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大宗宰就是《周礼》中的天官。天官也叫太宰,为治官,乃六官之首,后来沿革为六部之首的吏部。吏部相当于今天的组织部。684年(唐光宅元年)曾改吏部为天官。宇文泰善终。【元欣】太傅、大宗师、大司徒、广陵王(献文帝之孙),后任大丞相。大司徒为《周礼》中的地官,是为教官。也就是后来的户部、度支部,相当于财政部、民政部以及公安部的户籍管理部门。

元欣善终。【李虎】太尉、大都督、陇右行台、少师、陇西开国郡公,北周时升为唐国公。他是李渊的祖父。因功赐姓大野氏。李虎善终。【李弼】大都督、大宗伯、赵郡开国公,北周时为赵国公。大宗伯为《周礼》的春官,也就是礼官,后来沿革为六部中的礼部。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独孤信】大都督、大司马、河内郡开国公,北周为卫国公。

独孤信,本名如愿,因为有功切重信而被宇文泰赐名为信。其长女为北周明帝的皇后,其四女为唐高祖之母,其七女为隋高祖的皇后。曾与令一柱国大将军赵贵密谋诛杀弑君王宇文护,后被宇文护被逼自杀。大司马即《周礼》的夏官,也就是政官。后来沿革为兵部,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赵贵】大都督、大司寇、南阳郡开国公,北周封为楚国公。

宇文泰死后,宇文护专权,赵贵与独孤信密谋清君侧。就在动手之际,独孤信犹豫了,甚至劝阻了。后被宇文盛告密,结果赵贵被杀,独孤信被逼杀,而宇文盛进位柱国。大司寇乃秋官、刑官,即后来的刑部,相当于今天的司法部、公安部(部分部门)。【于谨】大都督、大司空、常山郡开国公,北周封为燕国公。是于谨不是于禁哦。于谨也不是汉人,他本姓万忸于,是鲜卑人。

屡有战功,攻杀梁帝,善终。大司空为冬官,隋唐为工部,相当于今天的建设部等。【侯莫陈崇】大都督、少傅、彭城郡开国公,北周为梁国公。他姓侯莫陈,有种说法是他是楚元王刘交的后裔,史书也载刘交的后裔避难逃入鲜卑。刘裕也是刘交的后裔,他建立了南朝的宋朝。侯莫陈崇他的哥哥是侯莫陈顺,也是将军。侯莫陈崇没有善终,死在谣言多嘴上。

大概是看不惯宇文护吧,他于是在家中对亲信常升说:自己昔日听算卦的说,宇文护今年要倒血霉。皇上今夜进京,可能是弄死了宇文护。不知道被谁传了出去,皇帝把他叫过去数落。为什么数落啊?因为宇文护还没死啊!再说就是死了,也轮不到你多嘴啊!宇文护就像逼杀独孤信一样逼杀了侯莫陈崇。宇文护被杀后,他的谥号只是变得更高大上一点儿,也算对他死得窝囊的安慰以及支持皇帝的回报吧。

为什么说“禹传子、家天下”?禹之前不也是黄帝他们一家子吗?

“禹传子,家天下”。这是古人说的。《汉书.盖宽饶传》曰:“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三王”,就是夏商周“三代”,这当然从大禹传位夏启开始。古人认为,“三代”以前不是这样。还是《汉书.盖宽饶传》:“五帝官天下,……官以传贤。”所以,先是墨家,后是儒家,都大讲尧舜禹的“禅让”。三人“禅让”的依据,一是《尚书》中的第一篇《尧典》;二是《尚书》中的第二篇《皋陶谟》。

《古文尚书》和东晋梅赜的伪孔安国传《古文尚书》,曾把《尧典》中最后一部分分离出来,称为《舜典》。后来,从隋唐就有人质疑,至清代,《舜典》一般又恢复到《尧典》里去了。那么,第一个问题就来了,“传子”和“传贤”有区别么?有。从西周开始,“家天下”的“传子”,是有严格而明确规定的。这就是“传嫡长子而不传贤明”——权力和财产的继承,只能传给同姓嫡长子孙,不管其是否“贤明”,非嫡子孙只有在没有嫡系子孙可传的情况下才能考虑。

关于这一点,刚刚写过一篇问答,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出来看看。《汉书》说是“三代”,严格说是从西周才明确形成这样的“宗法”制度,就是为了保证封建贵族统治阶层之权力和财产的顺利、稳定交接和传承。这是私有制产生后,必然形成的一种政治制度。“禹传子”,据《史记》说,多少还有点戏剧性。《史记.夏本纪》说,大禹,原来是准备“选贤任能”,把自己的“职位”,传给前面说到的《皋陶谟》中那个“皋陶”的。

“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而后举益,任之政。”皋陶早亡,于是大禹又想传位给伯益。不料,“人算不如天算”,“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恰,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帝禹并没有传位给自己儿子的私心,争奈伯益的威信不够,诸侯们都拥护启,启也就“顺水推舟”作了天子。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章节  盟主  在线  最新  阅读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