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侘寂到底是什么?先讲一个三只茶碗的故事:话说18世纪末,日本人用500多两黄金,从中国大清国买走了一只陶碗。因此,很多少去过日本后就会发感慨:中国文化中的很多宝贝生在了中国,最后却长在了日本。这就相当于你到了巴黎香榭丽舍大道去买包,没有买LV也没买爱马仕,而是花大价钱买了个当地的小品牌,那肯定是因为自己是真心的喜欢。

日本人所说的“侘寂”是什么?

侘寂是一种审美体验,到底是什么审美体验呢?这么说吧,侘寂就是通过人的观察、感受,愣是在一个主流审美认为有残缺、甚至丑陋的物品身上能寻找出美来的体验。比如苹果手机、无印良品等我们很多现代产品的设计,其灵感都来自与侘寂。当主流都在做加法,争相地整一些花里胡哨的设计时,它们的设计理念却反其道而行,就是两个字——简洁。

这时候你或许会说,哇塞,日本文化真NB!这么厉害的审美文化,中国怎么就没有呢?先别着急对我们自己的文化自卑,也别去跪舔日本的“侘寂”,下面咱们先了解下“侘寂”怎么来的,再做分辨也不迟。日本的侘寂到底是什么?先讲一个三只茶碗的故事:话说18世纪末,日本人用500多两黄金,从中国大清国买走了一只陶碗。当时的500多两黄金是什么概念?放在今天,差不多是几千万人民币。

除此之外,日本还有两个更有名的茶碗,一只藏在藤田美术馆,另一只藏在静嘉堂。是19世纪初,日本人分别花了40公斤黄金和120公斤黄金的巨款把它们买回去的。这时候你可能会问,日本人买三只茶碗,在中国一定是国宝级别的宝贝吧?其实并不是,那时候,中国人更喜欢精致的青花瓷,不太把这些看起来有些粗陋的茶碗当回事。

这就相当于你到了巴黎香榭丽舍大道去买包,没有买LV 也没买爱马仕,而是花大价钱买了个当地的小品牌,那肯定是因为自己是真心的喜欢。这说明什么?说明你有强烈的个人审美,而且你的审美跟主流不一样。这就是理解侘寂的其中一个核心词——否定——否定主流。日本自大化改新之后,开始借鉴大唐的制度,中国的文化更是更为了日本贵族阶层的社交符号,文人们互相见面,你不会吟诵几首唐诗宋词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

然而,日本人经过一段模仿中国文人主流文化的热潮之后发现,自己总是这样照搬人家的东西很没面子,但当时日本学习中国开设太学开展教育还没多少年,大多数的日本人还在忙着上山下海抓刺身,也确实捣鼓不出来什么搬得上台面儿的东西。因此,日本想弄出一套跟中国主流的文化稍显不同的文化,还是得去中国寻找。因为,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隐藏着很多小众的宝贝。

所以到日本的博物馆去看吧,宋代以后,日本人从中国买回去的,几乎都不是中国主流的东西。如果你带着明代人的审美标准去参观日本国立美术馆,会觉得很奇怪。日本人为什么要把中国的二流货色当成国宝呢?其实就是这个原因,日本人想提高自己的文化审美水平,出于自尊心又不肯完全照搬中国的主流文化(那不成为中国的文化附属国了吗),但当时又苦于自己捣鼓不出来像样儿的东西,就只能从中国的小众文化中挑选出一些他们认为的精品。

所以,今天中国人会觉得日本保存了很多中国没有的古籍,还有已经失传的艺术形式,比如禅宗画。这不是因为他们保存文化传统的意识更好,而是因为他们选择的标准跟我们不一样。我们主流文化界所忽视的,正是他们主流文化珍视的。因此,很多少去过日本后就会发感慨:中国文化中的很多宝贝生在了中国,最后却长在了日本。比如说南宋的僧人画家牧溪,他在中国的艺术界根本就不入流,他的画在中国也几乎失传,但是他的画对日本禅画有着深刻的影响,倒成了“日本画道的大恩人”。

有什么好看的小说推荐吗,最近书荒?

1、英国-哈代:卡斯特桥市长2、英国-奥斯汀:傲慢与偏见3、英国-笛福:鲁滨孙飘流记4、美国-杰克.伦敦:马丁.伊登5、美国-法拉戈:巴顿将军6、美国-鲍威尔:我的美国之路7、美国-内森.米勒:罗斯福正传8、法国-福楼拜:包法利夫人9、法国-莫泊桑:一生10、法国-雨果:九三年11、法国:法国短篇小说选12、俄罗斯-屠格涅夫:前夜.父与子13、苏联:高尔基短篇小说选14、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选15、卡耐基成功之路16、在今天的日历上17、钱其琛:外交十记18、吕思勉:中国史19、高阳:红顶商人胡雪岩20、周一良 吴于廑:世界通史21、汤士安:努尔哈赤大战萨尔浒22、侯宣杰:袁世凯一生23、曹仲彬:王明传24、窦应泰:唐纳沉浮录25、箫乾:未带地图的旅人26、林语堂文选(上下)27、梁实秋:雅舍遗珠28、孔庆茂:钱钟书与杨绛29、石宝秀:乡村故事30、冯唐:活着活着就老了。


文章TAG:学园默示录修改了什么  魔装学园H  学园默示录  默示录  修改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