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历史都是成功者或是后人来撰写的。隋朝建立统一之前的年代,是经历了数百年的战乱侵扰的。隋炀帝只不过是隋朝统一全国后的第二个君王,所以隋朝毫无历史底蕴的沉淀可言,更谈不上借鉴学习先人的雄才伟略、政策方针。或许杨广是想做一个后无来者的千古之帝,但是长城不是一日就可以建成,每一个朝代都是从摸着石头过河中进步。

为什么曹操很多次打仗都御驾亲征?

象棋该怎么玩

御驾亲征一般是指天子亲自率兵征讨,这四个字用曹操身上不合适。尽管曹操在汉末小皇帝面前嚣张跋扈了点,但他毕竟一生未曾篡汉。曹操经常亲自带兵打仗倒是事实。从讨伐董卓,到官渡大战,再到赤壁之战。关键战役他都在前线。带兵打仗,舟车劳顿不说,也十分危险,擒贼先擒王,作为主帅,往往是敌方军队攻击的主要目标。曹操好几次在军前差点性命不保,多亏典韦、许褚等人以死抵抗才得以逃脱。

既然这样,为何曹丞相不在许都吃着火锅听着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偏偏还要亲自带兵出征呢?最危险的地方往往就是最安全的敌方。当时想治曹操于死地的人太多,除了各路诸侯,还有忠于汉廷的大臣,一旦曹操脱离大部队,很容易就会受到攻击。像有名的衣带诏事件,就是一例。情报和快速决策对战役的胜负至关重要。曹操本身就是伟大的军事家,在没有电报、电话、手机的年代,临场指挥,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朱瞻基是怎样用3千铁骑亲征蒙古5万大军的?

首先得强调一个事情,朱瞻基打败的蒙古军队只有1万多人,从《明史》到《宣宗实录》都没记载对方有5万大军。而且朱瞻基当时出去的主要目的也不完全就是为了打仗,他怀着不少小心思到边关去的。故事大约的从宣德三年说起。一些糟糕的信号明宣德三年(1428年)其实算个不错的时代,朱高炽和朱瞻基父子秉持着与民生息的政策,给明朝的扩张踩下刹车。

没有战争负担的百姓从饥饿的边缘被拉了回来,开始享受和平带来的红利。但国家的平稳也快速滋生出一些糟糕的苗头,在头半年里发生了两件让朱瞻基警惕的事情,首先是喜峰口守备陈景先报告该地守军的粮食运输不畅,请求征调民夫辅助运输。朱瞻基虽然准其所请,但心里对边关还是画下一个大大的问号。随后辽东安乐州知州侯进在上任途中路过山海关,这倒霉孩子居然被守军将领索贿,他一怒之下把状告到皇帝那里。

朱瞻基敏锐的发现明朝的边军已经出了大问题,无论粮道不通还是索要贿赂都证明边军的腐败很严重了!亲自巡边于是在这一年的阴历8月28日朱瞻基决定亲自巡边,他对外宣称的理由是秋天蒙古人总袭扰边境,老子亲自去会会他们。但只要稍有政治头脑的人就清楚这只是借口,明末边军烂成那样蒙古越关都走不远,何况当时明军还没失去战斗力?另一个皇帝巡边只是借口的证据是他在临行之前把驻京军队来了一次大换防,各军将领调换了一大批,又把北京行部和行后军都督府给撤销掉,这样的动作绝对不是单纯去巡边那么简单,他是想整顿军队。

故此出京以后朱瞻基并没有急着往边关赶,他先去了京西的五里桥,在那和一群当地老汉聊天说话,看见当地平原丰收的景象还发出了天下都像这里该有多好的感叹。随后他在阴历九月初二到了石门驿,在那里他得到一条有趣的消息。出关亲征喜峰口的守将派人告诉他兀良哈率万余大军入寇会州(河北省平泉市南五十家子镇附近),守将的意思应该是大佬前边很危险,你别再往前走了。

但朱瞻基的反应是老子正好从喜峰口出发,打兀良哈一个冷不防。于是他精选了3000精锐战士,每人都带两匹战马和十天的口粮,从遵化开始加紧向喜峰口行军。当朱瞻基决定快速行军的时候,明军的素质开始体现出来,阴历九月初六他就抵达了喜峰口。修整一天后,他带着3000精骑夜间出发,人禁声马衔枚狂奔40里,在天微微发亮的时候抵达兀良哈驻军的宽河(疑为南五十家子镇内瀑河)附近。

距敌约20里处,兀良哈的哨兵发现了这支部队,一场大战即将展开!宽河大战事情的逗逼在于兀良哈根本不知道这是明朝三大营精锐,以为是边军过来袭扰,本着对明朝边军的蔑视,这帮哥们乱哄哄的全都冲了出来。朱瞻基毕竟早年随朱棣征战过,看到这种情况立刻将部队分成了三块。他自己带着击败火器兵居中,左右两翼为主力,以弓箭开路直接绞杀。

 2/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御驾亲征  史上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