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915年德军主力调到东线,俄军承受的压力更大,武器的需求缺口更大。 这张1941年红场阅兵的照片可以看到,通过红场的苏联人扛的是刘易斯机枪,当时苏联人可以说是刮地三尺去搜罗各种武器。把这种老古董都找出来了。 而到了苏德战争期间,苏联人也有一段时间处于严重的缺乏物资的情况下,主要在战争初期,战争初期,苏军丢失200个各种类型的仓库,其中西方面军最惨,损失了10万吨弹药,5万吨油料,4万吨粮食,40万套军服,500车皮坦克汽车配件。

这些损失的物资,首先损失的物资是作战的苏军处于无米下锅的情况,而德军则是因粮于敌,德军大量使用缴获的苏军物资,特别是油料,极大的减轻了自身后勤的压力,同时,苏联丢失了这些物资,使得在动员时,也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在组建新部队的时候,武器装备十分缺乏,毕竟武器不是说变就能变出来的,马上拿到的还是战前储备的武器。

这种情况一直到1942年的时候才有所好转,当时,梅列茨科夫在8月份计划发动进攻,按照计划向上申请武器补充,斯大林问他你们要多少冲锋枪和步枪,梅列茨科夫提了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3000到5000支冲锋枪,5000支步枪。而斯大林回复,给你们20000支,我们现在不仅有足够的步枪,也有足够的冲锋枪。梅列茨科夫当时在列宁格勒一带,这里属于苏德战场的次要方向,在次要方向对于武器方面的补充要求尚能得到无条件的满足,就更不用说主要方向的斯大林格勒。

当然,由于运输一类的原因,的确有一些部队,到达战场的时候缺乏武器,象在斯大林格勒打出来威名的近卫13步兵师,在进入战场的时候就有大约1000多人没有武器,对于这些没有武器的人,并不是象电影里那样投入战场,而且把这些徒手兵留在了伏尔加河的对岸,等手里有了武器再过去。不会把徒手的士兵投入战场,不过缺乏训练倒是真的,因为已经没有时间训练他们了。

西方对于苏联的抹黑和黑化是习惯成自然,当然苏联有苏联的问题,西方在冷战期间对于苏联的英雄人物有着系统的黑化,从元帅到士兵,只要是苏联的英雄,肯定是要塑造成冷血无情的人,或者是疯子,象卓娅就因为得过脑膜炎而被说成是疯子,这种事情已经是屡见不鲜,只不过由于西方掌握着世界主要的话语权,所以这些明显的谎言被当作了真理,因为重复的太多了。

而且有些事情也不是空穴来风,比如苏军在刻赤半岛的失败就是梅赫利斯瞎指挥,什么不许挖掩体,进攻的时候要肩并着肩的密集排列这种事,都是真的,这些也是为西方提供了攻击的子弹,但是这些也是个别现象。就是这个梅赫利斯后来到了梅列茨科夫那里,也不是没帮忙,有什么补给品不足的情况,这位仁兄一个小报告上去,马上就解决,部队缺乏枪背带,小报告递上去,第二天一批质量上乘的枪背带就空运到了,还有一次是要了好烟叶,而这些小故事,西方国家是不会看见的,就算看见了也不会说。

看了《登陆之日》和《兵临城下》,苏联真的会组织这样一群连枪都是两人一把的应召兵去死亡冲锋敌军阵地吗?

有网友问,二战苏军是好像电影《兵临城下》和《登陆之日》那样,找一大堆新兵,2、3个人一把枪去送死式的冲锋吗?其实这2个电影都表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防御和反攻阶段,苏军阵亡47.7万,负伤64万,合计伤亡111万,德军和仆从军伤亡80万,被俘20万 。其实双方的伤亡是一样的。根本不存在苏军好像傻瓜一样冲锋,然后德军拿着机枪割韭菜的事情。

苏军从来都不缺乏轻武器,在战争初期,苏军正规军损失太大,造成部队里大部分都是新兵,而步枪生产成本高、速度慢,新兵又没有时间去慢慢练习枪法。因此,苏联从1942年开始大批量生产波波沙1941式71发弹鼓式冲锋枪,平均月产15万把以上,光是在42年7月到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苏联就已经生产了120万把波波沙1941式冲锋枪。

反而是苏军在战场上投入了大量的冲锋枪,苏军是二战唯一整个部队大批量配备冲锋枪的国家。原因主要有3个,第一是方便训练,可以快速训练出成批的新兵,反正冲锋枪也不是玩精确射击的。第2就是苏联和欧洲城镇多,近战多,适合冲锋枪,第3个就是苏军有大量机械化装甲部队。大批量冲锋枪手的主要任务是扫荡德军反坦克手和火箭筒,主要任务是保护坦克和自行火炮。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兵临城下  攻略  之光  闪烁  第五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