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川蜀之地,地形险恶,丛峦叠嶂,但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可以说既有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又有发动战争的充沛财力。这时,有矛盾需要转移,且又有充足的财力去转移,为什么不转移?4、木桥说诸葛亮生命后期的六出祁山、九次伐魏,在战略选择上是完全正确的,符合当时蜀国的国情。只是,他没有像长白山邻居那样,面对强敌挠挠痒痒就收手,不会真的空耗国力,或真正激怒对手。

三国时期蜀汉谋士如云,虎将如牛毛,为何却成了最弱国家?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这是客观实力决定的。当时四川和今天的四川是两回事。那个时代四川真正发展的地区其实只有成都平原,其余地方基本都没有开发。川北、川西都是不毛之地,还有诸如孟获这种异族不断骚扰。所以,四川总人口只有90多万人。你没看错,就是90多万人,相当于四川的一个大县。相反,其他两个国家就要强得多。

曹魏人口高达400多万人,大概是蜀汉的4倍有余。而东吴也不差,人口是200多万,人口也是蜀汉1倍。大家是讲实力的!根据人口比例来说,蜀汉可以出兵大约8万多。而东吴可以出兵10多万,曹魏则可以出兵30多万。也就是说,蜀汉联合东吴,总兵力也不过20万,还没有曹魏的兵力多。万幸的是,蜀汉和东吴恰恰可以迫使曹魏两线作战,所以双方兵力大体是均衡的。

但是,东吴和蜀汉都有很大的问题。东吴的军队擅长水战,水军很强大,在水网陆地作战也是强项。但是,东吴军队离开水网地区,战斗力就大减。赤壁之战后,东吴多次北上进攻,但始终被曹魏挡在湖北、安徽一线,根本不能北上,甚至孙权御驾亲征也不行。这其实也不令人惊讶,不可能有军队擅长所有作战。至于蜀汉就更倒霉。它出川路线只有北上经过山路攻打陕西。

然而这条路线易守难攻!曹魏只要出大军驻守宝鸡、长安一线,坚持几个月,蜀汉就会崩溃。因为蜀汉的军粮运输必须经过复杂山路甚至部分栈道。维持8万大军的物资运输,至少还需要8万民夫。然而,蜀汉根本不可能再拿出8万民夫来,它一共只有90多万人口,其中妇孺老人至少占三分之二,青壮年人不分男女最多只有30多万。这里面大部分要从事农业种植,不可能拿出一半来作战。

三国时期,明明蜀国最弱,还一直主动伐魏,伐魏有什么好处吗?

感谢邀请,二两历史试着回答下。其实,说三国时期蜀国弱于魏国,这是大家公认的,但弱于吴国,为三国中最弱的,我倒并不觉得十分恰当。这个问题不展开讨论,我们来说说蜀国为什么一直想伐魏,从建国开始一直到灭亡,似乎那是蜀国心中的一个信念。三国1、立国之本:蜀汉,刘备作为皇室宗亲,能够建立蜀国靠的就是汉室的大旗;蜀汉昭烈帝刘备,虽属汉室宗亲,但是到了他这一辈已经是人微言轻,甚至靠着卖草鞋过日子。

但是他内心中又有着匡扶汉室的雄心,所以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时,他拉起来汉室宗亲的大旗,向被曹操把持的东汉政权立下了战书。靠着响当当的名号,很多支持汉室的人都来投奔刘备,所以刘备是靠着自己汉室宗亲的身份有了自己的队伍。所以,匡扶汉室,就是刘备建立蜀国的根本。刘备2、实力所致:蜀汉是有实力,与曹魏一绝高低的;曹魏是很强大,但也不是强大到无懈可击。

纵观三国之战,我们发现蜀国也多次给予了魏国重创,就连曹操本人也差点在赤壁之战后被杀。所以坐拥易守难攻的巴蜀之地,又有荆襄之地,蜀国是有实力伐魏的。诸葛亮之所以六出祁山,一方面是答应了刘备,当时三顾茅庐之时就承诺按照自己的战略方针,基本上可以做到一统天下。另一方面,也是蜀国的实力越来越强大,让诸葛亮看到了自己伐魏成功的希望。

昭烈帝刘备3、团结内部:伐魏也是团结内部,解决内部矛盾的途径之一;其实,蜀国内部并不是铁桶一块,大致存在着三大利益集团。第一、荆州集团:诸葛亮、蒋琬、魏延等这个集团属于跟随刘备起家的,都是深受刘备信任的,也是在蜀汉中掌握权力最多的,所以总体把控了蜀汉的权利中心。第二、益州集团:黄权、谯周等刘备入蜀前,依靠就是益州集团,他们是益州本土士族,有着强大的根基,对于刘备也十分忠诚,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支持,刘备才顺利入蜀。

第三、东州集团:法正、李严等这个集团是刘备入蜀之后,逐渐形成的,主要就是本土非益州人士相互扶持形成的一个团体。刘备对他们很是照顾,当然也有平衡荆州集团的原因,怕荆州集团一家独大。其中,李严在后期成为了蜀汉的二把手,骠骑将军,和诸葛亮同为托孤之臣。这三大集团,在蜀国有时互相协助,有时也互相拆台,尤其是涉及互相利益的时候,甚至也会争的面红耳赤。

这个时候,一场对外的战争,就会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暂时忘却彼此的利益,拧成一股绳统一对外。所以,伐魏对蜀国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妙招,去解决国内的三大集团的矛盾。诸葛亮伐魏【二两历史答题感悟】所以,对于蜀国来说,伐魏是继续保持立国之本的必须行为,伐魏是实力可以实现的目标,伐魏更是团结内部解决矛盾的途径,自然不会放弃伐魏。

三国中,蜀国实力明显弱于魏国,为何诸葛亮还热衷于伐魏,却不选择休养生息呢?

谢谢邀请。自赤壁大战,刘备得据江南,从而西向得蜀川,成三分天下。荆州尚在时,蜀国国力倒也位居第二,还有一丝争衡天下的机会。自从关羽败走麦城,刘备托孤白帝,可以说蜀国已经是元气大伤了,在三国之中实力最弱,此时诸葛亮反而六出祁山,力图恢复中原,可以说不是智者所为。但诸葛亮毕竟是诸葛亮,他是有着自己的想法的。

第一,诸葛亮初心不变。诸葛亮在隆中对策时便分析天下三分,并且为刘备谋划了争夺天下的战略,就是荆州、益州同时北伐,从而号令天下,匡扶汉室。虽然后来荆州已失,但隆中时说的匡扶汉室,诸葛亮一定没忘。因为他深受刘备知遇之恩,又在白帝城被托孤,可以说刘备对诸葛亮的恩情必然需要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也许有人腹诽刘备对诸葛亮没什么恩情,但千万别忘记,士为知己者死,这就是最大的恩情了。

所以,诸葛亮无论是为了匡扶汉室的理想,还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都必须要北伐,无论成败,总要对的起自己的初心。第二,蜀国疲敝,必须以攻代守。益州之地,号称是国富民殷,高祖之资,而汉中则占据剑阁之险,可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从这里看来,蜀国好像是难以攻破,长治久安的。可是实际上,蜀国肯定不能和魏国来比持久。

首先,蜀国人口稀少,兵丁不足,和魏国相比实在相去甚远。其二,蜀国偏安一隅,人才凋零,经世济纶的人才实在太少,而魏国却是人才辈出,连徐庶到了魏国都不见重用,即便是徐庶不愿意尽力辅佐,但魏国和徐庶相当者实在不少。所以说,蜀国这个小国和魏国来比持久,只能是慢性死亡。为了争一线生机,诸葛亮是必须发动北伐战争的,不要说没希望,至少第一次出祁山是很有机会的,可惜败在了马谡手上。

第三,刘备遗命。刘备临死前托孤诸葛亮,对诸葛亮说了这么一句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这就是要诸葛亮去恢复中原的意思,所以后来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写道“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那么这里诸葛亮是担心不能治理好国家吗?很明显不是,他是担心不能克服中原,完成刘备的遗命。虽然不是智者所为,但诸葛亮却始终鞠躬尽瘁,以致最后病逝五丈原,此间忠义,深为敬佩。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蜀国  三国  弱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