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开头说张角是不第秀才,算不算是漏洞?三国有科举么?

《三国演义》开篇便提到:时巨鹿郡有兄弟三人,一名张角,一名张宝,一名张梁。那张角本是个不第秀才。三国时期没有科举,但豹眼认为罗先生称张角为不第秀才,没啥大毛病,算不得漏洞。名落孙山称之为不第,但在选拔考核中没有被录用而落选,也可以称作是不第。在当时没有这个提法,用后世的语言说以前的事情也并不为过。前段时间,豹眼回答过一个问题,说的是战国时期还没有纸张,赵国大将赵括怎么会纸上谈兵的事,就类似于这个问题。

今天离不开谈论历史的问题,我们不可能用当时的语言来描述当时的事,如果满口之乎者也,岂不怪哉?口语如此,文学作品的一些语言也是如此,不足为怪,也不能看作是漏洞。《管子·小匡》提到:"农之子常为农,朴野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唐人尹知章做了注解说:"农人之子,有秀异之材可为士者,即所谓生而知之,不习而成者也。

"这就是说农民的儿子不一定永远是农民,只要是优秀的人才,也可以出仕做官,这个人才就称作秀才。这是秀才最初的定义,指的是优秀的人才。到了汉代,秀才就与孝廉一样成为了举士名目。也就是地方官吏把人才分为孝廉和秀才,层层举荐给朝廷,得到认可以后,就出仕为官。东汉时期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茂才也就是秀才。

像曹操、荀彧等人都是举孝廉为官,像孙权就是被举为茂才。建安元年(196年),孙策收得丹阳、吴、会稽三郡后,十五岁的孙权被任命为阳羡县长。吴郡太守朱治察举他为孝廉,扬州刺史严象举荐其为茂才。可见孝廉和茂才并不相互冲突,是可以同时被举荐的。如果是史书,在东汉时期把茂才称作了秀才,应该是个瑕疵,但作为小说,称作秀才更容易被普通的读者接受,读起来更舒服一些。

唐朝初年,秀才与明经、进士并为举士科目,但不久就被废除。后来,唐宋时期凡是参加应举考试的都称作秀才,但秀才必须要通过童子试,被正式录取之后才能称作秀才,这是一种身份,也享受一些待遇,比如免除徭役、见了县太爷只作揖不下跪、子孙后代可以称父亲叫爹等等。如果谁家喊父亲叫爹,其祖上一定出过秀才。考上秀才恐怕跟考上985高校差不多,是很荣耀的事。

一辈子考不上秀才,到老也是个童子,连做个私塾教师的资格也没有。明清时期,则称入府州县学的生员为秀才,但入学也是有门槛的,通过考试合格才行,花钱进去的也算,不过是特殊情况。具备秀才资格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这时候的不第秀才,是指在科举考试中落榜的生员。考中者被称作举人、进士,不第是说没考中,但依然是个秀才。

东西汉时期的情况有所不同,还没有科举考试,实行的是察举制。被举荐为秀才或者茂才,就等于是通过了考试、考核,就相当于唐宋之后的进士及第,可以出仕为官啦。《后汉书·左雄周举传》等传论记载:"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由此可知,经过州郡察举为孝廉、秀才,就可以出仕为官。晋朝葛洪《抱朴子·审举》记载:"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以此来看,读书人才可以举荐为秀才,品行优良才可以举荐为孝廉。二者考核的内容是不同的,秀才更看重的是能力。汉末时期以举孝廉为主,注重品行;曹操的唯才是举,注重的是能力。像孙权既被举荐为孝廉,又被举为茂才,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德才兼备。抛开官场的猫腻不说,如果不能被举荐为孝廉或者秀才(茂才),就等于没有通过考核,也就类似于落榜、不第。

东汉时期的张角没有被举荐为茂才(也就是秀才),就是没有人举荐,或者被基层举荐而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张角自认为也读了一些书,具备治国平天下的本事,但得不到朝廷的认可。心中不满,就上山采药去了。《三国演义》描写到:那张角本是个不第秀才,因入山采药,遇一老人,碧眼童颜,手执藜杖,唤角至一洞中,以天书三卷授之,曰:“此名《太平要术》,汝得之,当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异心,必获恶报。

”角拜问姓名。老人曰:“吾乃南华老仙也。”言讫,化阵清风而去。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号为“太平道人”。有资料说张角得到了道士于吉等人传授的《太平清领书》(《太平经》),于是开始传教,发展组织。《搜神记》说孙策被道士于吉给折腾完了,是否为同一个人不得而知。从张角能够组织起规模宏大的黄巾军起义来看,他还是具备很强号召力的。

张角振臂高呼,三十六方起义军便揭竿而起,腐朽朝廷因当如何应对?

腐朽不只是汉末,腐朽一直存在,而汉末的主要问题是皇权旁落,宦官和外戚两派斗争,这时候自然就更腐朽了,十常侍与何进的你争我斗,这时候老张三兄弟揭竿而起,迅速全国蔓延。但汉王朝这时候发现了奇怪现象,内地各州郡都没太多兵马,招兵买马又没钱。而且各地方起义越来越猛,宫廷内却越斗越凶。这时候就就突现了集权和分权的问题,集权容易干大事,但必须皇权够强。

分权呢,不需要花太大力气,你们自由发挥就好。管理学里,就是控制和放权的把握,很多企业都想放权,这样就能发挥下面人的自由度,说不定就能干出什么意想不到的成果,关键还不用太操心,也不用太费银子。但是放权过度不能控制就麻烦了,哪天他们做大了反水或者投靠敌军了咋办汉朝危楼本来腐朽,其实只剩下放权一法了,于是让地方自主招兵买马抵御黄巾军,这个口子一放,各地有头有脸的人就发现这是绝好的逆袭的机会。

曹操袁绍孙坚还有草根创业的刘备等等,这时候大家发现他们就几百人几千人就可以横扫黄巾军几万人,这就是自由发挥的好处。但自由发挥的坏处也有了,大家随意扩张部队,做大就难以控制了。最开始还有卢植黄埔嵩等人能控制的住这些军阀新秀。很快十常侍就神助攻将这些控制中心端掉了。于是这些新秀们就野蛮生长。变成真正的军阀了。

集权与分权,控制与自由本来就是阴阳两面,相对立又相济,大刘的三体里也不断反馈这个观点,三体人更集权,更强悍,但吸纳了人类的文化自由思潮后,技术也突飞猛进。人类面料三体威胁不断被自由人性思想给害惨了。人类舰队进入太空后褚岩也是集权思想让舰队存活下来。而汉末面料黄巾起义几乎无解,只能放权,任由军阀做大,最后被军阀赶下皇位,这也许是历史的无奈。

 5/5   首页 上一页 3 4 5 下一页

文章TAG:计之分  三十六计  张角  战神  包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