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皇帝与八旗的关系,虽然皇帝是主子,但皇帝也是八旗的一份子。第三,利益牵扯太大,导致历代清朝皇帝对八旗的整顿,经常是不了了之。皇帝要整肃八旗,旗人肯定反对。皇帝又不能拉拢汉人牵制旗人。八旗堕落,清朝皇帝看到了,也想解决。

秦始皇如何统治庞大的军队的?

秦始皇如何统治庞大的军队的

最近正好在重温《大秦帝国》,虽然是小说,但是大致事件还是对得上。秦国先由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由弱变强,从一个各国鄙夷的穷国,变成一个可以发声反抗一下的国家。再经过秦惠文王任用张仪,以连横之术破合纵之策,使秦国土地大增。又经过秦昭王任用范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之后,秦国根基已牢。秦国实行的奖励军功制度已经完全成熟,打起仗来气势如排山倒海,秦始皇高度集权的皇帝制度雏形,已经能很好的控制军队。

汉朝各诸侯国造反,皇帝要从哪调兵?

秦始皇如何统治庞大的军队的

汉初实郡国并行制度,一则是刘邦打天下的时候,为了消灭项羽,许给各路诸侯的政治利益;二则也是吸取秦国迅速灭亡的教训,因此分封诸侯国来屏卫中央。汉初有两次诸侯国造反:一次是异姓王;一次是同姓王。严格意义上说第一次是刘邦为了巩固政权清洗异姓王。镇压异性王造反,刘邦在从哪里调兵?关于镇压淮南王黥布的用兵,《汉书》有很明确记载:征发上郡、北地、陇西车骑;巴蜀材官及中尉卒;赦免天下死囚;征调诸侯国的兵。

《汉书.高帝纪下》记载:"上乃发上郡、北地、陇西车骑,巴蜀材官及中尉卒三万人……上赦免天下死罪以下,皆令从军;征诸侯兵,上自将以击布。"从中可以分析,皇帝镇压清洗异性诸侯王造反的兵源主要有:(1)驻守边防军。上郡、陇西、北地是秦汉北部边防重镇,也是屯兵集中的地方。(2)巴蜀后方。巴蜀是刘邦最早的根据地,也是汉帝国的后方基地。

(3)诸侯国的兵。中央有权向分封的诸侯国征调士兵。镇压黥布造反,齐国就派曹参将兵车骑12万,跟刘邦一起平乱。(4)死囚。释放死囚,让他们戴罪立功。从这里看出刘邦清洗异姓王的时候,似乎没有动用拱卫京畿地区的宿卫南北军。景帝时期,晁错提出“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当时,统领将士平叛的是条侯周亚夫,他临危受命从中尉升为太尉领兵出征。

中尉是中央宿卫军的将领。汉朝的中央宿卫军是汉朝军队的精锐,主要是拱卫京畿地区。两汉的宫省宿卫以皇帝为中心由内而外设置了四层防御体系:少府宦者署、郎中令、卫尉、中尉。西汉初年,守卫长安的宿卫军主要是南北军,南军就驻扎在长乐宫、未央宫南面,即"两宫卫尉"兵,一般由卫尉统领的;北军驻守在京师未央宫以北,由中尉统率。

北军的主要职责是负责京师长安以及周围三辅地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的防卫工作。凡调动北军的人,必须持有朝廷颁发的符节交监军使者查验。当年卫太子刘据造反就利用皇后卫子夫的符节试图调动北军,当时司马迁的好友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接下符节却按兵不动。北军是西汉对外作战的主力军,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带应该就是北军,卫青的大将军职务应该是统领南北军。

而李广担任的郎中令是守卫宫中安全的,应该是皇帝的近卫军,这样说来,汉武帝还是很信赖李氏家族的。西汉的兵源主要有几方面:(1)募兵。汉帝国管辖范围内的青壮年可以到长安参军,报效国家,建功立业。这些人一般都是稍微有本事的人,他们称之为"佽飞射士",估计当年擅射的李广就是从这个端口参军的。(2)羽林孤儿。父辈从军在战争中牺牲,这部分军士的后裔由国家扶养,长大后一般还是从军,效命沙场。

什么感觉清朝历代帝王不怎么去解决八旗兵堕落的问题?

秦始皇如何统治庞大的军队的

八旗堕落,清朝皇帝看到了,也想解决。但是没办法解决。乾隆年间,为了培养旗人的尚武精神,乾隆不准他们坐轿子,规定旗人一律要骑马。结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八旗子弟很快就想出了应对办法。不能坐轿子是吧?我们可以坐马车呀。骑马是不可能的。皇帝让我骑马,可我又不会骑,我能怎么办?见到八旗子弟这幅死样,乾隆很生气,此后多次强调,八旗是国之根本,旗人的战斗力不能丢,旗人的精气神不能丢。

 1/2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昏庸无道  兵魂  附身  皇帝  身上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