,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那湿气是怎么来的,又该怎样让它排出去呢?我们先看看湿气是怎么来的。湿性重浊、腻滞,病易缠绵,反复发作。湿为长夏之主气(大暑至秋分),此时天气炎热,水气蒸腾,是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此时感受湿邪发病者最多,但其他季节也可发生。

湿邪分为外湿和内湿,一般由外感雾露,久居潮湿之地,长时间淋雨涉水或水中作业,加之防护不周,缺乏锻炼所致的多为外湿。一般由过食生冷或酗酒太过,以致脾失健运,水液不能正常布散,造成湿浊內停,是为内湿。外湿与季节、居住环境关系密切,常常表现为头身沉重疼痛,痛常着留一处不移,肢体困乏无力,关节屈伸不利疼痛等。

对于外湿以防为主,注意保持居住环境干燥清洁通风,避免涉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增加汗液的发散。风湿在表,头痛头重,一身尽痛者可以采用药物调理,常用方剂如羌活胜湿汤、麻杏苡甘汤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对于内湿应以健脾为主,平时应忌食寒凉,少吃肥腻食物,不酗酒,保持良好心情,也可以多吃一些茯苓、薏苡仁等健脾养胃的食物。

大六壬与奇门遁甲哪个更值得学习?

中国三大古秘术:太乙神数,奇门遁甲,六壬。这三种分别对应天,地,人三者。太乙神数主要为观天象,知天象:奇门遁甲,多为布阵,明地理;六壬多为处人事。奇门遁甲为三式之首,由“奇”“门”“遁甲”三个概念组成。奇门遁甲的这些符号单位最初只是作为军事术语来运用的,“奇”就是乙(日)、 丙(月)、丁(星)三奇;“门”就是休、生、伤、杜、景、惊、 死、开八门(在排宫法中是八门,在飞宫法中九门:休、死、伤、杜、中、开、惊、生、景);“遁”即隐藏,“甲”指六甲,即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甲”是在十干中最为尊贵,它藏而不现,隐遁于六仪之下。

六壬学比起其它占卜术是较为合理和合法,它是一门能预断吉凶的学问,其推演法类似易学,首先由“占时”至“月将”,是无极生太极,再由月将至干支,是太极生两仪,由干支而产生四课,是两仪生四象。再发三传,即发三才。然後再布各天将及神煞,用五行生克预测吉凶进退。在河图五行中,以水为首,十天干中壬癸都属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舍阴取阳,故名为壬,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故为六。

又在六十甲子中,壬有六个(壬申、壬午、壬辰、壬寅、壬子、壬戌),故取名六壬。并以十二辰分野做天盘,地支十二辰方位做地盘。天盘随时转运,地盘一定则不变,以推测事情全过程。调和阴阳、和于术数的六壬是天地人之际,四象八卦的发展,它是以天圆地方、天规地矩的天地盘为主。天盘以太阳日行为主,日行即是太阳运行的度次。

一年三百六十度,二十八宿。地盘以地球四方、五行河图洛书为准。太阳日行加占时则形成正反的六壬格局,合之则为天地人之际。天将盘一动,左旋右转,产生了交易三才,阴阳、五行、四方都在其中,岁、月、日、时为数。岁时为万,月时为千,日时为百,时时为十,五行求数,数求五行。这两者,要论难易的话,都不易学,自古为密中之密,帝王之学。

中国古代究竟有没有奇门遁甲之术?

或许,古代真实的《奇门遁甲》和我们现在认知里的是两个完全相反的东西。根据清朝康熙年间陈梦雷所著《古今图书集成》所载,奇门遁甲起源于轩辕黄帝大战蚩尤之时,是为九天玄女为了帮助黄帝所著。书中不仅有着比如“指南车”这种战车的制作方式,还有各种神兵的锻炼办法。除此之外,其中价值最大的就是调兵遣将的兵法和各种阵法。

之后黄帝将其演绎成了兵法十三章,孤虚法十二章,奇门遁甲一千零八局,以“布奇门而遁兵甲”之名取名《奇门遁甲》(奇”是指三奇,即乙、丙、丁;“门”是指八门即“开、休、生、伤、杜、景、死、惊”。 遁甲指六甲旬首遁入六仪即“戊、己、庚、辛、壬、癸“。),之后再经过周朝开国丞相姜尚压缩成七十二局,汉代开国丞相张良最后将其完善成十八局术数。

现在的我们根据考古和史实结合知道黄帝和蚩尤只是对当时中原地区两个原始部落头领的代称,而九天玄女自然是完全虚构的了。那么《奇门遁甲》到底是怎么产生呢?其实我们来猜测《奇门遁甲》怎么产生,可以借签同类“玄学术数”书是怎么产生的。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任何其他的区,中古之前的人类对于自然的了解非常非常少。

如何会有风,怎么才是下雨,风雨有小有大,也有可以直接让一个族群蒙受重大损失的暴风暴雨。所以便有了各种可以“行云布雨”的神话,以此来解释他们解释不了的自然现象。那么《奇门遁甲》就是这样的书么?当然不是,或者说古代的《奇门遁甲》 不是,而当代的《奇门遁甲》是。在当代,《奇门遁甲》已经完全沦为了算命先生预测凶吉的工具。

在中古之后《奇门遁甲》则被古人们用来解释自然现象。虽然由于带上太多的神秘色彩导致成书时间不可考究,但有史可查最早是出现于东晋时期著名道士葛洪的《抱朴子》,同时《奇门遁甲》也成为了道教术数之一。结合《古今图书集成》所看,那时候的《奇门遁甲》其实更相当于《百科全书》,是集古代技术能人各种技法于一身的干货类书本,包括怎么造车,怎么炼丹,怎么排兵布阵,怎么看天气。

若世界法则为阴阳,何为顺?何为逆?

依《易》的说法,世界本来是混沌状态,从太极到两极,这就是一分为二成阴阳,有了阴阳就有变化,有变化就有顺逆。这就产生了二元论,二元文化,二元哲学,成了世界法则:阴阳、顺逆、动静、刚柔、好坏、善恶、强弱、乾坤、雌雄、黑白、矛盾、对错,……阴阳共生共存,互相依赖,此消彼长,彼消此长。万物万事可合而为一,又可一分为二,可以你阴我阳,我阴你阳,我顺你逆,你顺我逆,你我阴阳顺逆可以共生共存共消长,却是相对的,又是统一的,依一定规律法则变化的。

以阴阳言:天阳地阴,天顺地逆;男阳女阴,男刚女柔;乾阳坤阴,乾顺坤逆。万事万物可分阴阳顺逆。合之为顺,违之为年逆。节气时序上,冬至后一阳生为顺行,夏至一阴生为逆行。在九宫格里,五居中,五六七八九一二三四为顺,五四三二一九八七六为逆。守为顺,攻为逆。无欲为顺,有欲为额。阴阳顺逆归五行,阳顺生,阴逆克。算命排大运,阳男阴女顺排,阴男阳女逆排。

农村山区“阴阳田”是怎么产生的?如何改造?

在农村山区或丘陵地区,经常听到有人说某某田是阴阳田,不长庄家,难种植。这种阴阳田现象在山区还不少,很多人不愿耕种,荒废很多。那么什么是阴阳田?它是怎么产生的呢?可以改造吗?1、阴阳田概念:阴阳田顾名思意是同一块田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如半边田底子板结,半边田底子松软;夏天半边田水热,半边田水冷;半边田庄家生长得好,半边田庄家生长得差、冬天或干旱季节,半边田土壤干燥,半边田土壤潮湿等。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冒犯,敬请告知。)2、阴阳田是怎么形成的呢?①众所周知,山区一般山场多而田地少,六七十年代,为了确保粮食生产,就不断千方百计地人工造田、造地。②扩大人工造田、造地的位置很多时候选择在山脚、山洼(山坞),也有在半山排相对平坦的地方。③造田、造地的方式几手千篇一律:将高处土壤挖去一部分填在低处,形成一块平整的田或地。

有时高处被挖到岩石层,之后再回填土,经长期反复耕作,形成相时稳定的耕作层,种植作物前,表面看不到同一块田有什么不同。④那么问题来了,这种方式形成的一块田或地,其整个田块或地块性能是完全一样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虽然耕作层土壤一样,但犁底层结构是不一样的,一般是一半田地犁底层坚硬、土层浅薄,另一半田地犁底层松软、土层深厚。

同时,坚硬的半边田地保水能力强,甚至因地下泉水上涌而长年不干燥,而松软的半边田地则刚好相反。这样,同一块田而性质完全相反就导致了阴阳田的产生。还有其它原因,如水库下方田、小山坡遮阳不一致等原因。3、如何改造阴阳田呢?这样的田地完全改造好,继续种水稻、农作物是相当费劲的,这也是现在很多人不愿种植而让其荒废的原因。

但如果用来种植林木、果树、苗木,还是比较有办法的:水田改旱地。做法如下:①在阴边地(指底子硬、地下水多、被去土一边)边缘开挖深沟,截断地下水路;②对阴边地深翻,挖穿犁底层;③对阴边地多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④客土回填阴边地,或挖阳边土填阴边,形成小坡度,恢复其原先面貌;⑤种植苗木后,加大阴边地耕作频率,促进水份蒸发和土壤的透气能力(下策);⑥沿阴阳分界线分开,分别种植不同适应性树木。

为什么人们习惯性说阴阳,阴为什么要排在阳前边?

问:"阴阳″两字,为什么阴在前,阳在后?天地间阴阳无处不在,无论是有形的阴阳,还是无形的阴阳,都是阴在前,阳在后。首先说在叫法上,阴阳叫着顺口,阳阴叫着就咬嘴。有形的阴阳都是先阴后阳,一粒种子,出芽前都是在阴处,出芽后才允许见到阳光,所有的生命,在孕育之初,都是在阴处,而成长则需要阳。如果先阳后阴,则生命孕育不出来。


文章TAG:如何排阴阳遁局  该怎么结合阴阳来排局  如何  阴阳  怎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