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造于笔瑞,不依科诏,狱成于门下,不服复讯,”南北朝时期,“候官”成为一个监察百官和民众的一个机构!《魏书·刑罚志》中载有:“(文成帝)增置内外候官,伺察诸曹外部州镇,至有微服杂乱于府志间,以求百官疵失。”到了唐朝,特别是武周时期,女皇为了监察李氏宗亲和全国各地百官以及民众,私设内卫!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察事”、“察事厅子”,由宦官组成,后来慢慢的发展为不仅仅是宦官太监,各种阶层组织的人都有,他们一般手上刺有梅花,所以又叫“梅花内卫”,他们的权力很大,只要发现官员百姓有企图不轨,可以直接拿人审问,私设刑罚!配图-4宋朝就是大名鼎鼎的“皇城司”、“禁卫所”、“知閤门事”、“带御器械”!他们也是直接向皇帝报告的一个机构,边境情报机构则叫做“边辅”,都是隶属于皇帝的直属机构!明朝的三厂一卫!这是特务机构的顶峰时期,甚至控制着整个大明王朝!最早是朱元璋设置的“锦衣卫”,再后来是朱棣设置的“西缉事厂”、“西缉事厂”。

传奇皇帝朱元璋是如何从一介贫民成为皇帝的?

谢谢你的提问。朱元璋能够成为皇帝,可以比较的历史人物,只有汉高祖刘邦了。他们两个人的经历比较相像,都是社会底层的反抗者,是从草根到帝王的典范,也是开创一朝繁荣的皇帝。中国古代人再评论皇帝方面,其实也很现代的,甚至现代的跟美国人一样,没有一个人认为从草根成为帝王,没有有什么不光荣的。明代有一位皇帝,大概是朱厚熜,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中国历史上,我最佩服的,就是(明)太祖皇帝,因为,他连一个亭长都没有做过,是完全靠自己打下天下成为皇帝的。

这话一点不假,也包含着朱元璋的后代以朱元璋都无依无靠为荣。其实,中国历史上的普通人成为历史英雄的很多,但是,成为皇帝的人,寥若星辰,而朱元璋就是非常普通,而成为非常不普通的皇帝者其之一。比较一下所有具备皇帝资质的人,你会发现,不是因为他多么聪明机智,不是因为他怎么就碰上了那么多人才。成为皇帝非常不容易,也非常简单。

如果一个集团的首领,极端自私自利,你就是本事再大,也成不了大事,或者不会长久。楚霸王个人的本领不行吗?人才不多吗?最后反而败给了岌岌可危的刘邦!朱元璋在元末腐败至极的大背景下,一是要有高举复汉的大旗,二是要有坚强团结的领导集团。这两点朱元璋都做到了。作为一个集团的领导,底下给他办事的,都希望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事业才会发展壮大,否则,一时成功,百年毁灭,那就不值得跟他奋斗。

朱元璋把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大家看到希望了,所以那些高瞻远瞩的人才敢于信心百倍的跟朱元璋着干了,有了这样一个集团,胜利就有希望。像李自成的腐败,像洪秀全的腐败,在朱元璋身上,你是找不到的。由于朱元璋能够把大家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所以,大家也愿意拥护他,他在这个集团中的领导到位就非常稳固,最后成为皇帝,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朱元璋不用百姓一粒粟就能养兵百万,为何崇祯却无钱发军饷?你怎么看?

朱元璋的不用百姓一粒粟就能养兵百万,得益于“军屯”。因为任何军队都是需要粮饷的,但是不从国家财政出,不意味着不需要,那么就只能军队自给自足了。在朱元璋时代,这种做法的收益极高。因为元末明初,社会上拥有大量流民和荒芜的土地。但是需要别人去将这两个资源整合,整合得好,你的收益就是有资格做皇帝。这不是朱元璋的发明,也不是刘基的发明。

中国历史上,“军屯”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比如三国时期曹操就搞过“军屯”和“民屯”,得黄巾寇民百万,青州军数万,在豫州打下了争霸天下的基础。后世大规模的建设兵团,本质上都是“军屯”的一种形式。“军屯”最大的好处在于将人力资源规划到了极致。大明士兵战时打仗,农时种地,自给自足,丰衣足食。不给国家添负担。这在元末明初的时候,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

明初朱元璋曾经将这种军屯规模做到了270万。这相当于朱元璋不花钱替大明朝养了一支200多万的常规部队。“军屯”效果这么好,穷苦人出身的朱元璋肯定不会放过。于是他把“军屯”作为一个固定制度给延续下去,兵源构成以“世兵制”为主。所谓“世兵制”,和我们现在的农村户口,集体户口有类似之处,不过大明的比较变态,那就是“军户”、“民户”、“匠户”。

其中“军户”属于“都督府”管理,“民户”才属于户部管理,“匠户”属于工部管理。因为在朱元璋的逻辑里,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你没出生,我就给你规定了职业,提供了工作。属于你这辈子是当兵的,那么你的世代以后都是当兵的。名将戚继光、俞大猷这些都是顶替父职参的军。“军屯”的最大优势在朱元璋时代大放异彩。但是把军屯作为和平时期一个国家的常备军事力量,必然劣势会逐步暴露出来。

首先军队的主业是为了打仗的,而一帮种地的农民,真的到了战时,是否还有能力作战这是一个问题。当然朱元璋解决了这个问题,那就是用“卫所制”把“世兵制”里的“守兵”和“屯兵”从功能上做了区分。所谓卫所制,军队的最小单位是10人1队的小旗,50人为总旗,112人为百户所,1120人为千户所,5600人为卫。所以努尔哈赤的“八旗制度”其实也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实际上就是“军屯”的另一个变种,毕竟人家也是大明建州卫的。

后来伟人用了两个字总结适合战争时期的最合理制度叫“兵民”。其次随着时间的转移,随着一些制度的破坏,利益链条和潜规则的丛生,整个军屯制度就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因为长时期不打仗,所以需要的守军越来越少,而屯军就成了守军将领的佃农,而守军将领开始大规模侵占“军垦”土地,成为事实上的大地主。反正这里由我们军队自己说了算,朝廷想管也管不着。

再次由于一开始的这种“军屯”规模就比较庞大,所以一旦支撑“军屯”的“世兵制”出了问题,无法进行直接有效地改制。所以只能在这个制度的基础上做修补,做补充。又逐渐往募兵制和征兵制开始发展。但是这对于大明朝廷无疑是个噩耗。因为他长期不需要自己“养”军队,所以此刻要自己养军队,他没有物质和制度的准备。无论募兵还是征兵,那都需要朝廷提供粮饷。

原来的“军屯”产出朝廷拿不到,现在“养”兵,需要朝廷出钱。要知道北宋一直被骂“弱兵”,每年的“养”兵费用还占到朝廷收入的80%。关键是钱花下去,大明军队的战斗力依然上不来,因为当官的又把目光盯向朝廷的钱袋子了。所以吃空饷,杀良冒功,谎报战功等等,在大明屡禁不绝,无非就是想跟朝廷要点军费。而大明朝是出了名的“穷”朝廷。

所以只能往老百姓身上转嫁,明末“三饷”(辽饷、剿饷与练饷)搞得大明人心丧尽。实际上大明缺钱从嘉靖年间就开始暴露出来了,但是嘉靖爱面子,懂得“养猪”致富,喂肥严嵩,然后“杀”了过年,这样保暖了自己的小私欲。但是到了万历年间的时候,经过张居正的“一条鞭”改革,给“一穷二白”的大明朝廷多多少少积攒了点家底,最后被“万历三大征”给掏个精光。

到了崇祯时期,表面看起来是内忧外患,本质还是大明朝无法平衡的财政收支体系出了大问题。这就好比今天的有些大企业,总资产看起来特别吓人动辄百亿,高管工资一年上千万,但是都死在了那区区千万的现金流上了,到最后大家都在抱怨高管们不拿钱出来救公司,在抱怨CEO在开发项目和公司管理上用人不当。事实上,每个王朝的末期都差不多,皇帝的合作伙伴们都是既得利益者,谁也不愿意割肉和让渡权益来平衡朝廷运转。

而此刻的李自成也好,皇太极也罢,他们都是创业者,本来就一无所有,所以他们只要有一点点收益,就会激发出无限的斗志。这些是崇祯没法比的。辽东对于崇祯就是一个永远也填不完的坑。每年几百万两银子砸进去,任何收益没有不说,动不动后金还给来京师打劫一把,吓得自己六神无主。这就好比一个公司投错了一个项目,成了“资金黑洞”,关键想停掉这个项目止损,还无法实现。

于是为了填补这个“资金黑洞”,不得已把整个公司拖下水,不断搞内部摊派,闹得员工起来罢工,陷入死循环,最终导致公司倒闭,董事长跳楼自杀。而辽东军队诸如“关宁铁骑”就是那个项目的投资团队,他们也有一套制度,那就是享受着大明的待遇,拿着大明的资金去投资(打仗),然后得到的收益自己按照小团体的等级制度进行瓜分,并不用上缴给大明朝廷。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皇帝  省心  头疼  获取  粮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