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残酷的,是你死我活的军事较量,是一战决胜负的斗争。有些是区域性的战争一目了然;而有些是全局性的错综复杂。但战争有时是互相展开的,是许多因素长期结累而酿发的,其中的得失正反是需要深入探讨才见端倪,不是三言两语所能看清楚。弱肉强食,是战争普遍规律。

大家说说战争是什么?

大家说说战争是什么

战争就是流血的政治,当政治无法取胜的时候,就是刀光剑影见分晓的时候。战争的目的,就是打败对手,夺取财富,甚至包括土地、俘虏和一切。古往今来,战争都是为政权服务的主要手段。战争是残酷的,是你死我活的军事较量,是一战决胜负的斗争。战争从形式上看是进攻方和防守方,从内容上看是正义方和非正义方。正义方会得道多助,非正义方会失道寡助。

但战争有时是互相展开的,是许多因素长期结累而酿发的,其中的得失正反是需要深入探讨才见端倪,不是三言两语所能看清楚。有些是区域性的战争一目了然;而有些是全局性的错综复杂。但不管怎样,军事力量强的总是占上风。弱国总是处在被动挨打上。弱肉强食,是战争普遍规律。但正义方既时处在弱势,也会顽强抵抗到底。非正义方终将遭天下人抵制和反击。

古代有利用雷电的战争吗?

大家说说战争是什么

雷电这种东西很难掌控,古人也并不了解雷电的机理,所以人类对雷电的物理探索,始于著名的“富兰克林放风筝”实验。早期的人们并不明白天上的雷电是什么东西,更不明白为什么这种东西会落下来劈断树木、劈死人畜,甚至引发火灾和巨响。他们只明白一件事——这种东西威力无穷,谁被劈到算谁倒霉,这人一定是坏事做多了,所以被天罚了吧哈哈!平原上的人还好说,找个地方躲避就行了,反正雷电劈的多半也是高个子。

草原上的人可就倒霉了,雷暴来了躲无可躲,光秃秃的草地上自己就是最靓的仔。所以许多草原民族都将雷电视为最具威能的存在,是天上的神的怒火,哪怕是征服了大半个世界的蒙古武士,在遇到雷电时也得屁滚尿流的下马,然后躲在马肚子下面瑟瑟发抖。历史上还真有不少名人据说是雷劈死的,比如商帝武乙,《史记·殷本纪》上记载: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

与之博,令人为行。天神不胜,乃僇辱之。为革囊,盛血,昂而射之,命曰"射天"。武乙猎於河渭之闲,暴雷,武乙震死。意思就是,武乙这位天子昏庸无道,屡次搞小动作得罪上天,还拿皮囊装血,挂得高高的,称之为“天”,然后拿弓箭射着玩。结果没多久他就遭报应了,在黄河、渭河一代野外打猎的时候,被一场暴雷给炸死。类似的还有关于嘉庆皇帝的传说,也就是杀了和珅的那位主儿,传说他也是去外面打猎,结果平白无故中了一雷,没多久就暴毙了。

真正人类了解到雷电是什么时候呢,这得等到1752年富兰克林做那个著名的“风筝引雷”实验,富兰克林为了证明“天上的雷与摩擦的静电是一种东西”,愤而带着儿子威廉干了这个作死的实验。幸运的是,富兰克林不仅活蹦乱跳,他还将电收集到了莱顿瓶中,甚至轻微的感受了一下风筝线传导来的电击,他的实验促使人类在电学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但次年就传来不幸,俄国著名物理学家利赫曼为了复制富兰克林的实验,把自己不小心搞死了,可见当时的人对电是多么的陌生。即便在今天,人们对气象中雷电的产生和利用,依然存在着相当多的盲区,这种过于狂暴的力量虽然在原理性质上被我们掌握了,但如何利用,如何高效的利用,仍然是道迈不过的坎儿。所以,我们不能指望古代人像利用水,利用火那样去完善的利用雷电,说句不客气的话,古人根本就不懂电是什么东西,避之唯恐不及,又哪里能在战争中“利用”之?连避雷针都是富兰克林在1754年的发明呢。

但在历史上,确实也有一些战争凑巧遇上了雷电,继而影响到了战争的结局,比如说“位面之子”汉光武帝刘秀的昆阳之战。昆阳之战是起义军与前来镇压的新莽大军爆发的一场决战,占据绝对劣势的起义军硬是死死把朝廷大军拖在了昆阳城下,当刘秀杀出重围神速般搬来救兵后,他开始以一万人的兵力不断突袭官兵,试图打开缺口。官兵在围城的这段时间里遭遇异象不断,一会儿天上落陨星,一会儿又有云块沉下来,搞得神神叨叨军心散乱,再加上久克昆阳不下,让刘秀打得是连战连捷。

但毕竟刘秀的人数只有一万人,他对面不管怎样都是四十万的大军,打着打着官兵就回过神来,开始反击刘秀。结果还没等官兵回过神,突然雷电风雨大作,连屋顶上的瓦都给吹飞了,雨下得犹如瓢泼,甚至连滍川河都满溢了,士兵们吓得夺路而逃,结果淹死的人成千上万,把河道都堵塞了。(《后汉书》载:“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

王邑、严尤、陈茂轻骑乘死人度水逃去。尽获其军实辎重、车甲珍宝,不可胜算,举之连月不尽,或燔烧其余。”)严格意义上来说,昆阳之战这次只能说是大雷雨影响了战局,不能说是雷电影响战局,这也恰恰证明了古人在利用雷电方面的无奈,雷电的物理作用规模太小,就算劈下来也伤不了几个人,只能依靠人们的迷信心理打击士气,或者借用雷雨带来的天气效应,依靠洪水、大风等达成战术目的。

所以,雷电这东西在古代战争中的象征意义还真就大于实际运用意义,毕竟刮风下雨人们还能短时间的预测,水、火也都可以人为制造,但雷啥时候打谁知道?古人面对无法征服的雷电,也就只能借用其“势”而已了。比如日本战国时代的名将立花道雪,这个丰后国的家臣在日本相当有名,他在战场上被称为是“雷神”的化身,相当为人畏惧。

立花道雪的“雷神”说法源于少时的一次挨雷劈经历,某个炎热的夏日,立花靠在一棵大树下乘凉,结果雷雨来了,一道雷光劈在树上,他当即一激灵,抽出名为“千鸟”的刀子抵挡,结果被雷劈成重伤,连腿都近乎残废。对了,那把被雷劈过的“千鸟”,自此也被改名为“雷切”,意思就是“砍过雷的刀子”,以彰显自己在雷电中的勇猛姿态。

中国古代的著名战争都有哪些

大家说说战争是什么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中国古代著名的战争有:1约5000年前,炎黄版泉之战2约5000年前,炎黄联军与蚩尤逐鹿之战3约前1600年,汤灭夏鸣条之战4前1046年,周武王与商纣牧野之战5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6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7前627年,秦晋崤山之战8前511年,吴伐楚,郢之战9前478年,越王勾践灭吴10前354——前353年,齐魏桂陵之战11前343年,齐魏马陵之战12前284年,六国伐齐战争13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14前230——前221年,秦灭六国战争15前207年,巨鹿之战16前206——前202年,楚汉争霸战争17前119年,漠北战争,汉伐匈奴18前104年,伐大宛19公元23年,昆阳之战20公元89年,东汉击北匈奴21公元200年,官渡之战22公元208年,赤壁之战23公元223年,夷陵之战24公元228年——234年,诸葛亮北伐25公元263年,魏灭蜀战争26公元280年,长江之战,西晋统一全国27公元383年,淝水之战28公元431年,南朝宋与北魏战争29公元576——577年,北周灭北齐30公元589年,隋统一战争31公元626年,唐与突厥战争32公元755——763年,安史之乱33公元962—979年,北宋统一战争34公元1127年,宋金战争35公元1231——1234年,蒙古灭金战争36公元1279年,元统一全国战争37公元1363年,鄱阳湖之战38公元1398——1402年,靖难之役39公元1449年,明瓦剌之战40公元1561——1562年,明荡平倭寇41公元1616——1644年,明清战争42公元1673——1681年,三番之乱43公元1681年,施琅收复台湾44公元1683年,雅克萨之战其中这些战争中中国古代十大著名战争有以下十个:1约公元前5000年涿鹿之战 :中华始祖黄帝和炎帝大战蚩尤,奠定华夏民族的基础,也是中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

2 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周武王大败商纣王,奠定周朝八百年天下。3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周襄王二十年,晋、楚两国在卫国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4公元前343年马陵之战:孙膑围魏救赵,以巧妙运用战略战术著称,为后世军事战略典范。5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秦国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奠定秦统一基础。

6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项羽以弱胜道强,以少胜多,灭秦之决定战役。7 公元前206至公元前202年楚汉争霸:垓下之战结束4年楚汉战争,奠定汉朝立国基础。8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奠定曹魏统一中国北方属的基础,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9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10 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以少胜多,奠定南北朝对峙局面。

古代打仗时,和敌人穿一样的衣服,冲到一块,会是什么情况?

大概率不会发生敌我不分的情况。第一是看面貌。因为即使是大兵团作战,每一个士兵对自己所在的战斗小组,情况是熟悉的。士兵冲锋任何时候都是有组织的,和周围的战友一起冲锋。不会在冲锋时,周围都是陌生人。除非建制整体打乱,否则对方的士兵冲过来,就算穿的衣服一样,还是会辨认出来。这是第一点。其次听口音,古代的军队往往地域性很强。

不会像现在有的部队一样,各个地方的人混编,大家都讲普通话。即使到了清朝,也有所谓的湘军淮军等,地域性明显。直到民国时期,川军、桂系、晋绥军等等,各地武装界限分明。完全可以在作战时通过大喊大叫,听取对方的口音,而辨别敌我。其实古代的战争,由于条件限制,很多时候并没有统一的制服。也很少有因为服装问题造成敌我不分的情况 当然,如果对方是小股的,穿着己方服装的特种部队混进来,这个可能确实难以发现。

古代铁质武器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对后来的战争有着什么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交替,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古代战车军的编制开始日益不适应日趋残酷的战争形式。公元前541年,晋国军队与狄人的军队进行作战,狄人的军队全部都是步兵。而且战场地形复杂,若是使用战车进行作战,很难取胜,于是主将命令下车徒步作战。不过当时有人抗命不愿下地作战,不愿放弃战车。于是主将只能按照抗拒军令将其斩首,军令才得以贯彻,从而击溃了狄军。

这样,步兵就成为军队的主力。以骑兵、步兵为主力的军队编制取代以战车兵为主力的军队编制的过程是缓慢的。直至秦代,车兵仍是军队的核心,这一点可由秦始皇陵发掘的陶俑坑所证实。尽管俑坑中出土有骑兵俑和步兵俑,但大量的战车兵俑仍挺立在墓坑中。木质战车已经毁朽,车上的陶俑和车前的陶马完整无损,驷马驾车上站着身披铠甲的武士俑,以青铜器为主的兵器都足以证实当时战车兵仍是军中的主力。

军队成分的变化,也表现在军队数量的变化上。公元前589年发生的城濮之战,晋国投入战争的兵力是700乘战车,总兵力万人左右。春秋末年,越王勾践趁吴王参加黄池之会,于公元前482年倾举国之兵攻打吴国,总兵力不到5万人。战国以后,各国兵员人数猛增,如秦赵长平之战中,派去截断赵军粮运的部队就有25000人之多。

战役结束后,投降秦国的赵军尚达40多万人。战国时期,军队从战车兵形式发展成战车兵、步兵、骑兵结合的多种兵种形式。军队的兵员激增,这样就对兵器装备的品种,类型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同时也促进了兵器制造技术的发展和更新。兵器变革得以实现的标志就是铁器的使用。在此以前,商代虽出现了用铁制造的兵器,但那时是用自然界的陨铁制成的。

看各种古代战争小说,经常可以看到各种阵法,古代打仗真有什么阵法吗?

“一图顶千字”,阵法有用,尤其在训练当中!1、我们先列一个阵图——“阴阳队图”。此图出自军事名著《太白阴经》,作者唐朝李筌。(阴阳队图 ▲)该阵布置如下:前面的排甲作为防御,陌刀兵在排甲之后,准备斩马破骑兵;陌刀兵再之后,是弓弩,远处射击敌人;再之后又是保护中央主帅的排甲、仪甲。另外,阵型中用于指挥的大旗、大纛(主帅的旗帜)也很清晰;大旗分列队伍前方、左右;大纛位于队伍中后部,由众兵团团保护。

另外,道家博大精深,其中太白星“主杀伐”,这阴阳队图,便容纳了军队编制、军事制度以及中华哲学,我们让古人解释一下:"经典曰:阳队排列从一到九,阴队排列从九到一。每队五十人,其中五人为火长,五火各有士兵九人,那么,每队士兵不少四十五人之数。(阵型中的军队编制)士兵之中包容士兵,两兵之间相距二步;队中有队,两队之间相距十八步,每队与前 、后队之间各相距十步。

所有各队之间各队前后相距情况,也都是这样。(古人行兵打仗规制很严格)黄帝说:“大阵之中包容许多小阵,大队之中包容许多小队,大曲之中包容许多小曲。(古老的中华哲学)“怎么样,这阵型很帅气,很有章法吧,我抽空还可列出很多阵型,有空写文章列举。【涛说乱世史原创,欢迎点赞哦】2、关键问题来了,怎样处理训练中的“有阵”,和实战中“无阵”的关系。

阵型那么死板,实战中变化,敌人克制怎么办?唐朝军事家对这个问题想得很明白了,也很明白——军事是经验科学,绝不能墨守成规,即绝不能墨守训练阵法,要灵活运用!今天的部分网友不看书,在网上瞎争论。李筌在兵书中说道:我们翻译一下:在营垒中用阵图教战,能使士兵知道怎样前进与后退,正确识别金鼓指挥号令。但是,临敌实战中的具体阵法,都不可预先画好图形照搬照套。

因为 ,战胜敌人的具体战法不会重复出现 , 而应敌的阵形却是变化无穷的。用兵打仗的规律如同水的运动规律一样 ,水因地势的高低而制约其流向形态 ,用兵作战则依不同敌情而制定取胜方略。(偃月营图▲)【涛说乱世史原创,欢迎点赞哦】3、我也谈赵光义的阵图,即毛泽东评价赵光义——“此人不知兵。”我研读宋史,明显看出赵光义作战经验欠缺,宋人还不停美化;但许多证据是掩盖不了的。

比如,赵光义实战前颁发阵图,让军队必须遵守,结果打败;比如,训练花里胡哨的“舞剑队”,在军镇前表演花剑,想震慑敌人;再比如任用不知兵的晋王府元从亲信,领导军队……这样的人物,把后周郭荣、北宋赵匡义打造的精锐禁军送上前线,送上最难攻打的幽云十六州,固定阵型作战,不败才怪,就是太可惜将士们性命;北宋,在赵光义手里,在赵光义的“实战固图”下,丧失了全统一的机会,可叹!可叹!。


文章TAG:古代战争的是什么怪物  梦见古代战争是什么意思  古代  古代战争  战争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