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进行了诸多改进,该枪的效率仍然没有提高,因为它使用了一个“盘式弹匣”要比德国的MG34和MG42慢很多。DPM的射速为每分钟550发,而德国MG的射速为每分钟800-1200发。如上述所说,反冲弹簧改进后需要在枪身添加一个握把,但是在电影《兵临城下》中并没有看到任何握把的存在,所以电影中出现的应该是DP-27机枪而非DPM。

马克沁M1910 / 30重机枪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发明了“马克沁重机枪”于1910年被苏联军方所采用,它发射7.62x54mmR的苏联标准弹药。1930年苏联对该枪进行了一系列升级,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在枪管重增加了水冷挡板。马克沁重机枪安装在轮式支架上,便于移动,有些地方甚至使用升降式支架,除了方便射击以外还拥有更坚固的底部支撑。

1941年马克沁重机枪再次被改进,它使用了来自拖拉机的散热片,所以被人们称为“拖拉机盖”。重型火炮电影中我们看到很多大型的种武器,但是它们大多数都是固定的,而且在影片中也几乎是一闪而过,没有太多的镜头让我们体验到它们的威力。DShK重机枪发射了一个12.7×108毫米的弹药,于1938年进入苏联服役,正是由上文所提到的Vasily Degtyarev和Georgy Shpagin共同设计,在电影中可以看到DShK重机枪安装在苏联的火车上。

M1940式25毫米防空炮安装在一个4轮的支架上,从1941年12月开始该炮被安装在装甲列车上当作防御武器使用,电影中M1940 25毫米防空炮也是以相同的方式使用。M1942型76毫米加农炮于1940年开始生产,该炮使用57毫米的反坦克炮支架和76毫米的加农炮炮管,每分钟可以发射25发,有效射程超过8英里。

电影《兵临城下》中,斯大林格勒战役时,苏军士兵分发武器采取枪弹分离的方式是真的吗?

在军队中,武器和弹药都是分开存放的,一方面是武器和弹药对于保存条件并不相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安全问题。保养武器清理内部,保持武器的内部清洁。美军M-16步枪在一开始上战场的时候就是由于保养擦拭不利,完成故障频发。武器尤其是步兵武器,平时都是要经常性清理,保持武器的清洁,不只是中国几乎所有的正规军都对于武器的清洁特别重视,现在的各种枪械,虽然是可靠性已经非常高,能够适应各种恶劣的环境,但是保持武器的清洁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在每次使用武器以后,都要进行擦拭保养。如果是作战中,利用作战间隙也要进行保养维护。弹药里边的炸药都是化学制品,时间长了容易过期变质,对于储存的条件也有限制。如果保存不善,自己就会失效。而弹药的保管更要严格,由于弹药中的化学成分比较多,特别容易受潮失效。现在的弹药都是有三层包装,最层木箱或者铁箱,中间是铁盒,最里边还在纸包或者纸盒,而且一般弹药还是处于密封状态,打开了铁皮箱破坏了密封状态,弹药就容易受潮变质,容易出现哑弹。

在作战时,士兵首先是到武器室领取武器,然后是领取弹药,由于领取物品的形类不同,保存的条件不同,而且分别储存也有利于统计数据,尤其是弹药。在每次战斗结束以后,趁着战斗的间隙,都是要补充弹药,这样有利于统计领用弹药的数量。美军在领取弹药,准备演习。俄军领取弹药。看来我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要找有关于军械保养保管方面的资料可比找西方文化怎么黑苏联的资料难的多。

而且这种明显低估苏联人智商的事情,实在是无聊。 加上一大段吧。兵临城下或者也有翻译成大敌当前的,还有一个名字叫决战中的较量,这电影在中国播出以后,枪管上包麻袋片就成了狙击步枪的标签。徒手冲锋,渡船上枪毙跳水逃兵,后来苏军反突击被击退后边的督战队用机枪扫射溃退下来的逃兵这几段,在决战中的较量中被剪去,不过当时随处可见的盗版盘上可都有着一段。

我觉得兵力城下还是挺好看的,对于苏联的黑化也不是那么厉害,而且对于狙击手的电影有一点示范作用,尤其是中国的神剧,一段时间神剧里边肯定有一只包着麻袋片的所谓狙击步枪,至于上边的光学瞄准镜怎么安的就不管了。俄国人在历史上,几个士兵和用一支步枪的情况有,但是不是在苏联时期,而是在沙俄时期,沙俄在参加一战时期,最初估计需要456万支步枪,但实际上,俄军动员就需要500万支步枪,征兆新兵需要550万支,战争消耗补充720万支,实际需要1770万支,而沙俄只有不到500万的库存,在1914年,第二批动员的沙俄士兵就已经没有发给步枪,去前线等着从战死的士兵手中取武器,当年的12月,俄军总参谋长报告,70万士兵难得有5万支步枪。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兵临城下  攻略  之光  闪烁  第五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