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官清廉,得赏赐就分给部下。家无余财,不治家产。带兵遇到缺粮断水处,必等所有士兵饮过水吃过饭,他才吃喝。对士兵宽和不苛刻,士兵因而爱戴他,乐为所用。李广自刎而死,军中将士都为之痛哭。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不论认识李广否,老老少少都为之落泪不止。司马迁评论李广为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又说从众人对李广将军的追念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为人品德高尚、诚实、正直,不用自我宣传,就能自然地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

04 无双才气被虛掷公孙昆邪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左右近臣公认李广是名将。李广名气显于当世,自然是他的幸运;李广一次次错失建功良机,当然是他的不幸。王勃说“李广难封”, 王维用“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替李广喊冤。王勃王维的同情、不平,《史记》始之。《史记》用酣畅的笔墨,叙写李广历文景武帝三朝,从少年起与匈奴七十余战,任职边境,无不以奋力作战而出名,然终其一生未获封侯之赏。

李广几乎参加了汉对匈奴的所有战役,各部校尉以下军官,甚至那些才能不如中等人的,都有几十人因军功被封侯,而李广却未得尺寸功劳,这自然也就因不合封侯标准而未得封侯之赏。但司马迁认为凭李广之才没能立下军功,非不能也,非不为也,实在是“数奇”,即“命数”不好。李广从文帝时起就因善骑射斩敌多,被任为汉中郎。随文帝出行时冲锋御敌格杀猛兽,文帝曾既欣赏又不无遗憾地说:“可惜啊!你没遇到时机,如你赶上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景帝评定七国之乱时,李广夺旗立功扬名,虽有梁孝王授予将军印,但或许因汉景帝与梁孝王兄弟之间尖锐矛盾,最后没获得朝廷封赏。

武帝马邑城诱单于,单于发觉逃脱,汉军都没战功,李广自然无功可表。至于在雁门关战败被生擒后逃脱,依法本应斩,后削职为民,当然也无功可言。出兵右北平,几乎全军覆没,功过相抵又没有封赏。随卫青伐匈奴,许多将领被封侯,而李广的军队这次依然没战功。写李广之“不遇”,又借汉武帝叮嘱卫青的话说李广“数奇”,并非是司马迁迷信鬼神。

而是他借此表达对李广的万分同情,委婉表达对李广被排挤的愤慨与对汉廷用人制度的批评。李广的“数奇”绝不只是“运气不好”,当也有“皇恩疏远”。而卫青霍去病等贵戚所以屡战不败,立功封侯,不排除“天幸”:幸运,加上皇帝宠幸。《史记》给出了暗示:大将军卫青(皇后卫子夫弟弟)外甥霍去病十八岁,受到武帝赏识,当了侍中。

跟随大将军,卫青奉武帝之命,拨给他壮勇士兵,各位老将统领的兵马及兵器,比不上骠骑将军(霍去病),骠骑将军手下兵士都是经过挑选的精兵。霍去病的军队运气也好,从未遇到绝大的困境。然而其他老将军常常因行军迟缓落后,遇不到好的战机。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统领五万骑兵出征,几十万步兵及转运物资的人跟随其后,而那些敢于奋力作战和勇于深入的人都隶属骠骑将军。

司马迁写史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究天人之际”。他写李广的“不遇”,或许也有要分辨清楚:哪些遭遇是“人”的因素导致;哪些结局是所谓“天”所左右。 “天”是无法解释掌控的,那么,通过李广这个人物的遭际,探究“人世”的原则和道理,才会给与现世和后世以“殷鉴”吧。05 抗匈奴,一门三代终凋零卫青、霍去病出征匈奴,李广随行。

尽管李广请求说自己从少年时就与匈奴作战,至今才得到与匈奴对阵的机会,愿做前锋,单于决战。但皇上曾暗中警告卫青说李广年老,命运不好,不能让他与单于对阵。加之卫青更想让公孙敖跟自己一起与单于对敌,于是就命李广从东路出击。卫青自带精兵追逐单于。而李广军队迂回绕远,又无向导迷失道路,错失与卫青合围单于良机。单于逃跑,李广亲抵幕府受审对质时说,自己年已六十多,不堪再受刀笔吏的污辱,于是自刎身亡。

《史记》还作了如下交代:李广两个儿子先于他而死。李广死后,堂弟李蔡自杀。另一儿子李敢,死于霍去病箭下。孙子李陵孤军深入匈奴腹地,率五千人对抗匈奴八万大军。杀伤匈奴一万余人后,力战八天投降。汉杀了李陵的母亲妻儿全家。一代名将,一世征战,一门猛将,一心为国,如此收场,的确让人意难平。司马迁说李陵为人“临财廉,取予义“,“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有国士之风”,孙儿李陵的这些特质,自然传袭自祖父李广。

 2/7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雄师  李广  垫底  天将  黑旋风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