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以土物来易者,悉听其便。或有不知避忌而误宪条,皆宽宥之,以怀远人。今四海一家,正当广示无外。”这种“四海一家”的思想,固然有一种“君临天下”的大国心态,但也是天下大同思想的体现。  郑和航海,忠实遵循先皇遗训和成祖旨意,出色地完成了明朝廷提出的“宣德化而柔远人”的和平外交任务,创立了中华民族文明远播海外的盛举。

七次下西洋,与亚非两大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促进了海外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大明帝国的国际地位。  郑和使团每到一国,都向国王及大臣宣读明成祖诏书,宣传明王朝对外政策,表达与各国通好往来的愿望。同时对王公大臣行封赏赐,以示皇恩浩荡。  郑和下西洋前期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东南亚和南亚建立和平安宁的局面,树立明王朝的声威。

郑和下西洋前,中国周边的国际环境动荡,东南亚地区各国相互猜疑,互相争夺。当时东南亚两个最大的国家爪哇、暹罗对外扩张,欺压周边一些国家,威胁满剌加、苏门答腊、占城、真腊,甚至杀害明朝使臣,拦截向中国朝贡的使团。另外,海盗猖獗,横行东南亚、南亚海上,十分嚣张,海上交通线得不到安全保障。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一方面直接影响中国南部的安全,另一方面极大影响了明朝的国际形象,不利于明朝的稳定和发展。

在这种形势下,郑和率领使团执行“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的和平外交政策,通过各种手段,尽力调解缓和周边各国之间的矛盾,平息国家间的争端。扶助弱小,制止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维护海上交通安全,把中国的稳定与发展同周边联系起来,试图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他采取开诏颁赏、互相调和的策略,成功地调解了暹罗和满剌加的矛盾和冲突,多次化解安南同占城的对抗,解决了暹罗与诸邻国的纠纷,巩固了满剌加、苏门答腊等国与中国的关系,促进了东南亚一带地区的安宁。

  在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时,明朝政府已经在东南亚和南亚诸国树立了威望。在海路和陆路方面,经过郑和三次出使,从南洋群岛到南印度一带已经完全贯通,没有阻碍。在明成祖的支持下,郑和进一步去访问南亚以西的远方国家。他率领庞大船队渡过印度洋,驶向波斯湾,穿过红海,沿东非之滨南下,最远到达赤道以南的东非沿岸诸国。  由于郑和成功的外交努力,中国与西洋各国特别是东南亚各国的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睦邻友好的崭新局面,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关系更是突飞猛进。

郑和不仅使本来与中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继续友好相处,而且与更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东南亚多个国家或国王亲自来访,或遣使访华,这些外交收获达到了明代西洋外交史上的顶峰。  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之一,就是肃清海盗,打通海路。郑和下西洋前夕,东南亚海盗活动猖獗,当中势力最强的是陈祖义集团,人数众多,号令一方,抢劫番商,甚至胆敢“潜谋邀劫”郑和船队,气焰十分嚣张。

永乐五年(1407)郑和船队结束对古里等国的访问,返程经过旧港时,一举歼灭了这股顽敌。旧港一带的海盗势力从此被全部肃清,东南亚一带海道由是而清宁。  四  郑和下西洋,把中华民族先进的文明成果带给了亚非各国。  开展和扩大海外贸易,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他作为和平使者在海外从事和平外交活动的主要内容。

在漫长的海上丝绸之路上,在近三十年时间里,郑和船队以多种形式的贸易活动,与亚非各国广泛开展经济交流,推动了海外各国经济发展,这对当时海外的和平发展格局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船队在非洲国家开展贸易,史无前例,盛况空前。船队携带大量的金银、丝绸、锦缎、瓷器、漆器等,与非洲沿岸国家开展了广泛的贸易活动,换取了大量的龙涎香、没药、乳香、象牙等当地特产,以及“麒麟”(长颈鹿)、斑马、狮子、犀牛、金钱豹、驼蹄鸡等奇珍异兽,并同当地人民建立了友好的联系。

永乐十九年(1421),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此行主要任务就是开展对外贸易。在祖法儿国,国王谕示全国百姓把自己的货物拿出来贩卖,全国上下热火朝天地加入了这个超级大集市。他们用乳香、血竭、芦荟、没药、苏合油、安息香、木别子等,换得了中国的丝绸和瓷器。  在对外贸易中,郑和执行的是明成祖“厚往薄来”方针。《明太祖实录》记载:“上谓中书省臣曰:‘西洋琐里,世称远番,涉海而来,难计年月。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教学资源  答案  名卷  金榜  七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