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平保廖化突围时,又损折了十余人。因此,在关羽突围之前,“计点马步军兵,止剩三百人”。关羽、关平带着不到二百人,决定突围,在麦城门口,王甫、周仓与关羽诀别,并说“我等与部卒百余人,死据此城;城虽破,身不降也!”在突围的最后阶段,关羽带百余步兵在前,关平与二十余骑兵断后,在遭遇朱然、潘璋的大军拦截混杀后,关羽的步卒几乎损失殆尽,“随行止剩得十余人”,而关平的骑兵也全部阵亡,关平只好单骑断后。

此后,关羽落马被擒,十余位步卒全部战死,关平赶来救援,也力尽被执。古城内,当王甫、周仓等众人听闻关羽的死讯,急奔到城楼观望,当看到招安的关羽首级时,王甫大叫一声,跳楼坠亡,周仓大哭失声,自刎而亡。其余百余位关西豪杰,有自戕而死者,有豪壮战死者,无一人独活!关羽死后,刘备伐吴,张飞率先从阆中起兵,挂孝出征。

张飞思念关羽,报仇心切,暴怒之下痛扁了干活不力的范强、张达,二人怀恨在心。张飞在入川之前,每逢遇险,总有十八骑燕将舍命相护,但此时此刻,当年从桃园追随而出的五十位燕将,已经全部作古了!张飞在睡梦之际,被二贼刺死,身首异处。张飞的十八骑燕将,关羽的五百校刀手,他们见证了蜀汉集团的革命史和荣辱兴衰,也见证了关羽、张飞之间的兄弟情和生离死别!他们虽然是演义中的一粒尘埃,却释放出了生命中耀眼的光芒,难免让后世的读者们嗟叹、怅惘!。

三国时期,刘备为何能在群雄中脱颖而出?他有何长处呢?

三国时期,刘备为何能在群雄中脱颖而出他有何长处呢

三国志里陈寿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在这一方面,可以说有高祖遗风。“弘”字可见志向远大,心胸宽广。据说刘备小时候也喜欢玩“皇帝游戏”,可见刘备心里一直志存高远。“毅”字强调百折不挠。刘备也是屡战屡败,终有所成之人。“宽厚”是一种长者威信,是宽以待人,诚实守信的人格魅力。刘备和刘邦一样,都是自己没有什么太高的军事才能,但偏偏有很多有识有才有能之人,甘心为之所用。

《三国演义》中几乎所有人物的名字都是单个字,有没有两个字的人呢?

简单来说,有,而且很可能不在少数。因为《三国演义》的火爆,三国时期成为我国历史上最火的一个时期,也是因为这本小说,人们可以发现当时的一个人名现象,那就是很多人都是单字名,跟今天双字名为多的情况不同。《三国演义》虽是小说,却有其历史基础,书中背景和人物多取材于史籍,只有少数是虚构,书中的现象其实也反映了正史记载中的人名特点。

对于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说法,其中最流行的是王莽下令禁止取双字名。《汉书·王莽传上》载:莽念中国已平,唯四夷未有异,乃遣使者赍黄金、币、帛,重赂匈奴单于,使上书言:“闻中国讥二名,故名囊知牙斯今更名知,慕从圣制。”《汉书·王莽传下》载:莽曰:“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根据《王莽传》的记载,在汉平帝继位后不久,再度掌权的王莽下令禁止双字名,一大批人因此改名,包括匈奴单于囊知牙斯和王莽长孙王会宗。

后来王会宗有谋反企图,事发后自杀,王莽下令将其复名会宗,以示贬损。王莽是个复古派儒生,他认为西汉末年的社会乱象是由于没有严格执行圣人礼治导致的,要想“重建”上古大同社会,必须进行改革,所以他掌权后对各项制度都进行了改革,即“王莽改制”。可惜越改越乱,引发了全国性的大起义,王莽自己也身死族灭。王莽覆灭后,华夏大地陷入军阀割据的乱世之中,最终由汉光武帝刘秀建立的东汉重新统一。

王莽死后,他生前颁布的种种措施都被推翻,双名禁令理应一同被废,而且此令从颁布到废除不过二十余年,最多只有一代人,怎么能够影响东汉两百余年直到汉末三国时期呢?而且王莽颁布禁令的理由就有问题,他收买匈奴单于上书提到改名原因是“闻中国讥二名”,这一说法出自《公羊传》。《公羊传·定公六年》载:季孙斯、仲孙忌帅师围运。

此仲孙何忌也,曷为谓之仲孙忌?讥二名,二名非礼也。由于孔子作的《春秋》非常简略,一字含褒贬,如果没有注解的话,后人非常难懂,于是就有了《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这“春秋三传”。三传的作者再怎么能体会圣人之意,他们也并不是孔子,难免会有解释不出来的地方,《左传》还好,它其实算是《春秋》的扩充版,史料较为详尽,对《春秋》的解释尚属次要,而《公羊传》和《谷梁传》就有点“为解释而解释”的味道了,比如这处“讥二名,二名非礼也”就难以服众。

《公羊传》认为“二名”就是双字名,于礼不合,所以孔子将“仲孙何忌”写作“仲孙忌”,但其实孔子从没有发表过双字名不符合礼的言论。他所推崇的上古贤君中,帝尧名放勋,帝舜名文命,都是双字名。《礼记·曲礼》载:“礼不讳嫌名,二名不偏讳。”这是周礼避讳的准则,“嫌名”是指跟名同音的字,也就是说同音字不用避讳,双字名只要不一起用就不用避讳。

可见在周礼里面,双字名是很普通的事物,避讳制度都特意作了规定,完全看不到非礼的影子。不过这一说法在汉朝还是很有市场,原因很简单,建议汉武帝“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董仲舒,那就是学《公羊传》出身的啊,这一学派流行起来几乎是必然的事。随着儒家思想的流行,“二名非礼”逐渐成为上层公认的理论,直接影响了士族在取名上的倾向,王莽的禁令不过是这一意识的体现罢了。

那么问题来了,上层逐渐走向全体单名化,基数更为庞大的下层民众取名又是如何?很遗憾,在正史是基本找不到这个答案的,因为正史是帝王将相的家谱,只记载对王朝兴衰起到重大影响的人物,他们大多为上层,下层百姓的身影大多被淹没了。翻看《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其实上层出身也是有双字名的,比如大儒郑玄的孙子就叫郑小同,不过这类人很少,至于下层,我们只能从零星记载中窥伺一二。

《三国志·公孙瓒传·裴松之注》:英雄记曰:若故卜数师刘纬台、贩缯李移子、贾人乐何当等三人,与之定兄弟之誓,自号为伯,谓三人者为仲叔季,富皆巨亿,或取其女以配己子,常称古者曲周、灌婴之属以譬也。算命师、小贩和商人无疑是当时社会的底层,而这三人均为双字名,大胆想象一下,在汉末三国时期,会不会是上层单字名为多,下层反而是双字名为多呢?。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简体中文  安装版  群雄  影子  三国  
下一篇