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9年2月,忽必烈于邢州与军中诸王会面,并接受了手下谋士们稳扎稳打的建议。到7月12日,左翼军主力刚刚抵达淮河北岸,就传来了蒙哥汗死于合州钓鱼城下的消息。但忽必烈与心腹大将霸都鲁(木华黎国王之孙)商议后,认为是南宋军队散布的谣言,遂下令继续渡河南下,与南宋军激战于鄂州、江州一线。到9月1日,从蒙哥汗征战四川的穆哥,因与忽必烈交好,派来告知大汗死讯、并劝忽必烈赶紧北返以登汗位的使者到了军营,但忽必烈以为如果无功而返,将难以赢得汗位,于是依然坚持要进行鄂州会战,但直到11月,左翼诸军虽然在野战、水战中多次击溃宋军,却始终拿不下鄂州,且风闻宋军的援军正在集中前来,忽必烈的主要谋士郝经看出了危险,专门上了《班师议》,希望主公不要再顾忌太多,必须断然北返,这最终促成了忽必烈与宋军议和班师。

尽管忽必烈集团班师回到燕京的速度很快,但其竞争对手阿里不哥已经在和林做好了准备,不但漠北诸王及部落军队听命于他,连蒙哥的几个儿子及随征四川的多数将领也都支持阿里不哥,因此他邀请忽必烈等来和林奔丧,准备趁机拿获。忽必烈看出了端倪,遂于1260年3月,在拥护自己的东道诸王塔察儿、移相哥、呼剌忽儿、西道诸王合丹、阿只吉、穆哥等的要求下,在开平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尽管参与的宗王人数远远不是全部),正式宣布登上汗位。

阿里不哥闻讯后愤怒不已,于四月在和林城西也召开了忽里勒台大会,在拥护自己的宗王簇拥下,也宣布登上汗位,大蒙古国第一次出现了两位大汗公开对峙的局面,解决之道也唯有战争了。当时散布于关中和四川的原蒙哥汗从征诸军中,本来支持阿里不哥的占多数,但由于各不统属,有的如四川的紐璘与乞带不花等还有矛盾,故而未能形成有利的态势。

相反,在忽必烈派出的使者廉希宪的联络下,刘黑马、汪惟正、汪良臣等迅速行动,诛杀了乞带不花、刘太平等,控制了东川诸军,而后配合诸王合丹的讨伐军进入关中,九月间在甘州以东的耀碑谷进行的会战中,阿里不哥集团在关中地区的大将阿兰答儿、浑都海皆大败阵亡,这意味着阿里不哥在中原地区仅有的势力趋于消亡。与此同时,在北方战场上,阿里不哥军的统帅出术哈儿(旭烈兀之子)、哈喇察儿的军队,也被支持忽必烈的东道诸王移相哥(哈撒儿之子)的军队打败。

该年冬,忽必烈以中原驻诸军北征和林,阿里不哥自知不敌,不战西退,忽必烈大军夺取和林,自此似乎大局已定。然阿里不哥之后施展缓兵之计,一面遣使悔罪,自称来年将亲自觐见忽必烈;一面加紧搜集军马。1261年秋,阿里不哥自认为羽翼已丰,遂突袭和林,留守的移相哥部毫无防备,被打得大败,阿里不哥重新夺回和林。到该年11月,忽必烈以诸王合丹为主将,于昔木土脑儿之地大败阿里不哥,斩杀其先锋合丹火儿赤。

但在十天后的另一场会战中,双方激战一天均伤亡惨重、未分胜败。此后,因发生山东军阀李璮之乱,忽必烈不得不分军南下,北方战场遂陷入对峙、拉锯的局面。由于阿里不哥统辖之地均贫瘠、苦寒,相持数年后渐渐不支,但其到处搜刮的恶行,最终使得原来的同盟者——察合台汗国统治者阿鲁忽决定背叛阿里不哥、投效忽必烈,于是阿里不哥被迫又展开了与察合台汗国的另一场战争。

。。。到了公元1264年七月,面对众叛亲离、缺衣少食、东西受敌的绝望局面,阿里不哥只得承认争位失败、决定向忽必烈投降。史书记载的两人见面时的景象十分有趣,忽必烈当时沉默了很久才开口说:“我与你孰是孰非?”,阿里不哥也良久才回答道:“昔日我是,今日你是”。。。。最终,忽必烈宣布赦免阿里不哥争位的罪行,仅诛杀了其部下中最主要的十人,然阿里不哥仅仅一个月后即染病身亡,具体病因史书没有注明。

假如蜀国选刘封做皇帝,魏延没有被马岱斩杀会怎样?

大家可千万不要认为读了几本书,看了几篇网文,凭自己的智慧,到了三国时代就能混得不错。你们真以为按照《三国志》中的正史记载就比《三国演义》中的阴谋诡计要少?要浅?恐怕未必。刘封和魏延都很能打,这没错。但是,是不是很能打就适合当皇帝,是不是很能打就适合当主帅呢?咱们今天就拿刘封和魏延两个人的事例来剖析一下。

 5/7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龙之谷  17173  宝座  帝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