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唐太宗的嫡三子李治能登上皇位?

应该说,李世民这个太子选的相当不错,李治21岁登基。在位34年。李治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被低估的皇帝(没有之一),绝对可以称得上是雄才伟略睿智不凡。在李治在位期间,大唐无论在政治,军事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他的巅峰。灭高句丽,平定西突厥,灭百济,唐朝版图达到极盛,铲除关陇门阀的势力。高宗永徽之治不亚于贞观和开元。

但李治这个太子来的却是有点天上掉馅饼,白得的。李治在李世民登基第二年出生。是长孙皇后的三个儿子里最小的一个,对这小儿子李世民根本最初根本没有考虑当太子的意图,当时的太子是长子李承乾,备胎是魏王李泰。一次李世民问李治:《孝经》中讲的是什么?”李治道:“孝道最为重要,小时候侍奉双亲,长大后侍奉君王,能够事奉好父兄,做好臣子。

李世民道:“你如果按此行事,就是好臣子。可见李世民根本没有考虑李治当太子。但李承乾与魏王李泰相互争斗,一直于到最后李承乾谋反,让李世民伤透了心。在李承乾与魏王李泰鹬蚌相争的时候,李治就是渔翁得利了。李治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成为唯一的候选人了,李治不战而胜不争而得,李世民与长孙无忌都认为李治懦弱。所以李世民不放心,想立吴王李恪。

但长孙无忌觉得李治好控制。竭力让李治为君。以至于李世民责骂长孙无忌:你反对李恪是因为他不是你外甥吗(是气话)。长孙无忌却是说:晋王仁孝,必能保陛下子孙安全。但长孙无忌做梦都想不到,就是这个仁孝的李治,最终害的自己家败族灭。李治的仁孝是外表,但里面有着一颗冷酷的心,他冷眼旁观与自己一母同胞的两个哥哥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争夺太子之位,因为他知道,只要两个哥哥在,他永远都没有机会,二人只有都完蛋他才有机会,所以他才袖手旁观。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懦弱的人会与庶母私通,一个懦弱的人会登基以后,彻底铲除对自己有拥立之功关陇门阀头领,自己的亲舅舅长孙家族彻底铲除。别人是霸气侧漏凶名在外。李治则是无声处定乾坤内敛低调,外表人畜无害,里面却是大老虎。敢娶自己庶母的人,抛开道德与否不谈,敢这么干的人绝非懦弱。最后就是长孙皇后生了三个儿子,李世民的继承人只能从这仨人中产生,李承乾与魏王李泰既倒,也只能立李治。

末代皇帝溥仪也曾为自己选过皇陵,为何最后没有动工?

【溥仪确实选过陵址,但最后重重原因没有动工】在封建王朝,皇帝登基后,基本在坐稳皇位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张罗自己的“万年吉地”,说白了就是挖坑建陵,事先做好准备。但是溥仪作为末代皇帝,最开始坐上皇位后并没有像其他盛世的皇帝那般找寻陵址,原因也简单,他登基之时才3岁,那个时候大清风雨飘摇,马上到了大厦将倾的时刻了,果不其然,三年后,溥仪还不知道什么叫做皇上,6岁的他便被隆裕皇太后拉着退了位,但民国和皇室签订了合约,允许溥仪仍然住在故宫,在紫禁城内仍然可以保留自己的帝号,并且每年还给这个小朝廷400万两银子花,就这样,溥仪长到10岁的时候,这个小朝廷开始张罗着帮这个“小皇帝”找寻万年吉地了。

据史载,当时找了一个非常精通风水之学的“大师”来堪当此任,他是来自广东的李青,按常理来说,清代皇帝的入葬是有规矩的,因为清代入关后创建了两处皇陵,分别为清东陵和清西陵,自打乾隆皇帝给后代定下规矩后,他们要采用昭穆之制来安葬,也就是说孙子要和爷爷在一个陵区,但慈禧死前,安排了溥仪既承同治皇帝之祧,又承光绪皇帝之祧。

所以在选址上,因为同治在清东陵,所以溥仪应该优先于清西陵。就这样,风水师李青终于不负众望,在清西陵泰东陵北边找到了一处上吉之壤,但回京禀告后,由于小朝廷没有多余的银两,建陵之事便一直搁置,没有实际动工,知道冯玉祥发动了政变,溥仪被彻底的赶出了紫禁城,并且先前的每年400万两抚恤金也一并取消,这直接导致建陵之事流产。

有人说历史上皇帝死后要停尸很久,那么尸体该怎样保持不坏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古代和今天不同。古代除了比如回族等少数民族讲究速葬以外,汉族丧葬都不是立即葬的。古代人死了以后,家属要按照三个步骤来做:丧礼、葬礼、服丧。期间步骤繁杂,一句话说不清楚。但人死了以后,装裹好了是不会迅速安葬的。一般先要停尸2天,第3天或者第4天才会装入棺木。随后安葬时间有不同,很多穷人家折腾不起,第2天就下葬了。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步练  师魂  河南大学  出自  皇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