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登基,国号大明,同年北伐一统天下。朱元璋开始了他治国伟业。先废丞相权,立六部从而确定皇权。并发动胡唯庸案,空印案残酷打压了文官集团。发动了蓝玉案震慑了武将功勋集团。两拳猛烈而犀利,彻底巩固了大明皇帝的君权根基。最后总结:想成为封建社会一名有文治武功的帝王,必须学会杀伐无情之术。

朱棣迁都北京,仅仅是为了体现天子守国门?还是有其它原因?

朱棣迁都北京,体现天子守国门的成分我觉得微乎其微。所谓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只不过是后人对大明王朝一种美好的赞美而已。朱棣怎么来北京的?难道他真的是为了保卫大明王朝的边防建设主动请缨来到北京?显然这个原因有点牵强。朱棣是被他的皇帝老爸朱元璋派到那里去镇守边关的。一方面是作为藩王远离都城南京,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抗击逃亡漠北的元朝残余势力。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赶走自己皇帝侄儿朱允炆之后,自己做了皇帝。这个时候,迁都北京纳入议事日程。为什么迁都北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第一,朱棣的皇帝是抢来的,名不符言不顺。南京对他来说就是他篡位的历史见证。远离南京可以使得朱棣篡位的内心些许安慰。当初方孝孺在大殿之上大骂朱棣篡权的情景应该历历在目。

尽管朱棣残忍的杀掉了方孝孺,灭了他十族。但是朱棣的内心还是不会平静。因此说南京对他来说除了杀戮,余下的就是心灵的拷问。这应该算是朱棣迁都北京的一个原因。第二,朱棣1360年出生,1380年做北京藩王。也就是说朱棣差不多20岁就到了北京。他发起靖难之役是1399年。可以说朱棣在北京经营了将近20年的时间。

北京对他来说就像革命根据地一样重要。那里有他的文臣武将,那里有他赖以生存的土壤。对朱棣来说南京对比北京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北京已经成为了朱棣人生的全部。我觉得这是朱棣迁都北京的主要原因。当然,各种历史专家从战略角度则认为迁都北京是为了有效打击北元残余势力,更好的对广阔的东北地区实施管理。有利于维护国家大局。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康熙贬驻盛京十分凄惨,为何临死还要献皇图?

《康熙王朝》中最令人唏嘘不止的要数周培公的遭遇,这位给他一根棒就能撬动地球的汉人率领三千家奴狂揙了吴三桂后,又拿下了拥兵自重的王辅臣,然而,结果却是被康熙夺取万世之功,被贬驻冰天雪地的盛京。因多种原因病逝,但是临死前,却将十年绘制的呕心之作大清皇舆图献与康熙,是忠心还是邀宠,抑或是雄心不死呢?我个人认为他献皇舆图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但是最后一点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一.忠君思想。周培公虽然出身卑微,也曾谋求科考但是因故落地,便过起了流浪生活,但是他从来都自诩是一个读书人,读书人向来为官都具忠君爱国思想,骨子里有一种清高和狂傲之气,比如对于伍次友的推荐信,他不愿搭上伍次友帝师这条船,领伍次友的情,更愿意以身正而得荣耀。在获得康熙的提拔和重用后,读书人忠于君主的思维得以真正实现,所以,正所谓“君父无过”,周培公自然也免不了封建社会的愚忠思想,无论境遇顺与不顺,都时刻效忠。

好在他遇上的是康熙帝,要是遇上昏庸的无道君主,也许就是助纣为虐之人了。二.知遇报恩。周培公的身世实际很悲凉,要不是遇上康熙,估计他这辈子就是讨饭的命,正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于康熙的知遇之恩,周培公时刻铭记于心。对于康熙的贬黜,康熙问他:你恨不恨朕。周培公的回答可谓情深意切,真实表达了一个流浪儿得到家的心境,这让康熙十分动容。

这本身也符合周培公的遭遇。周培公明白,满汉之分在康熙的嘴里虽然不存在,但是却始终烙在康熙的心间的,这不是康熙之错,就算是康熙要搞满汉平等,对于以满族地主阶级为基础的那些八旗子弟和官僚们也不会允许,这是康熙的无奈之举,是为了八旗政治的需要,所以,他周培公的牺牲无所谓冤枉与否,一切皆源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周培公看得透彻,想得明白。三.打脸康熙,谋求满汉平等。如果非要说打脸康熙也不为过,因为康熙尽管只是八旗地主阶级的代表,但是他本人也确实对于汉人能臣有不信任之心,这事儿还包括后来的姚启圣、李光地和海霹雳等人。周培公一张皇舆图狠狠回击了康熙对汉人的不信任,不仅仅是对于康熙,主要是对于那些八旗地主阶级的回击,这另明珠索额图之辈十分汗颜。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皇图  杀怪  进阶  秘籍  国家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